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蕾
摘要:分析了農業貿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闡述了中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農業環境效應,有技術效應與管制效應,規模效應與貿易條件效應,結構效應與收入效應等,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業貿易自由化;環境效應;技術效應;規模效應
中圖分類號:F75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5-0159-04
Abstra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was analyzed.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including technical effect and regulatory effect, scale effect and terms of trade effect, structural effect and income effect were expound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rade liberalization; environmental effect; technical effect; scale effect
農業貿易自由化逐漸成為世界農業貿易發展的主要方向,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隨著各種貿易壁壘的減少和取消,國際農業貿易環境將更加寬松和自由,農產品、生產要素以及農業服務等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相應的配置,對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但對于農業貿易自由化,迄今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世界銀行認為農業貿易自由化發展是指,能夠讓一國的貿易體制更加中性化、更加完善,并且無限接近沒有政府干預的自由貿易發展行為[1]。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走農業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但是由于各國的具體情況不同,它們實行農業貿易自由化的時間、方式、程度及效果也各有不同。總的來說,中國在農業貿易自由化方面主要有3個內容:控制關稅;減少進口限制,或者是通過關稅來取代數量限制;調整不合適的匯率,減少其對農業貿易的阻力[2]。
1 農業貿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1.1 政府干預弱化
完全自由的農業貿易體制是一個相對中性的概念。政府機構減少對進出口貿易的干預,并通過一些激勵模式來促進對外貿易發展。還存在另外一種形式,那就是完美地將無干預貿易體制展現出來,通過進口關稅以及數量限制等方式來激勵進口行業的競爭發展,同時還能夠被出口行業的競爭所抵消,這樣的貿易體制就是所謂的中性貿易活動[3]。但是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中性貿易體制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夠通過國家政策的約束來讓其接近中性。總體來說,農業貿易自由化與政府對貿易活動干預之間其實并不存在矛盾沖突。
1.2 過程性和階段性
農業貿易自由化并不是一種完全沒有政府干預的貿易運營活動,而是一種控制政府干預性,從而讓貿易活動更加接近于中性的具體過程。所以說,過程性也是農業貿易自由化發展中的主要特征[4]。對中國農業貿易自由化發展過程分析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出現階段性的發展。中國的進口貿易管理方式逐步改進,逐漸取消了對進口貿易的行政控制,降低了對進口數量的限制,逐步以關稅替代行政審批。如果不能夠改變進口直接控制環境,那么關稅等經濟杠桿所具有的調節作用也無法有效發揮。韓國以及一些發達國家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從這一角度進行改革創新,中國的農業貿易自由化對原來的指令性進口計劃方式進行了改革創新。為了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還需要調整關稅水平,逐步降低進口關稅,適當提高對市場的保護力度。另外為了能夠保證關稅措施的有效性,還應該實現匯率制度改革,這也是各國所關注的重點[5]。有些發展中國家如巴西、阿根廷等最初實施匯率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匯率數字化。制定彈性匯率制度來實現對匯率的控制管理,主要的做法是按照國內成本價格指標與貿易伙伴之間的差異性來進行匯率調整。從而逐步完善相應的保護制度,這樣便能夠實現關稅在不同出口商品中的均等化,通過這樣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保護力度,從而為消費者謀取更大的經濟利益。這一階段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和經濟體制市場化發展之間的協同性,制定統一的保護措施,建立成熟的經濟政策環境,實現對經濟政策體系的全面管理,這兩者相輔相成[6]。所以說農業貿易自由化也存在階段性的特點。
1.3 開放性
農業貿易自由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市場的對外開放。服務貿易在近年來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趨勢,市場的開放不只表現進出口貿易壁壘的消失,也包括服務市場準入程度以及市場透明度的增加。服務農業貿易自由化逐漸成為農業貿易自由化發展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而開放性則是農業貿易自由化發展中的主要特點之一。
2 中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農業環境效應
2.1 技術效應與管制效應
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帶來的農業技術創新與傳播促使生態環境污染率不斷降低。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①農業新技術的使用或新生產方式的運用,可有效增加農業單位產出,從而減少污染排放量;②農業新技術注重對清潔能源的利用,清潔技術可以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污染負荷,進而實現綠色農業發展[7]。
通常來說,技術對于環境的影響是正向的。農業貿易自由化會有效增強技術的傳播能力,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在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各國居民對于農產品的綠色健康屬性要求也在不斷增長,此類市場環境要求生產機構快速實現技術創新。另外,在開放的對外貿易環境中,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逐步減少,這有利于提高國際高質量農業技術的交流溝通能力,同時相關經費支出亦相應減少。新技術會通過自由貿易發展提高傳播效率,進而幫助企業控制或逐步減少污染物排放。
目前中國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諸多的不足,應該抓住農業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機遇,一方面積極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不斷普及綠色農業生產技術,從而進一步提高中國綠色農業的發展水平。
管制效應是指通過制定自由貿易條件中的農產品進出口標準來征收環境稅[8]。在進出口農產品貿易行為中,農產品農藥殘留標準等內容為主要關注點。通過制定和實施進出口相關產品農殘標準,有效預防和控制農藥殘留對人民群眾健康造成的損害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性。另外,外來有害生物認定規范可以有效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從而維護中國生態環境的安全,這對于改善農業環境,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有著積極的效果。在管制要求相對嚴格的情況下管制效應是正面影響,反之,管制效應就會出現負面性[9]。
2.2 規模效應與貿易條件效應
農產品自由貿易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規模擴大,隨之產生了規模效應,從而對環境造成影響。通過農產品自由貿易,一個國家利用其優勢資源將原本未被利用的各項農業資源投入農業生產活動中,促進農產品出口,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出口貿易增長的同時,農產品生產規模會擴大,從而加重農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脅迫。若農業生產結構不夠優化、農業生產資料沒有得到高效利用,將會引起自然資源消耗量成倍增加,進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尤其是對中國當前農業環境的產權界定不夠清晰的特殊時期,規模效應可能會加劇中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10]。
貿易條件側重考查國家出口和進口產品之間的價格對比。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徹底改變傳統貿易環境狀態,從而引起農產品產量、生產模式等多方面的變化。農業大國在自由貿易環境下,農產品的大量出口會導致農業環境條件惡化。為了增加收入,就需要提高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廣度和使用深度;換言之,通過犧牲生態環境的方式來保證農業生產和發展是不可取的。在農業資源一定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只能依賴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來提高單位產量,而這樣的狀況長期持續,勢必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2.3 結構效應與收入效應
結構效應的理論基礎是要素稟賦理論,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中,各國都會按照自己的要素稟賦進行生產[11],同時還會用相對豐裕的要素擴大再生產,對于一些相對稀少的要素而言,則會通過進口來緩解需求問題;此外每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也不盡相同,優勢產品種類存在極大差別,最終會導致國際分工的變化。如果按照要素稟賦理論來進行國際化分工,久而久之,處于清潔生產層面上的生產經營將會具有極高的結構效應優勢,注重對此類產品產出,從而顯現正向結構效應;反之如果國家在淘汰產品方面擁有資源優勢,加大對淘汰產品的生產力度,最終會導致結構效應為負。
收入效應是指在貿易自由化環境中居民收入增長后會對農產品及健康產品的需求增加,從而影響到社會環境[12]。從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角度進行分析,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會對穩定產品價格有著極大的影響,發達國家會借助貿易活動來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從而增加城鎮居民的收入。另外,貿易自由化會出現貿易雙方在生產要素價格方面趨于相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并且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可以通過自由貿易活動有效地提升勞動力要素價格,從而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通常情況下,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環境有較大的積極影響。
3 對策與建議
3.1 引進無公害高新技術,嚴格執法提成效
當前,中國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依舊較匱乏,應通過研究和學習,引進國外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諸如化肥使用技術、農業點源面源水體污染處理技術等。通過高科技來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加強對污染物的控制,解決污染源問題。通過技術引進和科技創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加強環境立法,為農業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嚴格執法,禁止劇毒農藥及假冒偽劣農產品的銷售和使用,加強對農產品的安全檢查力度,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禁入市場。在環境保護方面,中國存在執法不嚴、執法人員素質低等問題,應加強執行力度,通過相應的培訓來提升工作人員的素養,從而提高對農業環境的保護能力。
3.2 征收農業環境資源稅,適時調整涉農貿易
建議在農業生產方面征收資源稅費,以提高農產品環境成本。短期來看會影響到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市場競爭力,但從長期來看,政府機構依靠先進的科技投入可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環境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借助綠色健康產品來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中國農業持久健康發展。
中國是農產品貿易大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變化很可能會引起國際市場的變動,政府部門應該合理制定法律法規,并在法律框架內靈活機動、適時調整農產品進出口執行方案。調整農產品出口貿易方向,適當擴大向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從而有效緩解中國在發達國家市場中所面臨的壓力,控制價格下降所造成的農業風險。另外出口商品結構也應進行合理化設計,這是抵御市場風險的主要方式。因此,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應該多元化,這樣才能夠預防貿易條件變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3.3 實施有效進口戰略,加大農業環保宣傳
進口農產品能夠有效緩解中國在農業環境方面的壓力,但是必須控制進口量,需要國家根照具體情況進行控制管理,在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優化進口農產品結構。在農產品進口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檢疫檢驗工作,對于沒有達標的農產品禁止進入中國市場,對于存在病蟲害地區的進口農產品還應該著重檢查,有效規避病蟲害入侵。
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是開展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工作,對于農業生產大戶進行積極引導,讓其能夠充分了解綠色農業。通過開展職業教育和在崗培訓,不斷提升農業環保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借助專業人員的力量來實現對中國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護。
3.4 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國際合作
發揮各級農業行業協會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農產品小戶經營活動存在較大的弊端,農藥及化肥的過量使用是導致中國農業生產問題的關鍵所在,技術壁壘對于中國農產品的對外貿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在農業環境方面的壓力。可以通過行業協會進行相應的協調。注重農業生產的協同性,注重對病蟲害的科學防治,盡可能地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從根源上解決農藥殘留問題;注重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和推廣,降低農藥、化肥的投入,提高對農業環境的保護水平。
國際合作對改善中國農產品生產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際環境法要求促進國際環境保護事業全面發展,通過相互合作來協調農產品環境水平。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應該關注農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產環境,從符合中國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尋求與他國互贏的合作;關注國際農產品市場貿易環境,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有效解決中國農業貿易活動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水靈.“一帶一路”各國農業貿易自由化模式及其影響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19(1):46-54.
[2] 李春頂,陸 菁,何傳添. ?最優關稅與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內生動力[J]. ?世界經濟,2019,42(2):72-96.
[3] 何 冰,周 申. 貿易自由化與就業調整空間差異:中國地級市的經驗證據[J]. 世界經濟,2019,42(6):119-142.
[4] 趙治國. “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業貿易自由化創新發展研究——評《農業貿易政策與支持措施的解析和主流化》[J]. 中國食用菌,2019,38(8):72.
[5] 劉健西. 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的農產品貿易壁壘:演進與發展[J]. 農村經濟,2019(8):111-118.
[6] 羅 鳴. 貿易自由化對我國三大產業就業的長期動態影響[J]. ?開發研究,2019(5):65-72.
[7] 陳祥新. TPP協議對我國農業貿易的影響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
[8] 楊曉東. 世界糧食貿易的新發展及其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D]. 長春:吉林大學,2018.
[9] 蔡慧梅. 農產品出口貿易對農業環境的影響研究[D]. 福州:福州大學,2018.
[10] 潘 安. 中國農業貿易的碳減排效應研究[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4):25-33.
[11] 屈 藝. 農產品貿易成本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2017.
[12] 馬明歡. 中國與東盟國家農業貿易技術性貿易壁壘法律制度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