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億噸,創歷史新高!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糧食安則天下安。中國的糧食不僅連年豐收,還長期保持著充足的庫存,特別是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是歷史上最充裕的時期。那么,中國糧庫長啥樣?糧食是怎樣儲存保管的?日前,記者走進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讓好糧入倉
立秋過后,夏糧收購進程便接近尾聲了。在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自6月中旬以來,收購工作便已啟動。走進偌大的庫區,一排排形似巨大集裝箱的白色平房倉庫映入眼簾,這些大塊頭便是存糧的糧倉了。“我們眼前的就是高大平房倉,內陸多以這種倉庫為主。這些現代化的倉庫是1998年以來國家陸續建設的,從倉儲設施條件到倉房單倉容量,過去都沒法比!”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倉儲管理處負責人介紹。目前國內糧倉倉型主要有高大平房倉、淺圓倉和立筒倉三種,前兩種主要在內陸地區使用,第三種則在沿海地區居多。腳下這片庫區共坐落著32棟高大平房倉、8座(食用)油罐,倉(罐)總容量30萬噸,承擔著保障北京糧食安全的使命。
據介紹,由于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不在糧食主產區,而面向北京這個大銷區,一般采用合同收購的方式儲備糧食。今年已簽訂采購合同10萬噸,目前入庫5萬噸。從售糧人送來糧食,到糧食成功入庫,中間有著標準化的統一流程。
從產地、庫區到卸糧、儲糧、抽檢,糧食質量管理還要“過五關”。“在檢驗環節,糧食會經過質量指標如水分、雜質和食品安全指標如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方面的檢測,只有合格的糧食才能進入倉庫。”
科技“鎖鮮”
“本倉現存放中央儲備小麥6337噸,產地河北,等級二等,收獲年度2018年,入庫時間2018年9月……儲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在一儲存小麥的高大平房倉前,保管員李長亮的糧情報告“一口清”。入庫的糧食如何保管?則要跟隨他的腳步到糧倉里頭尋找答案。沿著高大平房倉外部的側梯登上倉門,進入倉內,一股谷物特有的醇厚芳香和涼爽氣息撲面而來。當天,北京室外氣溫接近30攝氏度,但糧倉內部卻仿佛一個“大冰箱”,空氣清涼。
眼前巨大倉庫內平整鋪開的,就是這里的主角——小麥。一眼望去,巨大的儲存體積表面,小麥仿佛只是薄薄一層,但實際上深達6米,存儲總量超過6000噸。糧倉為啥這么涼爽?據介紹,糧食長期處于低溫的環境下,可以有效延緩品質“衰老”,確保儲糧綠色新鮮。實現低溫,背后的技術不簡單。“我們現在主要采用電子測溫、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溫等科學儲糧技術,并結合日常糧情檢查,來確保儲糧安全。”李長亮說。
電子測溫技術就像保管員的眼睛,對糧情的把握主要就是通過溫度來實現的。在糧倉內部,分布著300多個測溫點,保管員可通過糧溫的變化判斷糧情是否穩定。一般全年整倉平均糧溫在20攝氏度以下,實現準低溫儲糧。
控溫儲存之外,糧情實時監測也不容馬虎。這里頭同樣暗藏不少“黑科技”。在任何一座倉庫,每一粒糧食的狀態怎么樣?庫區智能化集成控制平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原來,每個倉內都裝有全方位監控系統,高清攝像頭可將倉內圖像放大至23倍。拉近再拉近,隨著工作人員的演示,一顆顆飽滿的玉米粒、小麥粒躍然“屏”上。“通過遠程實時監控,可以24小時查看糧庫倉內、倉外實況,同時借助大數據分析、對比,可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真正實現糧食‘看得見、管得住,實現科技儲糧、綠色儲糧。”工作人員介紹。
常儲常新
都說儲糧難,就難在糧食是生命體。很多人好奇,存儲一段時間后的糧食如何處理?這就涉及到輪換。據了解,中儲糧已經建立比較穩定的輪換機制,即每年都將接近或達到儲存期限的糧食銷出,同時購入符合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保證糧食常儲常新。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一般小麥輪換周期4~5年,玉米是2~3年,儲備(食用)油是1~2年。按照上級下達的中央儲備糧輪換計劃,每年輪換的儲備占庫存總規模的20%到30%。“大國糧倉”,見證、守護著糧食安全。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