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凱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從事腫瘤臨床工作20余年,對腫瘤手術、放化療均有豐富臨床經驗。近年來致力于腫瘤預防早診工作,是國家重大公共衛生專項“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項目組副組長。《預防腫瘤學》編者。
網上曾有這么一個段子說道,若是有科學家發明了可以百分百治愈癌癥的良藥,那稱他為人類的救世主都不為過。雖然這個段子開玩笑的成分居多,但也不難看出人類對于癌癥的恐懼。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曾經的不治之癥也都找到了它的克星,例如天花、肺結核等,可癌癥自從被發現以來,一直都是人類醫學大廈上揮之不去的烏云,目前已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我國目前尚有確診癌癥患者700萬余名,每年新增癌癥確診患者約380萬名,每天就有近9000人被確診為癌癥。因大部分癌癥初期的癥狀不具備特異性且不明顯,一般簡易的體檢也不包含大部分癌癥的腫瘤標志物檢測,因此其中有80%以上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階段,生存期較短。如何正確地預防癌癥的發生及在不幸患上癌癥后及時發現便成了人們日常健康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從醫學角度,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癌癥患者人數每年都在增加,其中通常被認為身體素質較好的年輕人在近20年癌癥發病率竟增加了近80%。為了減少癌癥發生的概率,專家也向大家介紹了當今社會造成癌癥發病率越來越高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小的五大原因。

第一,隨著各個國家的工業發展越來越迅速,付出的環境污染的代價也越來越高。空氣中類似汽車尾氣、PM2.5等有害氣體被人吸入體內,使肺癌發生的概率大大增加。電離輻射、重金屬污染等都會促使人體內的細胞發生癌變,長此以往的積累都會誘發各種癌癥。第二,我國的第一個“癌”字出現在一千多年前的《衛濟寶書》上,從癌這個字的構造上就可以發現我們的先祖已經意識到了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促使癌癥的發生。在我國,很多人的口味非常重,在燒菜時喜好多放油、鹽,又喜歡吃腌制的食物。腌肉等腌制食物早已經被列為致癌物,過燙的食物也可能反復損傷上消化道致癌。第三,如今很多上班族因工作壓力,熬夜、通宵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長期的熬夜及通宵,最終會導致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紊亂,不僅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還會增加乳腺癌等癌癥的發病率。還有很多人在生活中煙酒不離手,殊不知抽煙、喝酒、飲食無規律等都會導致癌癥的發生。第四,長期的不規律飲食及缺乏運動導致肥胖也成了人們的常見病,而肥胖恰恰也是引起癌癥的一大原因。最后一條便是心理因素,精神緊張,長期處于高壓力環境下,焦慮、抑郁等狀態都會誘發癌癥。
癌癥往往是突然被發現的,但是它一定不是突然發生的,許多癌癥被發現時都已經步入中晚期,讓人對它充滿了恐懼。目前在我國,癌癥患者每年的確診數排于全世界第75名,治愈率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為30%~40%。常見的防癌辦法就是提高身體素質,戒煙、運動、科學飲食、規律作息、減肥等。但張主任告訴我們,這些已然是老生常談,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且并不能很快看到結果,效果也會受到環境、遺傳甚至偶發原因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張主任認為,對于癌癥要做到“聽天命,盡人事”。“聽天命”指的是需要了解具體有什么特征的人是患癌癥的高危人群,因為高危人群的基數非常之大,我們無法要求每一個人都去采取所有的防治手段,因此,針對不同種類的高危人群采取不同的針對性措施來防治,便是“盡人事”。
癌癥目前已知大概有200多種,大部分癌癥甚至是人們很少聽說過的,但是在張主任看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窮癌和富癌。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專家根據發病人群的特點分類,窮癌是發展中國家高發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肝癌、胃癌;富癌是發達國家高發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我國正處于富癌及窮癌共存的年代,富癌與窮癌所具代表性的6種癌癥在我國的發病數的總和大約占了所有惡性腫瘤發病數的75%,發病率也位于200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前列,死亡率占比更是已經超過了80%,是造成中國人因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我國討論如何防治癌癥的時候,并不是一味地要防治總共200多種癌癥,醫學界建議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治食管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及結直腸癌這6種癌癥上。
除了前文介紹的5種導致癌癥發生率增高且年輕化的常見原因外,還有一種高危因素對人們來說至關重要,目前95%以上已確診的癌癥都與它有關系,也是造成癌癥發生的第一高危因素,那就是年齡。舉例來說,同樣身體狀況正常且沒有家族遺傳病史的男性,眾所周知,長期吃肉的人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會比長期吃素的人的概率要高20倍左右,但這個因素在年齡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75歲的男性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會比25歲的男性的概率高500~700倍。根據數據研究,當年齡超過50歲以后,這6種主要的惡性腫瘤就會進入高發期,為了保證身體健康或及早發現病情,一定要把常見的慢性病及惡性腫瘤考慮到健康防治計劃當中。

大家大可不必對癌癥過分恐慌,癌癥發現得越早,治愈率越高。曾有一位快70歲的患者,先后患過5次惡性腫瘤,第一次是子宮內膜癌,治好以后去醫院復查,在復查的過程中患者提到了腹瀉問題,張主任便建議她做結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早期結腸癌,經過治療,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后這位患者定期檢查,先后3次再次發現了結腸的癌前病變或是早期結腸癌,但是通過治療,現在依舊幸福地生活著,也再不害怕癌癥。張主任特地強調,現代醫學有早期發現惡性腫瘤的手段去及早發現和治療,所以不要過于畏懼癌癥。

在了解了什么樣的人群是惡性腫瘤的高發人群以及癌癥高發的因素后,那怎樣盡早地發現癌癥呢?張主任為大家介紹了目前較為主流的幾種腫瘤篩查手段。
1.腫瘤標記物
很多醫院體檢項目中會包含一項腫瘤標記物的指標,因為它很具有特殊性和針對性,而且操作方便,只需要抽一管血便可以完成檢查,使得這項檢查很受歡迎。張主任指出,腫瘤標志物未必能標志腫瘤,它的特異性不夠,它只是很多檢查中的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作為一個不可缺少的參考,但也不能僅憑它就做出確診的判斷。
2.防癌體檢
防癌體檢和普通體檢不一樣,防癌體檢主要針對高危人群,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定期去做。對于沒有家族遺傳病史的健康人群,到50歲以后再進行高發的食管癌、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及結直腸癌等6種惡性腫瘤的檢查就可以了。防癌體檢首先需要明確高危人群和主要癌癥,比如女性乳腺癌高發,到了年齡以后除了要做超聲檢查外還要做一個乳腺鉬靶檢查;50歲以上的人做肺癌篩查,可以選擇胸部的低劑量CT;對于消化道腫瘤,主要依靠胃、結直腸鏡檢查。
3.大便潛血試驗
對于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不用做腸鏡,那就是大便潛血試驗。大便潛血試驗是一種很好的替代手段,可以觀察腸道是否有出血的跡象。但是體檢中心的留便率只有20%,很多人可能沒辦法隨時在體檢中心留便,如果在家留便拿到體檢中心,存儲、運輸也很不方便。家庭取便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大家可以在家做簡易的大便潛血試驗。在家排泄后,用家庭取便器在大便上蘸三下插進去,放到采便管里搖晃幾下,開始檢測,如果出現兩條杠說明大便里面有血,則必須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張主任強調,無論使用哪種發現腫瘤的手段,只有去做檢查,才能早發現早治療。防癌最重要的是早診意識。
(編輯? ? 周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