李楠楠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被提出,其內容主要包括圖像識別、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方面。關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實施,尹少淳教授提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就是要在現實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獲取知識技能,將知識技能加以運用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那么,美術教師如何在學科核心素養下進行傳統美術教學呢?筆者在大連初中美術“以課例為載體的單元知識建構探究”活動的牽動下,初步探究出基于核心素養的“民間美術”單元知識建構策略。
一、利用身邊素材,選擇導入契機
有效的課堂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大有裨益。關于本課的導入,筆者先后進行了3次較大的調整。
第一次調整是在大連市優秀課評選現場,以“北京毛猴”的故事為導入,“北京毛猴”雖然具有代表性,但距離本地學生生活相對遙遠。
第二次調整是在錄制“一師一優課”過程中,調整為用動畫《寄年》片段導入,展現農村小孩過年趕集的所見所聞,但動畫片的形式并未明顯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導入效果差強人意。
第三次導入確定為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關于莊河屬相燈的報道,原因有三:其一,莊河屬相燈貼近本地學生的生活,是大連地區民間工藝品的優秀代表之一,又不被經常提起,以此導入可以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工藝品;其二,視頻播放結束后可以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屬相燈,有助于他們主動發現屬相燈獨特的藝術魅力,教師也可順勢提出:“你知道這么精美的屬相燈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嗎”,自然導出課題“民間工藝品制作”;其三,屬相燈暗含了濃濃的親情,通過視頻中傳承人的講述和教師的引導有助于為本課的情感線索做好鋪墊。通過學生的課堂反應,證明最終的導入方式是恰當的。
二、設置教學環節,助力素養提升
民間工藝品是民族藝術的優秀代表,制作民間工藝品不是簡單的技術模仿,而是在對民間工藝品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能力培養。因此,筆者在課堂中設置了“認識民間工藝品”這個環節,“認識”可分兩個層面。
一是出示全國有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要求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種類,在學生回答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對它們進行分類,比如糖人、風箏、風車等屬于玩具類;泥人張和鳳翔泥塑屬于泥塑類,等等。隨后,筆者出示實物莊河布老虎,學生將其分類為布藝類。通過引導,學生對民間工藝品的概念和種類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是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的民間美術,了解家鄉的民間工藝品。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是教師要在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明確任務,解決問題。筆者通過課前學情調查,發現學生對家鄉的民間工藝品了解得不夠深入。基于學情,筆者出示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哪些工藝品來自家鄉大連,并總結:“這些都是我們大連的民間工藝品,有的聞名全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蘭店王家布老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連核雕、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房店復州皮影和莊河剪紙。”這些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也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在這種情境下,筆者把學生學習民間工藝品制作這一課堂任務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可以助力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設計探究活動,強化主動學習
“走進民間美術”“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是結構性的學習,“民間工藝品制作”是系統性的學習,是在民間美術欣賞和色彩搭配基礎上進行的整合與構建。民間工藝品制作要綜合考慮民間工藝品的多種因素——形象寓意、色彩特征及造型特點。因此,筆者設置了“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民間工藝品獨特的藝術之美。
活動設計一:搶答環節,要求學生看圖片,根據形象的諧音說出民間工藝品的吉祥寓意。活動設計二:小組合作探究,要求學生說說民間工藝品色彩搭配方法。經過之前學習,學生已對民間工藝品的色彩特征有所了解,教師便結合舊知識拋出新問題:“如何搭配才能呈現民間工藝品獨特的色彩特征?”本環節,教師出示4種民間工藝品,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他們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出不同形式民間工藝品的色彩搭配方法,即色彩純度高、對比強、重調和。
四、巧妙引導對比,加強感受認識
民間工藝品的造型特點是本課的重點之一。筆者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出示了不同種類的民間工藝品,試圖引導學生從中找到造型的共性,但效果并不理想。后又采用連線題的方式,要求學生為布老虎的五官找到對應的造型方法,學生能找出正確答案,卻在后續的操作環節暴露出了問題:學生對民間工藝品造型特征并未獲得整體感受。
經反復修改調整,筆者最終確定采用對比方式加強學生的感受認識,出示3張圖片:真實的馬(圖1)、民間工藝品泥塑馬(圖2)、玉雕馬(圖3),并提出問題:“比較民間工藝品造型有什么特點?”通過三者的對比,學生很容易發現泥塑馬夸張的造型特點。筆者繼而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匹“白”馬還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后得出答案:裝飾性強。
對比策略的運用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有利于教學重點的突破,也使學生對民間工藝品的造型特點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為制作環節打好基礎。
五、直觀高效指導,解決制作困難
民間工藝品的制作方法是本課的重難點,事關課堂教學的成敗。本環節以莊河屬相燈為例進行講解,在教學設計中預設了兩種方法:一是教師實物演示屬相燈的做法,二是播放教師課前錄制自己制作屬相燈的微課。然而,實際操作后發現這兩種方法都不理想。最終,筆者采取“教師演示突破難點+屬相燈傳承人視頻示范”的方式。
筆者出示屬相燈的造型方法:概括形體、夸張特征、添加細節和裝飾紋樣。前兩項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筆者采取實物演示的方式,并在演示過程中不斷設疑,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解決問題。比如筆者把動物形體概括成長方體,提問是什么動物,學生回答牛、馬、羊等;筆者繼續再捏出翹起的角,學生立刻說出答案為牛;筆者又把翹起的角改為下彎的角,學生齊答為羊。隨著答案的不同,學生很快就明白在概括形體的基礎上如何夸張特征,現場演示的指導方法解決了教學難點。
添加細節和裝飾紋樣環節更多地涉及了屬相燈的傳統制作技法。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筆者事先多次采訪屬相燈非遺傳承人,錄制屬相燈的制作方法,通過視頻展示讓學生有效學習,并引導學生樹立“工藝”和“匠人”意識。筆者將指導制作環節拆分為兩部分,采用兩段式的教學策略突破了各個重難點,學生最終學會了屬相燈的制作方法。
六、用心設計作業,體驗制作樂趣
屬相燈流傳久遠,形象以十二屬相及魚、蟾蜍為主。元宵節期間,莊河屬相燈是當地老百姓家家戶戶都要陳列出來的民間工藝品,要輔以蠟燭在元宵之夜點燃。在莊河地方文化里,一盞燈代表一個人,小小的工藝品蘊含著濃濃的情感。對于學生來說,最親近的人是父母,最寶貴的情感是父愛和母愛,除了愛父母,也應該學會愛自己。因此,筆者設計本課作業是為父母或自己制作一盞屬相燈,表達對父母的愛或是對自己的祝福。
屬相燈雖屬于面塑,但其制作材料也有獨特之處,制作材料是黃豆粉加上食用色素活成的面團,俗稱豆面泥;制作工具是一把剪刀和幾只筆。其實,和豆面泥并不容易,筆者事先也曾考慮過用橡皮泥、太空泥等代替,但會失去屬相燈的“傳統味道”,為了使學生有更好的制作體驗,筆者堅持以豆面泥為制作材料。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興奮地揉泥、造型,時而捏、時而搓、時而剪,靈活運用變形、夸張、添加等造型方法。學生的奇思妙想與傳統技法相結合、碰撞,造就了一盞盞鮮活、有趣、獨特的屬相燈:抱著胡蘿卜的小兔子、背著金元寶的蛇、咬著銅錢的胖小豬……
七、融入情感教育,感受藝術魅力
民間工藝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表現在寓意、色彩和造型上,還包含著濃濃的情感。因此,筆者選擇一條情感線索貫穿課堂始終。導入視頻中,非遺傳承人陳東柱老師說:“他在制作屬相燈的時候,常常想起自己的奶奶。這種想念,不僅僅是因為從奶奶手中傳承了屬相燈技藝,更是因為一盞屬相燈就代表了一個人。”學生認識到屬相燈不僅關乎傳承,還關乎人情。對于陳老師而言,這個人就是奶奶;對于學生來說,這個人又是誰呢?于是,筆者在作業設置環節,順其自然地將父母的愛引入其中:“父母的愛是最深沉的、最無私的”,啟發學生為父母做一盞屬相燈,感恩父母那份默默無言的愛,屬相燈就成了學生和父母之間情感的紐帶。
在作品評價環節,筆者將莊河元宵節點燈的習俗帶入課堂。燭光搖曳中,筆者講述自己朋友和其父親關于屬相燈的往事,鼓勵學生表達對父母的愛。當學生主動說出自己和父母的故事時,情感教育就落實了。除了對父母的愛,屬相燈里還蘊含著鄉情和鄉愁,筆者以“游子”的身份講述自己與屬相燈的情結,由此聯想到數百年前的浩蕩遷徙:“冰途千里雪綴風,燭光遙映闖關東”,屬相燈的傳承,也體現的對故土的依戀,它不僅僅是一盞小燈,更是鄉情、鄉愁的濃縮。
通過以上七個策略,教師可以在美術課堂中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關注、保護、傳承民間工藝品,并運用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孫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