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英
摘 要:作為農業文明與科學進步的成果,農藥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現實農藥生產經營中添加隱性成分的的現象屢禁不止。本文以農藥隱性成分為切入點,分析當前農藥中添加隱性成分的現狀、產生的原因,并對相應問題提出具體對策,加強對農藥相關宣傳教育和強化市場監管等方面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藥;隱性成分;宣傳教育;市場監管
引言:環境安全、生態安全以及食品安全都與農藥用藥安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農產品安全問題與食品安全一樣,得到廣泛關注。面對農藥中可能出現添加隱性成分的問題,如何有效打擊含有此成分的偽劣藥品,時刻警醒者人們,要從根本上把好農產品的質量關刻不容緩。
一、農藥隱性成分添加現狀
大量的農業調查顯示,農藥經營商家、生產廠家在生產經營中發現添加隱性成分可以獲取暴利,因而大肆宣揚、鼓吹此類農藥效果好向農戶極力推薦。之所以商家如此猖狂,在于當下國內種植較為分散,企業化種植難以形成規模。在激烈的競爭市場環境中,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業在政策監管愈加強硬和大量進口農藥不斷沖擊有限市場的雙重打擊下,若想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不按標準生產是成本最低化、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徑。添加了隱性成分的農藥,短期來看,似乎沒有危害。但從長遠看,嚴重打亂生物災害的防控部署,使得農業陷入整體混亂的環境,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還會引發嚴重后果,譬如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增強了病蟲害的抵抗能力。除此之外,隱性成分的隱蔽性,為人類的健康、動植物的產品都產生了眾多的負面影響,當人或者牲畜發生中毒后,由于無法準確的做到對癥下藥,則容易造成病情延誤,進而威脅到人或者牲畜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二、農藥隱性成分添加的原因
(一)思想落后,法律意識淡薄
農作物的持續低產,加重了種植戶對農藥的依賴程度。青睞藥力強、藥效猛,使用藥量少但持效時效長的農藥,事實上,過分的追求藥效,極易造成農藥大量不合理使用。市場需求如此,農藥生產者、經營者更愿意迎合農戶的需求,漠視國家法律法規,一再以身試法。農戶農藥識假辨假意識不強,思想傳統落后。農藥從業人員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法律意識淡薄。這些共同滋生了農藥添加隱性成分的土壤,導致了畸形農藥市場的亂象叢生[1]。
(二)競爭激烈,行業效益降低
在對農藥質量的檢測結果顯示,假冒偽劣的農藥占不合格的產品百分之四十以上,全部為生產企業或者非法窩點故意為之。一部分原因在于農藥市場競爭激烈,新產品的研發推廣周期不斷拉長,盈利成本增加。農藥市場總體供大于求,進入買方市場,生產廠家的競爭進入白熾化階段。農藥產業準入門檻大幅度降低,農藥制假售假的手段更加隱蔽,花樣開始翻新,呈現流動性變強、規模化擴大、網絡化發展的趨勢。同時,農藥出口下滑,效益降低,一些出口企業開始轉而加入國內農藥市場中,面對企業多,市場小的情況,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隨時面臨倒閉的危險。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透明度高,利益驅使,生產銷售非法產品變為主動參與。
(三)制度缺失,從業人員素質低
農藥的實際經營以個體作為經營的主角,為獲得更多的利益,經營者往往會極力推薦利潤高的產品,價格廉價品質更優的產品無法在市場長期生存。從業人員大都是轉行做農藥,缺乏基本農藥知識,整體業務素質不高。另外,還存在農藥經營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況,相關的進出臺賬制度無法有效落實,財務系統不完善。在農村等偏遠山區,經銷點更多是農村的農戶婦女進行管理,因而在直接面對消費者時無法全面準確宣傳農藥產品功效、使用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容易誤導農民。受經營場所限制,倉儲空間小而導致農藥與種子、飼料進行混放。
三、應對農藥隱性成分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合法理念
經營主體、生產者以及種植戶需要轉變心態、樹立合法理念,同時,農業各級部門加大對管理法規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力度,對農藥生產者進行約束,相關規則制定要能夠對企業形成威懾力,幫助企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新聞媒體、宣傳畫冊、播放宣傳片的方式,培養種植戶對相關法律的了解、加強思想教育、杜絕使用以及購買帶有隱性添加成分的農藥作為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手段。
(二)增強市場監管,提高管理水平
在加強教育的基礎上,更要發揮農藥種植行業協會、相關專業合作社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倡導企業講誠信、遵守法律法規,給予誠信企業優先發展的權力。建立監督舉報機制,形成從業者相互監督、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競爭氛圍的局面,充分調動行業積極性,讓各級主體形成主動意識維護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農藥監管部門做好日常抽查工作,在此過程中一旦發現違法違規、惡性競爭等問題,進行行業通報,嚴肅處理。整頓混亂農藥供銷市場,規范農藥的供貨渠道,建立健全農藥可追溯機制。完善農藥登記制度,杜絕套證現象的發生。積極建立農藥違法案件的通報機制以相關移交機制的建立,加強公安、市場等部門的聯合合法能力,通過多部門的有效聯動機制,避免違法分子進行多區域的流竄行為,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制假售假問題。與此同時,公安機關能夠較早介入,防止違法產品的轉移與銷毀。用法治讓農藥企業、農藥生產者朝著良性、健康的道路發展,唯有農藥整體市場加強規范引導,才能避免農藥中隱性成分的添加,才能遏制住混亂的市場局面。暢通農藥供貨、銷售的廣闊渠道,健全農藥追根溯源的體系,種植戶以及個體經營者在購買農業藥品中一旦出現問題,即可隨時找到源頭所在,追溯問題出現在哪一環節,使得違法分子沒有違法的土壤環境。
(三)強化使用管理,確保質量安全
農業監管部門要樹立責任意識,為種植戶提供農藥用量標準、農藥殘留標準、施藥流程,提供病蟲害用藥的相關指導,引導農民正確選擇農藥、合理適量使用農藥、避免浪費的基礎上為環境和自然生態帶來負擔。提高農民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的意識,科學合理防治病蟲害。與此同時,需要積極落實對制假售假農藥行為的懲罰力度,增加制假售假廠家、經營商的違法成本,通過明確相關處罰金額,關停整改等具體措施,使得生產、售賣的廠家和商家心生畏懼、不敢再以身試法,喪失危害種子農業市場的能力。于此同時,需要切實落實農田、市場以及餐桌的追溯制度,加大查處力度,對生產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進行嚴厲的處罰。從法律制度管理中迫使農藥使用者杜絕使用帶有隱性成分的假劣農藥。除此之外,建立農藥風險預警,預防事故發生。創新評價機制,加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檢測[2]。
(四)促進產業創新,形成合作共贏
農藥企業應將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用質量謀生存、用信譽促發展,生產中杜絕添加隱性成分,監管部門市場整改迫在眉睫,違法行為需要嚴肅整頓,措施得力。農戶種植業者則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杜絕使用添加隱性成分的農藥。在此基礎上,農藥市場才會良性發展。對在使用中藥效好、價格低的農藥,從農藥的活性、劑型改進,降低研發成本,擴大市場份額。利用政策支持,做好技術安全改進,助推企業高校、科研單位進行聯合開展項目,引進新工藝,鼓勵企業轉變制藥模式,加速產業轉型,政策引導支持研發環境友好型農藥投入生產,加快新農藥的高安全、低風險研制生產,使農藥產品向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
結論:總而言之,農藥的隱性成分之所以占有市場,正由于添加的隱蔽性,不僅給農藥管理和使用帶來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對人類健康、產品安全甚至生態環境的危害觸目驚心的,需要重視。
參考文獻:
[1]李娜,盧娜,邵輝等.農業投入品中農藥隱性成分的精準篩查方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21):7898-7908.
[2].關于農藥隱性成分,你需要知道的幾點[J].營銷界(農資與市場),2018(17):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