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超
摘 要:校企融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專業學習者提供知識技能學習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從專業人才基層工作技能學習抓起,結合新的教育理念,體現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人才培養方式。近年來,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受到高校企業的重視,校企融合教育是我國高教面向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增材制造專業人才校企融合培養符合新工科建設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校企相互融合通過開展學徒制培養,實現優質就業,為增材制造企業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校企融合;人才培養創新;增材制造專業
增材制造是以數字建模為基礎,采用打印頭等將塑料金屬橡膠等可粘合材料增加沉積,增材制造是自下而上的材料累加制造過程。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是國內首所文旅產業命名高職學校,榮獲山東藍領人才培訓基地,煙臺工匠孵化基地等稱號。學院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堅持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培養適應新業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與本地增材制造企業合作聯合培養人才技能,基于產業鏈打造課程,培養學生全產業鏈視野,結合學生創新創業社團,融入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引入煙臺設計小鎮產業園,3D打印網絡營銷平臺等獲得較好效果。
1增材制造專業校企融合人才培養研究
目前我國3D打印專業人才需求龐大。3D打印技術產業人才包括技能型與研究型人才。隨著3D打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3D打印技術在工業制造,生物醫療等領域廣泛應用內,但高校3D打印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許多困境[1]。
校企融合是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結合的教育模式,是我國職教發展中基于教育與勞動結合思想的創新,校企融合下教育教學,科技發展等方面相互融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當前深化校企融合成為高職學校創新辦學體制的重要途徑。中國制造2025行動要求推動3D打印先進制造技術應用,教育改革要與時俱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目前高職3D打印硬件設備有限,需要探索構建有效的校企融合的增材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機制,構建3D打印人才培養方案,3D打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3D打印專業校企共建社會服務體系的教育模式。
2高職增材制造專業校企融合人才培養現狀
當前3D打印人才需求排名靠前的行業包括原材料加工制造,電子技術與計算機等,3D打印人才需求量大的行業與傳統機電類專業聯系密切,現有專業培養畢業生無法滿足相關行業要求,構建新興工科與傳統工科結合的新結構,需要探索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校企融合3D打印創新型人才培養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切合相關行業企業發展需求,有利于加大高校與3D打印行業企業辦學力度。
校企融合不同于校企合作,融合是多種不同事物結合,校企融合是職校教學中學校企業結合實施的新型教學模式,校企合作是勞動學習結合形成的實習模式。高職院校把高素質綜合性技術人才培養作為教育宗旨,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在服務企業辦學宗旨下,同當地3D打印企業深化改革對校企融合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實際操作中出現校企銜接不足,重視度不夠等問題[2]。高職院校對校企融合教學模式缺乏重視,企業對校企融合人才培養參與積極性不高,企業對校企融合教育認識不足。
高職校企融合教學模式改革流于形式,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改變。校企融合停留于校企合作層面,培養缺乏實踐能力的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隨著校企融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我國學習國外經驗基礎上對職校進行試點教學實驗,隨著教學模式的開展出現新的維特。如校企融合中校企銜接問題,煙臺文化旅游職校校企融合中,增材制造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無法同步,脫離理論的實踐教學缺乏支撐依據,與專業技能教學目標存在差距,導致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
3校企融合下增材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中國制造行動綱領下,探索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任務驅動的增材制造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構建系統合理的高職增材制造專業建設模式。要從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出發,研究增材制造專業人才規格定位,逐步構建增材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體系,人才考核評價體系等[3]。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與企業制定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對其社會評價等方面做出評估。
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引入江蘇永年激光成形公司,引入三迪時空公司等制定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增材制造是高新技術專業,為滿足教學需求,面向專業教師開辦技術培訓,合作企業提供桌面3D打印機,為定向班專業提供實訓保障[4]。校企雙方共建師資隊伍,努力做到資源共享。按照既定培養方案,定向班實施工學結合,學生上午集中在校學習專業基礎課,下午進企業參加實訓,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崗位實訓中,企業將培養對象按比例分配到3D打印管理等崗位,指導學生協助師傅工作,企業定期舉辦技能考核,制度監管下企業實訓與頂崗實習效果顯著。
推動校企、政府在“共商共建共贏”合作理念下的協同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進行校企共建項目,中科院院士團隊、江蘇永年等高校、行業團隊入駐平臺,搭建“山東省技師工作站”、“學院智能制造名師工作室”等教科研平臺,建成高端智能制造生產性實訓基地、金屬3D打印裝備生產性實訓基地。承擔教學培訓、雙師培訓、教材開發、創新創業、賽事承接等任務,各功能模塊間可以相互交叉,形成良好的高端智能制造生態功能體系。
學校與企業在教學管理與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合作企業委派技術人員承擔核心課程教學,系統介紹企業產品工作原理,由企業提供真實產品進行實戰訓練,通過專業技術培訓,使學生專業知識得到鞏固[5]。教學中安排企業文化與崗位技術基礎課程,培訓時序上認識生產崗位,熟悉企業運作流程。學生企業實訓與頂崗實習中,專業教師實施跟蹤管理,積極參加技術研發,使自身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為滿足3D打印產業園需求技能人才,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開發課程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根據行業要求,學校與企業聯合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制定人才培養標準,為后續人才培養提供依據。
4結語
新技術業態快速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要求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3D打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迫切需要增材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探索校企融合的增材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從人才培養定位,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協同合作,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滿足國家3D打印專業人才需求。煙臺文化旅游職業學院堅持深度校企融合,把培養現代技能人才提升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構建現代化職教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月軍.校企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專業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1(06):95-99.
[2]滕德虎,陳沖鋒.校企深度融合? 培養技能人才——中職增材制造技能人才培養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0,19(10):35-37.
[3]李方正,周巖.我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人才瓶頸探究及建議[J].工業技術創新,2020,07(04):34-40.
[4]彭程,劉松利,戴甲洪,童志博,李華來.多學科交叉復合的新工科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以增材制造專業建設為例[J].教育現代化,2020,7(03):80-82.
[5]王超林,張方曉.產業帶動3D打印高技能人才培養[J].職業,2018(3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