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盧曉龍
青山滿目,云霧繚繞。
6月29日清晨,山間露水尚未開始散去,楊再成就去了自家的辣椒地。
今年雨水多,種下的辣椒正值掛果期,辣椒怕澇,楊再成可不敢讓田間有積水。
在村民眼里,楊再成是個能干人。25歲的年紀,一個人種植和管理了250畝辣椒,家中里里外外也打理得井井有條。
楊再成所在的百歲村,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的一個小村子。
隘口鎮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典型的山區鄉鎮,山高坡陡,土壤貧瘠,貧困發生率高,素有“三溝兩叉一壩子”之說。
產業電商互補成就發展“雙引擎”
楊再成早年輟學,獨自外出闖蕩,夢想著有一天能夠衣錦還鄉。但一段時間后他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容易。
2013年,家中傳來消息,父母雙雙病重,還在上學的妹妹無人照顧。家庭的重擔就這樣落在了楊再成一人肩上。也是在這一年,楊再成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楊再成返鄉創業。
“想回家在村里做點事情,發展產業掙錢,還能就近照顧家里?!睏钤俪烧f。
父母病重,無法勞作,妹妹年幼,尚在讀書,靠楊再成獨自撐起整個家,談何容易。
沒讀過多少書,不懂科技含量高的事情,但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楊再成來說,土地里的事情他“門兒清”。那一年,隘口鎮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楊再成便將目光放在了種植黃精上面。
要種植,先開荒??钢z頭,楊再成一鋤一鋤地把自家的土地刨了個遍。土地平整了,楊再成也成了個“黑娃”。
趁著來年春光正好,楊再成將育好的黃精種下。村里知道楊再成在搞產業,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還給他提供去山東學習取經的機會,就連肥料都是村上購買發放的。
黃精種下后,除草、施肥、殺蟲,楊再成樣樣不含糊,“那是我們一家人脫貧的希望”。
所幸,黃精長勢良好,大豐收。
中藥材不能連種。2019年,楊再成將周邊村民不種的土地都承包了過來,種植辣椒。然而,今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卻讓他的250畝辣椒陷入銷售困境。
“因為疫情,很多地方都不接訂單?!睏钤俪捎行┙辜?。
了解到楊再成的難處后,百歲村黨支部委員嚴川向楊再成介紹了一個人,一個同樣充滿干勁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何江華,是隘口鎮電商平臺“山水隘口”的負責人。
脫貧攻堅工作開始后,在市商務委扶貧集團的幫扶下,隘口鎮圍繞“電商+扶貧”的發展模式,一手抓產業,一手抓電商,幫助村民邁出了“觸網”的第一步。何江華正是由此來到隘口鎮,組建了“山水隘口”電商團隊,發展電商。
農民最講實際。推廣電商,何江華將隘口鎮特色農產品秧青米掛在網上,賣出了20元一斤的高價,以前無人問津的秧青米身價陡升。
為了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何江華在隘口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在各村定下種植中心戶,由中心戶帶小戶、散戶,將他們聚在一起,定期開會,定期發布訂單信息。楊再成被選為百歲村的種植中心戶。
“農產品能賣出去,致富才有希望?!睏钤俪烧f。
山銀花變“致富花”
近幾天,壩芒村的付忠芬很忙。
由于近來雨水特別多,付忠芬要盡快將田里的山銀花收回來,以便下一步加工。
天剛露出魚肚白,付忠芬就背著背簍出發了。“今年雨水多,要盡快收,30畝地的山銀花,一個人忙不過來,還要請工人才行?!备吨曳艺f。
2015年,付忠芬的丈夫朱進林因意外事故在工地上受傷,手部脛骨骨折,干不了重活,家中5個小孩,2個老人,全家的生活都指望著付忠芬。這一年,付忠芬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個瘦小的農村婦女,并沒有被這沉重的打擊擊垮,丈夫受傷之后,她靠著自己頑強的毅力,硬是撐起了整個家。
壩芒村一直有種植山銀花的傳統,但早些時候山銀花處于零散種植狀態,無規模、無名氣、無效益。
十幾年前,老書記張勝海外出務工歸來,開始著手山銀花種植,但那時花種不好,花期短,品質一般。
為了培育出合適的品種,張勝海上山下坡,尋找良種;拜訪專家,向“科學”討答案。
市農業科學院專家來了,用張勝海找到的良種和本地山銀花作嫁接,成活108株。
“這一壟山銀花就是壩芒村產業發展的希望。”張勝海說。
小小的山銀花,很輕,但卻承載著壩芒村人最沉重、最殷切的期盼。令人欣慰的是,這108株山銀花成活良好,之后又嫁接成活2萬株。如今,山銀花已經種滿壩芒村的土地。
壩芒村第一書記向興志介紹,2017年,隘口鎮圍繞“3+X”三年產業發展規劃,有序推進各村產業發展,壩芒村的主導產業就是山銀花。
2018年,在政策的吸引下,付忠芬也開始種植山銀花?!拔屹J了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開始種山銀花?!备吨曳艺f,“沒想到剛種第一年就有了1萬多元收益,當時可高興了!”
有了收益就有了希望。在付忠芬的努力下,山銀花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達到30畝。
2019年,付忠芬主動向村里遞交了脫貧申請書,主動要求脫貧?!拔矣行判目孔约旱碾p手養活我們一家。我對山銀花有信心,我們家的日子一定能越過越紅火。”付忠芬說。
民居變身“網紅”民宿
因為窮,幾年前,李大偉背上行囊,跟著施工隊走南闖北,可腰包卻始終鼓不起來。
幾年過去,李大偉厭倦了漂泊的生活,卷上鋪蓋卷,又回到家鄉太陽山村。然而,因多年無人居住,家中房屋已破敗不堪,加之沒手藝沒文化,他的生活依舊不見起色。
時值隘口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李大偉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合搬遷條件,便在山下建了新房。
2017年,李大偉搬了新居。新房在山下,依山傍水,但生活卻沒有換“新顏”。
就在這時,太陽山村第一書記羅箭飛找到了李大偉。
“去年搬的新家,生活過得怎么樣?”羅箭飛問。
“還是那樣。”李大偉說,語氣有些落寞。
“發展產業沒?”
“我們這里是保護區,養殖規模有限,自家養點雞鴨,值不了幾個錢。山下沒土地,也搞不了種植,現在在村里擔任護林員?!?/p>
“我看你這里依山傍水,風景好,想不想把房子改造成民宿?”
“能搞民宿肯定好,但我們這山溝溝,誰愿意來呢?而且我沒錢。”李大偉支吾著。
“只要你想,其他的交給我!”羅箭飛承諾。
太陽山村平均海拔1018米,生態環境優良,是市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難得的避暑納涼之地。為了將太陽山村沉睡的生態資源喚醒,讓其成為村民致富的重要助力,隘口鎮通過政策性投入,準備在太陽山村大力發展特色民宿產業。
看到政策這么好,李大偉動了心思。
沒多久,在市商務委扶貧集團的幫助下,李大偉家很快便完成了民宿改造。不僅如此,羅箭飛還自籌資金5萬元幫助李大偉完善了房內基礎設施,并帶著李大偉去外地學習民宿管理經營。
2019年4月,李大偉家的民宿“山水人家”正式營業。這棟改造后的民宿形如“簡版”吊腳樓,門前兩條溪流交匯,房前屋后古樹林立。
“真沒想到有這么多人來,去年僅民宿收入就有5萬元?!绷牡绞杖耄畲髠ゲ挥勺灾鞯匦α?。
此后,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在太陽山村發展起來。截至目前,太陽山村已打造特色民宿39戶,惠及群眾60戶243人。
“民宿發展越來越好,不僅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更扮靚了山村風景。”看到越來越好的太陽山村,羅箭飛打心眼里高興。
村寨錯落、風情濃郁,有的可看云霧,有的可聽溪水潺潺聲。每每看到這些漂亮的民宿和怡人的山景,羅箭飛總能想起那句話,“不愛市井繁華,偏愛小橋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