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伍
1999年,女兒鄭亞飛出生,鄭淵潔滿心歡喜地對女兒說:“小寶貝,歡迎你,我又有新的玩伴了。”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鄭淵潔把孩子當成玩伴,永遠保持一顆童心,這正是他靈感源源不斷的秘密。
大多數父母都生怕孩子“落后”,鄭淵潔卻反其道而行,上小學之前,既不教女兒背古詩,也不教她認字,甚至連幼兒園也不上,怎么快樂怎么玩。在女兒的強烈要求下,鄭淵潔勉強做出讓步,讓女兒上了兩個月的幼兒園。不過,他規定每天只去兩個小時,并且要避開上課時間,只參加玩游戲環節。
放手不是放縱,除了不教女兒學知識外,其他方面鄭淵潔對女兒卻十分嚴格,什么時間起床、幾點睡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尊重他人等等都有明確的要求。
轉眼間,鄭亞飛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當時鄭淵潔所住的地方位于北京市中心,四周名校林立,鄭亞飛完全可以進入片區有名的小學就讀,可是鄭淵潔卻偏偏舍近求遠,為女兒選擇了郊區一所條件簡陋的學校。
帶女兒去報名那天,學校招生人員看了戶口本后很吃驚,詢問為什么要來這里上學?這可是屬于擇校,需要交擇校費的。鄭淵潔不作任何解釋,毫不猶豫地交了費。事實證明,鄭淵潔這一步棋走得非常高明。鄭亞飛告訴他,后來讀的學校條件一個比一個好,每當她進八條件好的學校時,總會想起上過的那所郊區小學簡陋的校舍,就會更加珍惜設施好的學校。“孩子進入小學,讓她含著金湯匙不如含著黃連,從來沒有在艱苦環境中就讀過的孩子,就體會不出優渥環境的甜。”鄭淵潔真是用心良苦。
鄭淵潔認為,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走遍天下都不十白。為此,從鄭亞飛一歲開始,鄭淵潔就在睡前給她讀自己寫的童話。女兒很喜歡聽,每次讀完一個,還要聽第二個。女兒三歲時,他寫的童話全部讀完了,女兒還纏著要聽,而且不愿意聽重復的,于是,鄭淵潔就想了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鄭淵潔對女兒說:“寶貝,你來出題目,我現場給你編故事。”鄭亞飛就說《小兔跑跑跳跳》,鄭淵潔果然當場編起故事來,女兒也聽得津津有味。聽完之后,女兒再說《小汽車和小蘭》,鄭淵潔又立刻編了一個小汽車和小蘭的故事。
因為是自己出的題目,女兒聽得格外用心。鄭淵潔講完,她基本上可以復述出來。這些即興創作的故事,后來還出版了,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小兔跑跑跳跳》發行了一百二十萬冊。
鄭淵潔用這樣的方法,讓女兒對書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小學二年級認識字后,她開始自己閱讀。特別有趣的是,她先將之前爸爸給她讀過的故事全部看了一遍,之后才開始看她喜歡的其他書籍。
除了培養女兒的閱讀興趣,鄭淵潔還用實際行動啟發女兒學會創作。鄭亞飛讀四年級的一天,鄭淵潔帶她去醫院看病。女兒突然問,會不會世界上所有的病菌都住在醫院里?鄭淵潔聽了,突然來了靈感。對女兒說:“寶貝,你的這個司題給了我靈感,我要根據這句話寫一部長篇小說《病菌集中營》。”女兒說:“真的嗎?”他說:“當然是真的,爸爸說到做到,請你監督我。”
回到家鄭淵潔就開始構思起來。他想,如果女兒目睹自己因為女兒的一句話就能夠產出一部長篇小說,她將會明白什么是創作,并在今后的學習中如法炮制。構思好后,鄭淵潔開始創作,并且當著女兒的面寫。吃飯的時候,他還會告訴女兒寫到了哪里,還讓她給作品中的人物起名字。幾個月后,長篇小說《病菌集中營》完稿。當鄭淵潔從女兒眼中讀出她那無比欽佩的神情時,他覺得自己的目的達到了。鄭亞飛書讀得多,寫作文也一點不吃力,并且對其他學科都有很大的幫助。
對于教育孩子,鄭淵潔認為身體力行很重要,他說:“在教育孩子時,請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演示給孩子看。”
2008年5月,汶川發生地震后,兒子鄭亞旗認為鄭淵潔應當給災區的孩子們捐款,“他們買過你的書,現在需要你的幫助。”女兒也非常支持,于是鄭淵潔拿出三十多萬元稿費,又買了五萬元的干脆面,一同捐給了災區的孩子們。后來的玉樹地震,鄭淵潔又向災區的孩子捐款一百萬元,這些錢都是他一個字一個字敲擊鍵盤掙來的,凝聚著汗水和心血。鄭淵潔發現,自從他捐款后,女兒開始對名牌服飾敬而遠之,使用的電腦也是不到用壞了不會更換,而女兒的手機,在她的同齡人中已經很少見,幾乎屬于古董級別。
因為鄭淵潔在不斷地努力,他的孩子耳濡目染,也成長為十分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