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仔豬為生豬一生中最為脆弱的時期,如何提高仔豬的成活率,成為了各大養豬場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介紹了仔豬的生理特點,分析管理母豬、吃足初乳、開食與補料和疫情防控四個方面介紹提高仔豬成活率的方法,希望能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仔豬成活率;養殖技術;新模式
引言:現階段,豬肉價格的提升促使一部分養殖業迅速發展,而仔豬的成活率與養豬場的經濟產生直接的聯系,同時剛出生的仔豬具有其免疫力低下、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的問題,使得如何飼養好仔豬成為一部分養豬業的難題。以下本文將從實際情況出發,解答飼養仔豬時會遇到的常見問題。
1仔豬生理特點
仔豬從母體內分娩之后,開始了由母體內部轉變為在自然環境中生長發育的一個狀態。在本時期內的仔豬由于其大腦皮層并未完全發育,導致仔豬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同時這一時期的仔豬體內能量儲存較少,加上大部分繁育基地會選擇冬春季節作為繁育時節,導致仔豬遇冷刺激,血糖降到最低水平,體溫會低于平均溫度2-3攝氏度。這一時期的仔豬并未形成自己的免疫系統,需要得到母豬初乳的哺育,才可以從母體那里攝取到大分子蛋白結構,從而構建一個自己的免疫系統,避免感染上傳染性疾病。基于以上兩種情況,養殖人員應該在仔豬出生之后立刻做好保溫措施,為剛出生的仔豬創造出38~39攝氏度的環境;同時為了仔豬的免疫系統發展,需要讓仔豬盡快吃到母豬的初乳,從而得到來自于母體的免疫性蛋白,使其免疫系統得到發展[1]。
2提高仔豬成活率的措施
提高仔豬成活率,主要可以從四個角度下手。
2.1管理母豬
養殖人員應該在母豬的妊娠期做好科學的飼養和管理工作,繼續加強非常態化的豬瘟防控,定期開展疫情的檢測和檢測,日常強化養豬場的衛生系統,同時要對母豬的情況進行檢測,保證胎兒的活性和質量,避免生下死胎和帶有遺傳病的仔豬。在母豬的妊娠中后期,可以提高母豬飼料的營養水平,喂食適口性好的飼料,使胎兒能夠吸收到足量的營養,提高出生后仔豬的抵抗力。在母豬的分娩期,應該主要喂食易消化的飼料,并且逐漸減少飼料的投喂,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并且,為了提高母豬的泌乳率,建議在保證一頭母豬日均引用30~40KG的潔凈水的同時,在飼料中添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脂肪。在母豬分娩之后的兩到三日之間可以減少飼料中的精飼料配比,避免母豬乳汁過于粘稠,使其感染乳房炎。在母豬分娩的五日之后,可以逐漸替換為自由采食的方法來喂食母豬,并且逐漸增加喂食的量,來滿足仔豬日漸增長的需求。
如果遇到了母豬產仔過多,乳汁供不應求的情況,應將產后3~4天的仔豬寄養到其他的母豬群體中。寄養母豬應該挑選性格溫順,有母性的,可以在晚上進行寄養。寄養時,事先用乳汁擦拭仔豬,保證成功率。如果當期沒有哺乳期母豬,則轉為人工喂養[1]。
在母豬產仔過后應該做好仔豬的防壓工作,母豬產仔之后身體虛弱,容易在翻身的時候壓住幼崽,導致幼崽死亡。在仔豬出生并吃完初乳之后應該把母豬和仔豬分開飼養,養殖人員可以專門設立干凈無菌的仔欄來單獨飼養仔豬,加固護欄,防止母豬起臥壓倒仔豬,確保仔豬的安全。仔豬的體溫遠低于母豬,同時由于仔豬出生后身體表面絨毛并未發育,導致仔豬的抗寒能力較差。在將母豬和仔豬分欄養育的時候需要將仔豬欄的溫度固定到38-39攝氏度。養殖人員可以用墊草等填充物來隔絕豬舍和地板,使豬舍的整體溫度上升,為仔豬創造出單獨的溫暖小氣候。
2.2吃足初乳
母豬在分娩之后三日之內產出的乳汁被稱為初乳,初乳也被稱為“液體黃金”。母豬的初乳中帶有大量的大分子蛋白以及免疫性蛋白,以及大量磷酸鈣、氯化鈣等鹽類成分。可以為新生仔豬提供所必需的營養,促使仔豬建立起自己的免疫系統,健康地成長。仔豬的重量往往會對仔豬的成活率產生影響,研究實踐證明,出生之后體重不足0.5kg的仔豬成活率較低,甚至不到40%。所以,為了提高剛出生仔豬的成活率,養殖人員要加強對初生重量較小的仔豬的護理,讓體重較輕的仔豬能夠吃上足夠多的初乳,以提升存活率。對此,在喂食仔豬食用豬初乳的時候可以采用固定乳頭的方法。采用固定乳頭的方法時要遵循“固小不固大”的原則,人為的使比較弱小的仔豬固定地食用靠前的乳頭的奶水,促使其生長發育、健壯體格。同時,如果發生比較強壯的仔豬爭搶乳頭的情況,可以采取木板固定法,強制隔離強壯仔豬去食用后面的乳汁,讓其養成在后面吃奶的習慣。
2.3開食與補料
在仔豬長到七日齡左右時,母豬的產奶量已經逐漸無法滿足仔豬日益增長的需求,仔豬的需求量和母豬的乳汁產量之間的差值得不到彌補。仔豬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容易引起仔豬抵抗力降低、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減緩的問題。所以為了提高仔豬的生存率,在仔豬出生的五天后便可以開展仔豬的認料工作。仔豬開食越早,仔豬自主進食的越早,更有利于后期仔豬的自由采食。利用仔豬喜愛甜、香、乳味的特點,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與大豆粉混合,加入糖蜜水調和成糊狀,涂抹在仔豬的口腔中,使其熟悉飼料的味道,誘使仔豬進行舔食。四五日之后使其完成開食認料的過程,可以進入補料的階段。補料的原則為少食多餐,不剩料。仔豬的斷奶年齡一般在21~28天,這一階段的仔豬由于更換了食物,而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此時并未發育完全,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2]。由于提早進行了仔豬的開食與認料,可以使這一階段的仔豬更容易接受全飼料的喂養,腸胃也相對更加容易消化飼料,做好仔豬的開食與補料工作,有助于斷奶期仔豬的生長與發育,以及體質的提升。
2.4疫情防控
養殖戶應該在平日里就加強對非常態化的豬瘟防控工作,在母豬分娩前期和斷奶之后對養殖場進行使用消毒劑和熏蒸的徹底消毒,同時也做好對母豬的清潔和免疫工作。在母豬懷孕的時候便應該為母豬接種好疫苗,來保證仔豬的成活率。在母豬的哺乳期,應該每日對母豬的乳房進行清潔。
針對豬流行性腹瀉,應該做好群體性免疫工作,定期為仔豬做好驅蟲,并且及時進行豬瘟、細小、豬丹毒等疫苗的接種。每天通風換氣,在天氣較冷時,可以打開天窗來增加室內光照,同時給豬窩增加墊草,使養殖場的基礎溫度提高3-5攝氏度。適宜的溫度能夠使仔豬能夠健康成長,同時提高仔豬的免疫力,使其不受疾病的感染。如果發現病豬,應該及時展開治療工作,將病豬進行隔離,避免疾病的傳播。
在豬舍選址時,應該選擇地勢干燥通風、空氣良好的地方,與周圍的鐵路、學校等公共設施至少保持五百米的距離。同時如果當地有野生動物,應該做好對野生動物的驅逐工作,為去除疫病傳染源,也應該及時滅鼠[2]。
仔豬在出生之后由于其并不帶有母體中的免疫細胞,導致仔豬體內的免疫性較差,同時剛出生的仔豬具有缺鐵的問題,需要養殖人員及時進行補鐵。對仔豬的補鐵工作可以在仔豬出生的2至10日之間完成,通過肌肉注射1-2ml的“牲血素”的方式來為剛出生的仔豬完成補鐵工作。
結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對物質追求的提升,對于“干凈肉”、“健康肉”的需求也在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養殖場做好對產品質量的提升。學習正確的飼養方法,可以使飼養者在少走彎路的同時獲得更加健康、強壯的仔豬,在仔豬成長為成豬的日后,也可以為飼養者提供更高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劉克華.提高仔豬成活的方法[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06),14-15
[2]蔡桂玉.提高仔豬成活率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