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楠
摘 要: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同的地理氣候與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風格、不同樣式的居住房屋,加之我國歷史悠久,在漫長歷史河流中,人們將當地的生活習俗、歷史傳統、審美觀念、人文條件等都體現在了居住房屋中,慢慢演變成當今的古民居。
關鍵詞:古民居;博物館;陳列布局;民族傳承
古民居顧名思義是古代人民遺留下來的居住房屋,它不僅是當代人民研究歷史文化的參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傳承,筆者在本文以本民居博物館為例,詳細闡述了古民居博物館中的陳列布展。
1 戶部山古民居博物館概述
徐州戶部山古民居屬于明清時期的居民古建筑,是當地目前現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明代民居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其規模在全國范圍內也是較為少見的,是保存至今為數不多的明清時代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該民居具有的科學歷史與藝術價值,在當地乃至全國都是較為罕見的。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及中國傳統民風民俗,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歷史資料,它既是當地的古民居建筑文化博物館,也是中國民居博物館[1]。
在徐州有句老話叫 “窮北關,富南關,有錢人都住戶部山”,戶部山經歷明清兩朝的發展,在徐州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當時商賈富人們首選的居住之地。(明朝天啟四年,也就是公元1624年,徐州地區遭遇了有史記載以來的最大洪災,整個徐州城全部被洪水淹沒,戶部山因為地勢較高而幸免于難,所以,當時的有錢有勢的人都紛紛在這里覓地造屋,形成了寸土寸金的局面)余家積善堂門上的一副對聯,一直懸掛在這里,是余家流傳了好幾代都沒有改變的楹聯“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余”,簡單樸素的語言體現了余家自信自勉自立自強的家族精神。余家祖籍安徽歙縣,做茶葉生意發家,當年是弟兄三人在徐州安居樂業,購置的房產。故整個余家大院共有三處院落組成,以中間大老太爺院為中軸線,還向南、北擴建有東院和西院,每一個院子又分為三進式院落,形成了一個與九宮格相似的紛繁布局。雖然院落眾多,但井井有條,繁而不亂。
該民居博物館雖然部分建筑在發展與傳承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但其主體明清時期建筑依舊保存完好,一直由余氏后裔居住。到了2000年,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這座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對民居內原有的居民及商戶進行了搬遷,騰空后的民居交給當地文物局進行管理,文博專家對民居進行了搶救性的保護修繕,復建了大部分的損毀建筑,保留了民居的民俗特征與歷史特征,并將留散于民間的文物進行收集和整理,開設了常設展廳,用來供大眾觀賞,也就是當前大眾所熟知的本民居博物館。到了2016年,博物館對民居內的陳列擺設進行了提升改造,對博物館的展陳方式、展陳內容、展陳工藝、以及展陳用材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在不改變民居原有歷史遺存的基礎上,提升了博物館的藝術性、趣味性、學術性,將現代化的手段、民俗文化展陳與古建筑民居表達的民族傳承進行了有機融合。
2 古民居博物館中的陳列布展
2.1保護協調統一與陳列形式
2.1.1還原歷史,修舊如舊
在本民居博物館布展的前期準備階段,博物館的管理人員查閱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文獻,多次向博物館原居住民與余家后裔請教民居內容,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與調研工作,而后初步得出了本民居博物館的布展方案,并邀請余氏后裔與當地的民俗專家來到布展現場進行指導和提議,他們為該居民居博物館的展陳布局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參考意見,使得博物館的展陳布局能夠真實的反應當地獨有的徐州民風民俗與歷史文化。對民居建筑部分因歷史原理而損毀殘留的建筑構件,博物館工作人員四處借助與宅子風格、時代相近的構件材料,對其進行了修繕、補配,修舊如舊,尊重歷史、還原歷史[2]。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為了保障復建的戲臺風格,能夠與其周邊的古建筑協調統一,特意從民間找尋了雕刻技藝同樣精美高超的清代隔扇門,并邀請當地民間木雕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雕刻了兩塊木質窗欞,用來對戲臺進行復建,最大程度上讓復建后的戲臺總體風格接近民居原有風格。對于大家最為關注的秀樓和鴛鴦樓,工作人員為了保護建筑原有的木質樓梯,在大量觀眾的踩踏中能夠不被損毀,對其進行了封閉保護,并在原有的樓梯旁邊用現代工藝搭建了類似的木質樓梯,改善了原由木質樓梯坡度大易碰頭、狹窄擁擠的缺點,用以供給游人欣賞參觀,即滿足了游客的觀賞需求,又能保護原有的木質建筑。由于原有的房間高度與照明設施不足,成人游客需要彎腰前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工作人員在充分保障展室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將洞室原來的頂部照明,換成壁側照明,并保障了觀眾的觀賞安全,同時增加了觀賞趣味性。
2.1.2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的和諧統一
管理人員在充分考慮了院子的院落布局與民居建筑后,決定此次的展覽采取開放式陳列。展覽文物與圖版擺設錯落有致,突出圖片,圖片文字簡潔明了、言簡意賅、便于觀眾通過文字對展覽文物有大致的認識和清晰的印象;展廳色調處理上,應與古民居整體色調保持和諧統一,如室內展覽用墻面可以選用西北地區較為常見的土黃色,展覽用家具應以深色調為主,彰顯出宅子厚重而莊嚴的歷史傳承。在室內的照明設計上,應根據民居的布局結構和展示環境光線需求,盡量選擇貼合民居博物館建筑風格創設時代背景風格的仿古式木框絹芯畫掛燈或長頸燈籠,部分打光可以使用軌道射燈,但要注意射燈的照射角度和溫度,防止其對展陳文物造成損傷;其次,為了更好地的向人們還原古民居的民風民俗,工作人員可以在展陳現場布設與宅子歷史背景相似的干果菜肴、硅膠人像等模型,按照當時的生活習俗,進行展陳,從而使展廳變得生動,且富有生活氣息。
2.1.3動靜結合,讓文物“動”起來
本民居博物館內設計的展覽主體,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進行互動體驗,如后花園展項中專門為老年觀眾展陳了轆轤井、碾子、磨盤等古物件,戲苑有“徐州梆子、柳琴”等多個當地非物質文化表演活動。推進了古民民俗文化的普及和推廣。
2.2構建良好的展覽外部生態綠色環境
民居博物館不僅是民俗文化的傳播地,還是供人們休閑娛樂的放松場所,適當的在展館內部增設一定數量的園林景觀,可以創造優美的觀賞環境,讓觀眾放松身心,為這座歷史厚重的古民居增添幾絲人情味和煙火氣息,令人流連忘返。在綠植的選擇上,考慮到古民居四季都有觀眾參觀,充分結合宅院展陳主體與宅院主人身份,并閱讀大量相關記載文獻后,宅院內的綠植應適宜四季觀賞,選用古人庭院種植較多的墨竹、臘梅、牡丹等綠植,這些綠植及蘊含古人賦予的美好寓意,也具有較高的觀賞性[3]。
3 結語
綜上所述,古民居博物館中的陳列布展要與時俱進,在保有古民居原有風貌、建筑結構、陳列擺設的基礎上,用現代審美眼光,輔以現代的高科技技術,使古民居重煥生機,增加觀賞的趣味性、藝術性、價值性,充分發揮古民居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從而更好的吸引全國各地的觀眾來游玩觀賞。
參考文獻:
[1]安樂.對中小博物館陳列布展的設計理念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8,000(012):202-204.
[2]曾均華.博物館陳列布展的科學化設計研究[J].才智,2018(20):242-242.
[3]宋長城.關于對中小博物館陳列布展設計理念的探討[J].中國文藝家,2017,000(008):P.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