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疫情之后,華人在街上被狂吼甚至被毆事件時有發生。那天我過馬路,就被車上的小老外吼了一下,還真嚇了一跳,等回過神來,還沒來得及以牙還牙,車已經揚長而去。類似這般針對華裔的insult,在包容多元的溫哥華已經稀松平常,更何況其他地方。
客觀上講,許多騷擾和歧視實際上都是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所為,一些人把自己的挫敗感歸咎于華裔。這也不奇怪,當發生了災禍事件,人們的慣性思維當然要找替罪羊,找出氣口。病毒成為一種特別的壓力測試,看誰的社會應急能力更有效。中國完全控制住了,而其他國家疫情卻還此起彼伏。此時海外華人更應該夾起尾巴做人,因為要打全場。
更深層次上,針對華人的歧視是原來的優勢族裔地位失落在心理上的反映。從某種程度上,這可說是一場隱秘的族群競爭。人們從原來拼體力、拼文化,到現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拼腦力、拼算法,新興科技正成為后來者的利器。拼算法讓華裔和印裔勝出,這一點從就業市場就能反映出來。大街上,開特斯拉的IT新貴中,東方面孔越來越多。
華裔在北美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這個族群人數不多,無論美加都只占總人口5%左右,但是對當地社會的沖擊可不小。怎么個沖擊法?比如溫哥華的學校,只要華裔多起來,學校排名就會越來越靠前。因為華裔子弟愛學習,放學后普遍上課外班,花大錢吃小灶補數理化的也不乏其人。加拿大許多學校的排名,測評的是閱讀和寫作的能力(literacy),甚至這種西方人傳統上擅長的領域,現在都在被華人超越。
一開始有些新移民還想把孩子選在西人較多的學校,現在他們不再這么想了。西人多的學校,頂多你的語言會得到鍛煉,思維方式更加西化,但學習成績不見得能得到提升。美國一些藤校為什么近年來開始限制華人比例?學歷造假事件是一回事,另一個原因就是華人太會學習、太會考試了。
從北美職場上看,學IT的華裔或亞裔子弟通常都能找到—個薪水不錯的職業,注重數理能力的職位尤其如此。在許多超市,你用信用卡時不覺得,因為是機器算賬,當你用現金需要找零時,有些收銀員會不知所措,一時算不過賬來。
加拿大的數學課是從四年級才開始的,而中國在學前班就開始了。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去年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就是因為私校沒有好的數理化老師。那是一間基督教背景的私校,擅長的是人文學科,學習做人之道是它的校訓,數理化當然在其次了。
北美許多私校和藤校最注重的是領導力的培養。有些私校假期還專門讓孩子去老人院服務以培養其同情心和責任感。許多藤校將是否做過公益作為入學的條件之一,這一條也是一些跨國公司的用人標準。
就族群競爭力而言,你是拼領導力還是拼算法,看看跨國公司的領導層有多少華裔就知道了。印裔之所以在頂尖IT企業當CEO,并提攜同是印裔的當中層,除了人家抱團外,關鍵還在協作能力和領導能力,這不是一句“英語好”能概括的。寫代碼是小算法,領導力是大算法。
我5歲的女兒有點女漢子的勁頭,那天一把將一個3歲男孩的帽子揪了下來,把人家弄哭了。男孩的父親讓他倆擁抱一下,算是和解了。小男孩的哥哥在旁邊,隨口說了一句:“No forgive,no forget.”(沒有原諒,就不能釋懷。)從一個9歲小男孩嘴里蹦出這句話,真讓我們這些父母汗顏。這個孩子上的就是那家注重人文學科和做人之道的私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