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在很多人眼中就是捏一捏、按一按,解除肢體的病痛,您可曾想過就是推拿的這些“手上功夫”,甚至能夠影響我們的情志,對于復雜難治的精神疾患也有不錯的療效。
其實,推拿作為一種歷史極為悠久的中醫外治手法,有著非常廣泛的適應證,經歷代醫家、流派的不斷探索努力,使得推拿成為一種具有獨特“理法技穴”的治療方法。如今,中醫推拿技術仍未停止發展,在一代代充滿實踐、創新精神的醫者的努力下,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付國兵教授近年來對于應用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自閉癥的相關研究便是其中鮮明的代表。
兒童自閉癥屬于自閉癥譜系障礙的范疇,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精神及行為障礙疾病,其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交際及言語障礙、行為刻板重復及興趣狹窄,少數可伴有智能障礙,目前尚無治療自閉癥的特效藥物。目前的處理以教育訓練為主,必要時兼用西藥以緩解部分癥狀,可以說兒童自閉癥目前仍然是一種“無藥可醫”的病。以往我們聽聞自閉癥,可能更多地是在影視作品中,但是付教授告訴我們,自閉癥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遙遠。
“自閉癥的患者群體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龐大。以往的數據顯示我國自閉癥的發病率是萬分 之幾, 但在美國,2012到2016年間,發病率從1/65升高到到1/45,如果我國的發病率與此接近,那么潛在的患者將是一個可怕的數字。然而,目前對于自閉癥的診斷是比較保守的,檢測也是相對不足的。”在近期關于自閉癥的流行病學研究中,依然用“爆發性增長”來形容發病率的增長,“這不免讓人非常擔憂,我們剛剛開始研究這個病的時候還覺得這個病是一個相對少見的冷門病,而現在就覺得這個病就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學生的孩子都有。”
一旦一個家庭中出現了自閉癥的患兒,這直接意味著生活的壓力、精神的困苦,往往家長需要付出比正常家庭百倍不止的精力和努力用于陪伴自閉癥患兒成長,“很多家長找到我 們時,是非常絕望和痛苦的,我們看得非常難過,如果我們的療法真的能夠幫助他們,那我們一定要努力研究,弄清楚所以然,幫助更多的自 閉癥患兒實現正常生活,也幫助更多的家庭免 于絕望,減少痛苦。”
動動手的推拿功夫也能改善情志問題,還能改善公認難治的自閉癥?其實這個問題付教 授一開始也是心存疑慮的。“從臧福科教授創立松振法開始,我們搞振腹療法已經30多年了,最開始臟腑疾病尤其是脾胃疾病治得多,效果很不錯。后來開始研究小兒推拿,發現效果也很好。”其實,付教授一開始對于小兒推拿是有些顧慮的,“小朋友很難安定地接受推拿,又哭又鬧是常態,醫生和家長除了安撫也沒啥辦法,操作治療非常困難。”因此,付主任當時并不經常開展小兒推拿。
“從理論上看,臟腑推拿技術應該對一些情 志疾病有治療效果,但我們當時沒有專門去研 究,需要臟腑推拿治療的患者就很多,已然是忙不過來的。真正開始探索治療自閉癥,這可能還是被某一位患兒家長‘鼓勵的。”付教授告訴我們,他當時的一個同行是浙江人,本身也在從事推拿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而這位醫生的孩子不幸地被診斷為自閉癥,這讓他的家庭陷入了苦惱。“他當時四處求醫,但是治療都沒啥效果,于是他干脆嘗試用自己擅長的小兒推拿治治看。”這位醫生看到網上付教授團隊的振腹推拿技術,覺得非常有用,就自己找資料去自學,用在孩子身上。一段時間以后,他發現孩子的睡眠和飲食情況都有了不小的改善,這讓他十分欣喜,繼續治療一段時間,感覺孩子好像懂事了,眼神也逐漸與人有交流了。隨著情況的改善,這個孩子可以在正常的幼兒園班級中學習了,后來也正常地上了小學,雖然可能反應仍舊偏慢,但正常學習生活已無大礙。
這位醫生不僅僅給自己的孩子做治療,有時也會給身邊病友家庭的患兒治療,效果也都不錯。“于是,他主動聯系了我們,告訴我們振腹推拿對自閉癥有用。鼓勵我們深入研究振腹療法在自閉癥方面的應用。”
“當時,正好有一位患兒的家長找到我們,非要我們治療自閉癥,那時候還沒開始相關的接診和研究,我們都有點心里沒底。于是就按照傳統的寧心安神的思路開展振腹。數次治療以后,患兒的家長激動地告訴我們,孩子睡覺大有改善,現在已經按時自主睡眠了!”付主任回憶,這位小病號可是不大聽話,孩子煩躁 多動,本應該躺臥操作的振腹療法,當時幾乎是追著孩子振腹,讓孩子趴著振腹,甚是艱難,而這也是很多自閉癥患兒治療時的常態。
這兩個案例,讓付教授深思,振腹推拿是如何對自閉癥產生治療作用的?我們應該如何幫助更多的患兒?隨著研究和總結,付教授團隊逐漸探索出了一整套治療自閉癥的思路、方案,研究和治療也就蓬勃開展了。
調臟腑,寧心神,充髓海
在中醫范疇內,自閉癥屬于兒科五遲、五軟。“但是我們感覺也不盡然,有很多孩子形體發育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語言、情緒功能障礙很明顯”,很多時候磁共振等檢查也沒有發現患兒的神經系統有器質性病變,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從臨床總結,發現自閉癥在中醫范疇內可以視作髓海空虛。”人體有四海,髓海、氣海、水谷之海、血海,《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髓海、氣海、水谷之海(脾胃)、血海之間有著豐富的聯系,尤其是髓海需要水谷精微的濡養,這與現代醫學中腦作為最大耗能器官需要大量營養供給的認識是相似的。通過臨床觀察, 付教授發現自閉癥患兒的飲食往往存在異常,不愛吃飯、挑食等現象較為常見,而另一個自閉癥患兒經常出現的問題——過敏,也會影響患兒的營養攝入。“在診療過程中,我們發現自閉癥患兒對于食物的過敏較為嚴重、普遍,這可能與患兒肺臟失司、易于外感有關。”付主任告訴我們,自閉癥患兒的過敏反應與其他兒童的過敏并不一樣,自閉癥患兒在發生過敏不適的時候往往十分狂躁,甚至表現出攻擊性行為。“還有一種過敏反應比較常見,就是孩子‘蔫了,渾身發軟,萎靡不振。經過我們的手法治療,過敏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甚至攝入少量原先過敏的食物,也沒再出現過敏表現,原來不能碰的食物現在能吃了,很神奇。”
振腹療法主要作用于腹部,看似與大腦無關,但其實治療中對人的整體都產生了影響。腹部有眾多的經絡循行經過,以陰脈為主,并有陽明多氣多血之經,振腹推拿直接操作于此,可達到調理脾胃、調和氣血之效。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調暢,則氣血沖和,五臟得安。該手法振動任脈通于督脈,可調和陰陽、醒腦開竅;振動腎經通于沖脈,亦可直接激發腎氣,促進精、氣、血、津液的化生,使臟腑、經絡以及筋肉、皮毛都得到充分的煦養。
在中醫看來,我們的情志也并不僅僅取決于腦,五臟藏神,五臟分別對情志有所主管、影響。《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五臟協調,則精神、氣血之間可互資互助,陰陽調和,神得所養。五臟雖各有所藏, 但仍需互相配合才可使神志活動正常。振腹推拿在腹部操作,以神闕(肚臍)為中心,從通調氣機著手,促進元氣的生發與布散,調節脾胃運化,推動氣血運行,氣機運動亦是臟腑功能的表現形式,振腹推拿能整體地通調五臟功能,從而使氣機得升,五臟得和,肢體得養,以實現對“五臟藏神”的影響。五臟氣機調暢、功能運行良好,五臟所藏之神方能正常發揮情志作用,也就不難理解振腹推拿對于“調神”療效顯著。
“其實推拿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是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各個推拿流派都有許多成果,也從中醫經絡、臟腑氣機角度有很多理論分析和治療思路。”付教授并不滿足于僅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運用和發展振腹療法,“我相信通過我們進一步的綜合研究,也可以拿出一些能夠被現代醫學充分接納的證據,幫助推拿技術、振腹療法更好地發展。”近年來腸道菌群研究的不斷成熟,讓付教授和他的團隊開始思考推拿手法在治療脾胃問題時會不會對腸道菌群有所影響、有所改善。
“腸道菌群目前發現了1000種以上,而人類能夠分辨和認知的只有約400種,存在著很多的未知。我們以前都沒有設想過腸道菌群居然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命健康。”隨著許多研究成果的涌現,腹腦理論、腦腸軸學說等的提出,以及腸道菌群參與代謝,代謝產物作用于神經系統等多種現象的發現,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胃腸與腦在某些層面上的聯系愈加緊密。
“目前,我們在國家自然基金的課題支持下,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付教授介紹道:“通過對于小鼠的實驗,在振腹15分鐘后,采集它的新鮮糞便觀察腸道菌群狀態,發現在振腹治療之后益生菌的比例有所提高,而不利的菌群比例在減少,這個研究成果是可以肯定的。”盡管小鼠和人在生理學方面還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相似的現象也發生在對人的振腹治療中。“針對人的相關試驗尚在籌備中,根據理論和臨床中的觀察,結果是值得期待的。我們對自閉癥患兒的療效,也可能與此高度相關。”付教授推測道。
越來越多的小患者在付教授團隊的治療下有所好轉,這讓付教授十分欣慰,他由衷地囑咐:“家長一定要高度關注兒童健康,越早治療,改善越明顯!”言之易,行之難。早診早治,幾乎適用于所有疾病,更是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而在兒童自閉癥問題上,早期發現往往直接意味著更好的預后和社會適應能力。“最好的治療時間在 3歲以內,3歲以上患兒的療效可能不會那么明顯,但是選擇振腹治療仍然是一種不錯的治療選擇。而現在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只有3歲以上的患兒才會被下自閉癥的診斷,在這之前最多只能掛上“疑似診斷”的帽子,這不利于治療的早期開展,也難以讓家長安心。”
另一個會對家長早期發現兒童異常造成阻礙的是對語言能力的過度關注。“關注語言能力 不是說不必要,僅僅以此判斷并不合適。”付主任介紹了一個案例,曾有一位患兒出生后并無異常,但是在媽媽第一次離開孩子時,孩子卻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思念、不舍,而是愉快地繼續玩耍, 這讓母親起了疑。后來發現孩子一點都不認生,“誰抱和誰走”,家長雖然懷疑,但是仍未檢查。直到孩子2歲多還不會說話,這才去檢查,發現是自閉癥(疑似)。“我們給他治療后效果非常好,后續教患兒說話也都沒問題了。不難看出,如果僅以說話情況作為判斷依據,往往錯過了盡早診治的最佳時機。但是好在治療尚不算晚。”
還有一批家長可能會有“貴人語遲”的觀念,覺得說話晚并不是什么問題,“這是更令人擔心的情況,很多自閉癥患兒的漏診就是因為家長的忽視。”付教授告訴我們,語言障礙只是自閉癥許多癥狀之一,不是必須出現的,也可以不伴有語言障礙。
除語言以外,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癥狀,如診斷的必要條件是情感的障礙、人際交往障礙和孤僻,愛好單一等。“比如有的孩子,對特定形狀的玩具感興趣,其他的一概視而不見,最后發現是自閉癥,有時候注意力與興趣愛好的問題也非常值得注意。”付教授說道,“結合我們的臨床總結和案例數據,我們也在想辦法制訂量表,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衡量治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能也能對家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及時干預。”
在未來,相關量表的提出,勢必能為新生兒家庭增加一道“保險”。
但是,付教授也向我們強調,振腹療法也并不是“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在國外, 目前是以行為訓練為主,這是世界公認的方案,我們也認為行為訓練很有必要。而運用振腹療法開展治療,家長的配合和行為干預也極為重要。所以,我們每次治療孩子的同時,也是在教育家長、培訓家長,幫助他們更好地與自閉癥孩子相處。”對此,付教授為家長總結了 8 個字的重點:“接受、了解、幫助、陪伴”。
“首先是接受。說實話,生下自閉癥的孩子,作為家長誰都很難接受,別人家孩子都好好的咋就我家孩子這樣?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內心是抗拒、不接受的。我們也反復寬慰家長,孩子的病已然如此,家長和醫生共同面對事實,攜手努力一起去治療、去訓練。”
第二是了解。家長們需要充分了解這個疾病,知道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能知道在治療自閉癥過程中如何加以輔助,“家長也需要明白,孩子治療的效果有可能接近于健全的孩子,但也可能不能,期望值過高和過度悲觀都不可取”。
第三是幫助。在醫院的治療只是一個部分,很多時候家長也可以通過學習掌握振腹和其他外治手法,將治療延伸到家庭中,這樣會比僅僅周末去醫院接受治療要更加高效。同時,行為訓練和引導也只能由家長承擔主角,這都需要家長在孩子“走出封閉”過程中提供有效、可靠的幫助。
“我們通過治療或許能夠讓他自立,但是想達到像家長一樣聰明、考名校是做不到的。有些孩子可能要家長用一生去陪伴他,他有可能不能像咱們一樣結婚生子,在社會里進行一般的社會活動。他可能只能掌握一技之長,這是很殘酷的事實。但是對于自閉癥的孩子來說,家長的陪伴可能是他人生中最溫暖和重要的事情了。”
“如果家長能理解、接受、了解、陪伴這四個詞,發自內心地配合治療,也許我們能夠共同看見更多孩子走出自閉的陰影。”付教授說道。
( 編? ? 輯? ? 車? ? 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