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瑞 趙建華



摘要:經濟獎懲指運用經濟制度所具有的正激勵和負激勵機制,對人們的特定行為進行鼓勵或糾正。經濟獎懲有時會失靈,甚至事與愿違。本文深入研究來自新聞報道的教學案例,從經濟學角度,探討傳統需求法則在經濟獎懲失靈時的特殊體現,結合系統資源約束的“約束遷移”理論,提出了科學分析和解決經濟獎懲失靈問題的新見解。同時,采用實證方法分析本研究案例中獎懲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尋求相應解決方案,深化了該經濟學教學案例分析。
Abstract: Economic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refer to the use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centive mechanism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o encourage or correct people's specific behaviors. Economic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sometimes fail, or even backfi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eaching cases from news reports in 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it discusses the special embodiment of the traditional law of demand in the failure of economic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 migration" of system resource constraints, it proposes new insights for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failure. At the same time, it uses empir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reward and punishment policy in this research case and seek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deepe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teaching case.
關鍵詞:經濟動機;需求法則;經濟人假設;經濟獎懲;約束遷移
Key words: economic motivation;law of demand;economic man hypothesis;economic rewards and punishments;constraint migration
中圖分類號:F272.92?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7-0244-03
1? 教學研究案例
本文探討源于新聞報道的教學案例:國內某幼兒園要求家長必須在下午五點前將幼兒接走,但總有許多家長不能按時到園,導致園內人員的工作時間被迫延長。為此,幼兒園想出了對策:遲到家長將為園內工作人員的超時服務支付罰款,每次5元。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遲到家長的人數不降反增,上升到原來的一倍多。
這是一個典型經濟獎懲失靈的案例:幼兒園試圖利用“罰款”這種經濟懲罰來約束家長的遲到行為,不料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若將家長遲到看作一種需求,那么傳統的需求法則在這里看似就不再適用了。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探討該反常現象出現的原因,采用實證方法分析本研究案例中獎懲政策存在的不足并尋求相應解決方案。
2? 關于經濟獎懲失靈的原因探究
2.1 社會動機替代經濟動機
從本質上來說,需求源于動機。馬歇爾首先認識到引起人類需求的不僅只有經濟動機。他指出,除經濟動機以外,諸如宗教的動機也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和選擇[1]。率先提出動機原理并將其分類的是史蒂芬·列維特和史蒂芬·都伯納,基于動機理論和類似的需求法則失靈的案例,他提出了基本的三類動機:經濟動機、道德動機、社會動機[2]。其觀點可概括為:當出現某種特定條件時,人們的經濟動機會被道德動機或者社會動機替代,可以用于解釋傳統需求法則在經濟獎懲失靈時會出現的反常現象。
2.2 經濟人假設失效
作為經濟學分析基礎的經濟人假設,可概括為微觀經濟主體本身有能力且在完備信息的前提下,能夠充分運用自身理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一些研究經濟獎懲失靈的學者的觀點為:將經濟獎懲制度作為糾正人們行為的主要手段是基于經濟人假設的原理;經濟獎懲之所以失靈,是因為在實施某些罰款制度時,人們實際上并未表現出經濟人的邏輯和特征[4]。
2.3 文獻綜述小結
以上為探究經濟獎懲失靈原因的相關理論,對經濟獎懲失靈的原因的傳統解釋分為兩種:動機替代原理和經濟人假設失靈。這兩者都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不足之處是未結合需求法則和實際案例做出探討。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角度,結合系統資源約束理論的“約束遷移”,提出科學分析和解決經濟獎懲失靈問題的新見解。運用實證方法得出本案例中約束條件的變遷是導致經濟獎懲失靈的主要原因,并論證一般情況下經濟人假設的成立,借此補充和完善以上觀點。
3? 約束變遷原理
3.1 隱性需求轉化
系統資源約束理論把經濟體放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考察其行為特征的變化[5],“約束遷移”是其中一個非常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理論,是指由于重大技術創新、系統邊界突變等因素而導致的約束因素的傳導和突變、約束拐點的移動等。其原理在經濟人的決策問題中也同樣適用:外在因素的改變使經濟人決策系統中的某些約束條件發生遷移,導致不同需求之間的轉化,即理性的經濟人總是在其特定的約束條件下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顯性需求是指經濟主體意識到的、能夠明確清楚表達出來的、用以達到基本期望的一種內在要求和行為狀態。隱性需求則是指一種潛意識、未明確表述的心理要求和行為狀態[6]。可見隱性需求來源于顯性需求,在一定條件下可與顯性需求相互轉化。
對家長來說,未能按時接孩子所帶來的罪惡感與愧疚感就是一個需要彌補的隱性需求。在幼兒園實施罰款政策后,原本的遲到行為不再被當作令人不安的非道德行為,而是一個有定價的合理行為。此時家長的決策約束條件出現了遷移,約束變遷促使隱性需求轉化成顯性需求,替代了家長為避免罰款的而產生的經濟動機。因此,約束變遷促使隱性需求向顯性需求的轉變是導致實施罰款后家長遲到次數增加的主要原因,隨后我們將結合圖形論證。
3.2 經濟人假設成立
在實際生活中,經濟獎懲所帶來的潛在利益與損失往往容易被政策制定者忽略。在判定經濟人所做出的決策是否為最佳時,不能單從經濟理性層面來分析,而是要結合所分析問題的經濟主體行為的特有約束條件,進行合理的“理性”行為假設[7]。最佳決策與主體所處的客觀環境和面臨的約束條件有關,當約束條件變遷并超過閾值時,最佳決策也會隨之改變。同理,原本看似不合理的決策行為可能會隨著經濟主體約束條件的變遷而逐漸合理化。
在幼兒園出臺罰款政策后,家長可以在按時接送孩子和交罰款之間做出選擇,即家長可以選擇“花錢買遲到”[8]。假設幼兒園的罰款恰好在家長可接受的范圍內,則極可能出現家長遲到人數增多的情況。這里所說的范圍就是約束條件的初始閾值,當罰款的金額逐漸量變超過閾值從而發生質變,約束條件發生遷移,即家長的決策條件發生變化,那么一般情況下理性的家長將不會再選擇遲到。由此,我們認為本案例中的經濟人假設并非失效。
4? 案例的政策不足及解決方案
幼兒園這項罰款政策本身存在一定不足:幼兒園在定價收費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其金額大小及遲到時間長短的問題。幼兒園將罰款金額定為5元,金額太小,而且實行的是統一價格,顯然不夠合理。根據數據驗證得知,罰款金額、統一定價的遲到政策和家長遲到人數有極高相關。針對制度的不足,我們考慮進行以下試驗:
①假設將罰款金額再進一步提高,遲到人數在何時下降?
②若改變定價政策,該情況能否得到改善?
4.1 有效定價范圍(試驗一)
根據分析得出案例中的的需求曲線,并與傳統需求曲線作對比,圖1中D0代表傳統需求曲線,表示需求隨著價格的增加而不斷減少。D1代表案例中的特殊需求曲線,按照案例中的情況,家長遲到人數隨著罰款增加而上升得出案例的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然從圖1可知,案例中的需求曲線并非隨著價格升高無限地往右上方傾斜,而是在價格低于P1時與價格呈正比,在價格大于P1后與傳統需求曲線D1平行并逐漸向反方向移動,即需求曲線存在拐點N(P1,Q1)。
若將家長接受罰款看作一種心理消費需求,家長對罰款金額有一個普遍可接受范圍,可解釋為“約束變遷的初始閾值”。假設家長是理性的,遲到需求只在可接受范圍之內與罰款金額呈正比,那么當幼兒園的定價超出可接受范圍0-P1后,需求將會隨著罰款金額增加而下降。
為確定最大可接受范圍的金額P1,我們對宜昌市收入水平、家庭背景相似的人群進行了問卷采集,回收有效問卷227份(回收率95%)。通過圖2可知,可接受范圍的P1為100元左右,即在0到100元以內基本屬于無效定價范圍,即罰款的作用可忽略不計,甚至可能有反作用。本案例中幼兒園的政策罰款為5元,該罰款不會對家長的遲到行為起到任何約束作用。罰款金額超過100元,遲到人數出現逐漸下降的情況,說明罰款達到了預期效果,即大于100元為有效定價范圍。因此,幼兒園應該將罰款金額提高到至少100元,才會對家長的遲到行為起到約束作用。
4.2 差異化定價政策(試驗二)
為論證改變定價政策對家長遲到人數的影響,我們在此討論一種差異化定價政策:“遲到超過10分鐘,罰款金額的翻一倍”。將實行“統一定價”和“基于遲到時間長短的差異化定價政策”(簡稱“差異定價”,下同)兩種方案所導致的一周后家長每周平均遲到人數與實施政策前的每周平均遲到人數情況作對比。同時,將遲到10分鐘內的人數與超過遲到10分鐘的人數進行對比,并進行統計。
從表1中數據可知,雖然兩種方案都會使遲到人數在實施罰款后增加,但差異化定價政策下遲到人數增長率卻遠低于實行統一定價下的增長率。同時,即使罰款金額不變,在實行差別化定價情況下家長遲到的總人數和遲到的時間都會減少和縮短,可知差別化定價政策的約束作用遠大于統一定價政策。
5? 總結
本文引入了系統資源約束理論中約束遷移原理,說明了案例中家長潛在心理需求向顯性需求的轉化是導致家長遲到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通過推導案例中的特殊需求曲線可知,家長的選擇存在可接受范圍,即該需求曲線存在拐點。拐點出現的原因是約束發生了變遷,當罰款金額逐漸量變上升到某特定數額后發生質變,超出了家長可接受范圍,則一般情況下理性的家長將不會再選擇遲到。
我們通過驗證說明,經濟人假設在本案例中依然成立,借此補充傳統研究經濟獎懲失靈的觀點。其次,幼兒園的罰款政策的不足也是造成家長遲到人數增加的原因之一。為進一步深化案例分析,我們進行了有意義的試驗,并基于試驗結果給出了相應對策:有效定價范圍內實行差異化定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該罰款政策達到預期效果。
最后,由于經濟獎懲制度也存在一定弊端,其未必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在選擇運用時需要慎重考慮其可能的后果,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在本案例中,單一的罰款政策所帶來的效果十分有限,倘若政策制定者可以轉換思維和角度,或許能夠找到比經濟獎懲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2]史蒂芬·列維特,史蒂芬·都伯納.魔鬼經濟學[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3]王秋石.微觀經濟學原理[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劉建利.經濟獎懲的失靈[J].企業管理,2011.
[5]趙建華,郭琦.系統資源約束理論[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
[6]羅永泰,盧政營.需求解析與隱性需求的界定[J].南開管理評論,2006(03):22-27.
[7]董志強.行為視角的政策與制度設計[J].社會科學戰線,2018.
[8]Distributions of Preferences and the "Law of Demand"[J]. Econometrica,1987,55(1).
作者簡介:陶曉瑞(2000-),女,湖北黃岡人,學生,研究方向為經濟學、管理學;趙建華(通訊作者)(1966-),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系統資源約束理論、飛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