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曉燕 姜楊敏

馮江華(圖/華聲在線)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稱“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馮江華,日前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
這份榮譽實至名歸。從無到有,馮江華在探索中一次次突進,推動中國軌道交通技術從追趕到領跑。31年的奮斗史,見證了他從一名普通科研人員到企業科技團隊帶頭人的進階之路,更成就了他科技報國的初心夢想。
20世紀80年代末,從浙江大學電機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的馮江華,放棄留在大城市發展的機會,一頭扎進株洲田心這片熱土,自此開啟了其矢志不渝的探索追求。
彼時,中國電力機車很多領域還是空白,尤其在電力牽引、控制技術方面,對比國外還有很長的路要追趕。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車株洲所就將目光瞄準了以交流傳動為特點的機車牽引新技術。馮江華一進所,剛好趕上交流傳動技術攻關,很快被委以重任:牽頭組織大功率異步牽引控制技術的研究,并受命主持原鐵道部“交直交電傳動微機控制系統及其模塊化研究”課題。他組建了國內最早的電力牽引高性能交流傳動控制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團隊,走上了一條自主研發之路。
“幾乎沒有任何可借鑒的資料,很多原理性試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我們甚至連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都無法判斷。”馮江華回憶說,當時國內在異步牽引控制策略方面毫無技術儲備。在此情況下,經過兩年的艱難攻關,馮江華團隊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其研究和試驗結果獲得異步電機直接轉矩控制的鼻祖Steimal教授的高度認可。
此后十余年,馮江華和他的團隊堅持自主研發道路,攻克了車輛級動力實時控制、分布式系統協同控制等關鍵技術,搭建了自主軌道交通交流傳動技術平臺和產業化平臺,先后研制出2800千伏安、驅動兩臺1200千瓦電機的自主牽引系統,并成功應用在“中華之星”“奧星”和哈薩克斯坦機車等先鋒車型上,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掌握大功率交流傳動控制技術的國家之一。
隨著高鐵的快速發展,中國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高鐵運營規模,也有著最復雜的高鐵運用環境,面臨諸多關鍵技術的新挑戰。“滬昆高鐵”、蘭新線高寒動車組項目……一個個耳熟能詳的重要高鐵項目上,都有著馮江華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大膽創新的攻關身影,一次次在關鍵節點、“卡脖”環節力挽狂瀾。
31年的孜孜追求,馮江華與其團隊用心血澆灌出一朵朵璀璨的“科技之花”,批量應用在以“復興號”為代表的高速動車組上,打造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領先的牽引系統產品平臺,為“復興號”實現世界最高運營時速、最大單軸異步牽引動力等頂層指標發揮了核心作用。
為徹底避免我國牽引傳動技術重陷“落后、追趕”的被動局面,馮江華敏銳地察覺到,永磁牽引系統將是新一代電機牽引系統的發展方向,必須快速搶占這一高地。
“在‘異步交流傳動時代’,我們是追趕者;在‘永磁時代’,我們要做競跑者,抓住機遇,搶占制高點?!?003年,在馮江華的帶領下,國內第一支永磁牽引系統研發團隊正式組建,并開展牽引系統向永磁升級換代的研究。第一次,中國企業能夠與國外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較量。
永磁牽引技術屬于前瞻性核心技術,當時在全球尚處于起步階段,完全沒有標桿可尋。團隊成員不但沒有接觸過,就連研究的對象也僅是一個概念。
一年又一年,實驗室的燈亮得越來越早,熄得越來越晚。終于,第一臺功率為5千瓦的永磁電機研發成功。此后,100千瓦的永磁驅動系統也在實驗室誕生。2012年底,永磁牽引系統在沈陽地鐵成功裝車;2016年,首列永磁地鐵投入長沙地鐵1號線運行,填補了國內軌道交通領域應用永磁牽引系統的空白。
然而,“永磁高鐵”才是馮江華心中的制高點。要拿下這個高地,就要解決一個“攔路虎”——電機控溫。在試驗中,當電機溫度過高,永磁體會發生失磁,系統罷工。永磁系統在高鐵線路試驗時,由于軌道坡度大,實行滿手柄牽引、滿手柄制動“野蠻操作”,跑了幾個回合,永磁電機就扛不住了。團隊的自信心遭受重創,一些人甚至想就此放棄。馮江華帶領團隊日夜輪守在高達40多度的試驗場,記錄每一個細節、數據,開展了無數次技術討論,花了3個月設計出最優方案重新裝機,最終解決了這一關鍵難題。
“690千瓦!”2015年6月24日,永磁高鐵在北京環鐵試驗基地進行首件鑒定。當這一單臺電機功率數值被報送出來時,全場沸騰了!這意味著,我國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掌握高鐵永磁牽引技術的國家。
2018年,永磁高鐵完成30萬公里運營考核,各項技術指標完全滿足需求。如今,永磁牽引技術已在高速列車、地鐵車輛上批量應用。
2019年,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馮江華主持完成的“軌道交通永磁牽引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一成果被視為開啟了中國3.0版高鐵時代,馮江華也被業內譽為我國研究高鐵永磁牽引技術的第一人。(據《株洲日報》)■

馮江華(左二)在指導高速動車組永磁電機試驗( 新華社 劉亞鵬 攝)

正在工作的馮江華(左二)(圖/《株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