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是冀南地區傳統的農業大縣和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威縣以創建國家“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為抓手,舉全縣之力探索出一個目標、三項舉措、四項機制、五個促進的“1345”建設模式,走出一條國家級貧困縣以“四好農村路”助力脫貧攻堅的發展新路子。威縣已于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威縣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建設‘四好農村路’助力威縣騰飛”這一目標,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與經濟建設的重要抓手。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主管副縣長為副組長,16個鄉鎮長、13個縣直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安排部署相關工作,認真抓好落實,出臺了符合縣情的方針政策,印發了《威縣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實施方案》《威縣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威縣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等文件,為建設“四好農村路”提供政策保障。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河北威縣梨產業園區
首先,科學規劃路網。結合《威縣總體規劃》和縣域交通現狀,交通部門科學編制了《威縣綜合交通發展規劃》。該規劃以產業發展需求為主線,以構筑“八縱九橫”的“四好農村路”路網為總領,以建成“縣城到最遠鄉鎮半小時、到最遠村40分鐘”,最遠村到縣鄉主干道不超過3公里的交通格局為目標,實現了農村路網的全覆蓋。
其次,威縣積極籌措資金,在縣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每年將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自2017年起,與河北省公路管理局簽訂“共建協議”內的農村公路村自籌資金全部免除。為籌集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威縣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政府千方百計擠資金、多方爭取政策資金,發動知名企業、愛心人士捐助資金,形成了全社會共建的濃厚氛圍。
除此之外,威縣積極破解用地難題。有關部門將農村公路建設和河渠治理結合起來,對全縣河渠進行大規模的土地確權工作,明確土地性質,統籌使用,在科學規劃基礎上,創建了路網、水網、林網、產業網、旅游網“五網合一”新模式,解決農村道路用地瓶頸。
建立質量安保機制,保證“建好”。威縣聯合邢臺市交通運輸局質監站設立“工地實驗室”,實現農村公路建設就地檢驗、快速檢驗、全過程檢驗。威縣農村道路質量合格率100%,優良率95%以上。嚴格落實安全防護工程“三同時”,將安全防護設施全部列入工程預算并實施,創建了58公里的安全防護標準示范段。
建立三級路長機制,保證“管好”。威縣全面落實三級路長責任,確保農村公路管理權責清晰、齊抓共管、高效運轉。實施農村公路環境整治部門聯動,威縣鄉村路長辦公室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組織開展農村公路環境整治活動,確保對危害農村道路行為及時發現、及時制止。目前,正在探索依托智慧交通平臺和公安部門的“天眼”,建設路長實時連接系統。

河北威縣建設生態綠網,實現路成網、樹成行。
建立市場養護機制,保證“養”好。將縣鄉道路養護全部推向市場,通過公開招標設立了養護中心,所有鄉鎮成立鄉村公路養管所。交通、財政等部門對各鄉鎮養護情況進行考核,并依據考核結果發放農村公路養護資金,農村公路養護效果明顯提升。農村公路經常性養護率100%、好路率90%以上。
建立智慧交通機制,保證“運營”好。打造了威縣智慧交通管理平臺,實現客運、貨運車輛及場站運行的數據采集、分析研判、科學調度、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等智慧化工作。截至目前,全縣522個建制村已全部通客運班車,開通了40條公交線路,投放了111輛新能源電動公交車,實現了全縣城鄉“環?!惫蝗蚋采w。建設好農村物流網絡服務點。圍繞農民生活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在優先利用村辦、農家超市、村郵站、農產品購銷代辦站等現有場所的基礎上,以農村電商為切入點,面向社會招募“供銷e家”、阿里巴巴等25家電商、快遞、物流企業入駐,建成高標準電商、物流一體化服務中心和農產品交易市場,所有村建立綜合服務社,打通農產品集散配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促進產業提升。依托全縣域“八縱九橫”農村路網,規劃實施了現代農業“三帶三園”,即經濟林果帶、高效蔬菜帶、畜禽養殖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宏博肉食加工園區、君樂寶乳業園區,建設了金沙水岸、梨想畫廊、田園牧歌三大旅游片區,特色高效綠色產業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和全部貧困村,打造了4.5萬畝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出口鮮梨質量安全示范區、君樂寶鄉村振興示范區。
促進脫貧攻堅。“四好農村路”的創建,修通了產業路、旅游路,也修通了群眾的致富路、小康路。依托“四好農村路”,威縣推行一路一景、一鄉一品,發展東夏官葡萄小鎮、孫家寨孝道水鎮、西河口多彩小鎮等多個特色小鎮,惠及全縣萬余名貧困群眾。
當地流傳一首打油詩這樣描述袁莊村:“紅龍集袁莊地皮洼,光棍兒漢子二百八。別地方閨女漚成泥,也不嫁袁莊紅龍集?!?/p>
如今,漂亮的景觀道串起多個大型現代化高標準梨園,行駛在直通袁莊村公路上,車輛宛如進入梨花的海洋,村里道路寬闊,路旁綠樹成蔭。威縣依托“梨想之路”在貧瘠沙荒的西沙河流域探索出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梨產業化之路,種植優質梨13萬畝,建成標準化梨園230個,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梨園務工等方式,帶動3萬多農民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近2萬人實現了穩定脫貧。袁莊村的村民也通過梨產業逐漸富裕起來。袁莊村也成功入選河北省“美麗鄉村”。
目前,全縣優質梨果已發展到6.8萬畝,引進龍頭企業35家,其中全球最大的濃縮果汁生產企業——陜西海升集團落戶威縣。依托梨產業帶,威縣還大力發展特色旅游,致力打造“威梨度假區、5A級景區”。
促進生態環境。依托全縣域路網框架,同步建設生態綠網,縣道兩側綠化50米,鄉道兩側綠化20米,實現路成網、樹成行,人在路中行,置身森林中,10年威縣森林覆蓋率增長了10倍,達到42%,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促進農村面貌。堅持農村公路項目和資金向脫貧攻堅傾斜,新改建貧困村道路370公里,硬化農村主街道78萬平方米,大大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促進人民生活。“四好農村路”創建,實現高標準路網全覆蓋,達到了村村通公交、村村有產業、人人能受益。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年。在威縣的脫貧攻堅中,“四好農村路”充分體現了交通扶貧的先導性、帶動性和全局性,為脫貧提供了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