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目前,我國公路行業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交通供需矛盾的變化和發展基礎的改善,客觀要求公路行業提高發展質量。亟需通過優化投資結構、轉變增長動力、堅持綠色主導、增強融合能力四個方面,推動公路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規模、運量位居世界前列,已經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縮小,部分領域已經實現超越。我國公路行業發展站在了新的起點,已經具備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的發展基礎,亟需通過優化投資結構、轉變增長動力、堅持綠色主導、增強融合能力,推動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投資結構,實現粗放投入式發展向精準供給式發展轉變,聚焦需求、明確重點、精準發力,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公路行業投資結構調整既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公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措施。要妥善處理好3個方面的關系:公路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的關系;公路建設與養護管理的關系。由于我國目前面臨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近期保持基礎設施投資合理規模十分必要。當前要重點抓好公路基礎設施的投資布局結構、投資層級機構、投資用途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優化基礎設施投資布局結構。要繼續向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地區傾斜,支持“六廊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路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以支撐國家“一帶一路”、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同時,要投入改善嚴重影響路網運行效率的擁堵路段,消除“瓶頸”,提高物流效率,提升群眾滿意度。
優化基礎設施投資層級結構。要側重普通國省干線公路、農村公路的拓展加密,把握高速公路的合理規模,促進形成高速公路“骨干”和普通公路“基礎”級配合理的路網結構;積極做好各層級公路、不同區域公路、城鄉公路及公路與其他運輸方式間的一體化銜接,促進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進一步完善。
優化基礎設施投資用途結構。在基礎設施新改擴建外,要逐步提升公路養護管理的投入比重,尤其面對當前公路養護資金缺口大,公路失養造成安全隱患累積的情況,要加大公路養護投入,提升基礎設施的安全可靠性。
轉變增長動力,實現由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變,瞄準方向、實化抓手、力求實效,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率。
科技創新是推動交通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要深入實施“科技強交”戰略,以促進科技創新與行業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高度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公路領域的集成應用,進一步加快創新型行業建設,以信息化、智能化為引領,全面提升公路核心競爭力和管理水平,走科技引領公路發展之路,推進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綠色智能、融合共享的現代化公路體系建設。要實化細化公路行業創新發展,把握趨勢,聚焦需求,明確提出對提升公路發展質量和效率起關鍵作用的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和項目,重點攻關,力爭取得實質性突破。
推進公路建設創新。一是依托重大工程,示范推廣公路和橋梁工業化建造技術應用,實施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提高公路建設品質和施工效率,推動其向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二是推進BIM技術在公路設計中的應用,提高公路建設精細化水平,為公路數字化運維奠定基礎。
推進公路養護創新。一是按照全壽命周期養護成本最小化理念,全面開展預防性養護,融合公路健康實時監測技術、路況快速檢測技術、公路資產養護需求分析等技術,指導養護科學決策,實現養護管理現代化,提高公路耐久性和可靠性。二是積極探索發展建管養一體化、養護總承包等多元化的養護管理新模式,提升公路養護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三是積極推進養護施工技術創新,提升養護機械化水平。

優化投資結構、轉變增長動力、堅持綠色主導、增強融合能力是公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施路徑。
推進公路管理創新。一是加強路網運行監測和基礎設施安全監測技術應用,包括通過基于現代通信信息技術構建路網運行監測檢測體系,加強對事故多發易發路段、農村公路、高速公路重點路段的動態監控,構建惡劣天氣下高應變路網規劃及預警體系,提高路網韌性和運行可靠性,同時不斷優化、完善重點高速公路、農村公路安全設施的設計、設置,提高路網安全水平;加強重要公路路段和橋隧基礎設施技術質量狀態的安全監測,特別對山地、多雨雪等敏感地,實時評估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精準發現,及時制定相應的養護和管控措施,提高路網應急處置能力。二是探索創新,在不擴建增加用地的情況下實現道路擴容,提高繁忙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包括實行客貨分線運行,提高客貨車輛行駛速度,改善交通安全水平;利用智能感知、智能控制等技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實現公路智能化擴容。三是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收費管理,利用價格杠桿,調節車輛出行時間和路徑,提升路網運行效率。四是推進基于北斗衛星定位的移動收費技術的論證完善和實施準備,由點到面推廣應用,順應公眾便利暢通出行需求和國家推進綠色發展要求,實現收費管理水平全面升級。
堅持綠色主導,實現由資源消耗型發展向集約節約、生態環保型發展轉變,全程貫穿、全面推廣,推進綠色公路美麗公路建設。
實現公路行業集約節約型發展,推進公路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注重決策、規劃的協調和銜接,統籌考慮建設、運營、維護和管理環節,強調總成本最優,全方位集約利用資源。一是集約利用通道資源,鼓勵公路與鐵路、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共用線位,改擴建公路要充分發揮原通道資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設施,避免大改大調或大填大挖。二是積極應用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加強設施節能設計,創新并推廣節能技術、節能設備、節能工藝;因地制宜推廣清潔能源應用。三是大力推行廢舊材料再生循環利用,推廣工業廢料的綜合利用,開展建筑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與利用。積極研發推廣節能新產品、替代能源、材料再生等技術,為公路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實現公路行業生態環保型發展,將“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貫穿到公路發展的各個環節,最大限度實現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生態環保,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在生態系統正常循環的地區,公路建設要盡可能減少負面影響;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公路建設要避免造成生態系統的失衡;在生態系統已經被破壞的地區,公路建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生態平衡的恢復。開發應用綠色交通技術,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倡導綠色交通和清潔運輸,減少污染物排放。努力做到與自然條件的和諧統一,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使交通發展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
增強融合能力,實現從被動適應向主動與經濟社會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發展轉變,搶抓機遇、積極作為,強化行業引領作用。
隨著交通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撲面而來、滲透各方,公路交通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迅猛發展,公路行業要搶抓機遇,積極作為,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開創公路現代化建設的新未來。公路行業要突破傳統角色定位和單純服務功能,突出發揮在國民經濟中的引領性作用,通過主動推進公路與經濟社會新模式、新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使公路成為出行領域創新創業的平臺,牽引出交通技術、運輸裝備、運輸組織、運輸服務和運輸經營模式的創新,重塑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
面對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的迫切形勢,公路要實現從傳統單純功能向游憩功能、生態保護功能、教育體驗功能、文化傳承功能及產業帶動功能等全方位發展,增加旅游相關服務設施、提高服務水平,滿足旅行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要推進旅游公路標準完善和典型景區旅游公路體系建設示范,實踐旅游與公路深度融合發展。
面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蓬勃發展,要推動信息物理系統(CPS)等技術在公路設計、建設中的應用,提升公路全感知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路側的車路協同能力,適應智能網聯交通系統、自動駕駛發展。
面對當前農村物流的旺盛需求和落后發展,要大力培育農村物流產業發展,統籌交通、商務、供銷、郵政等農村物流資源,實現統籌布局、資源互補、共同開發。按照縣(區)、鄉鎮、行政村三級站點的網絡構架和“多站合一、資源共享”的模式,共同推進“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節點建設,構建廣泛覆蓋、功能完善的農村物流站場設施體系,打通農村物流“下鄉與進城”的雙向快捷通道,不斷提高農村和農業物流的水平、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