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一則“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勝訴”的消息被頂上了微博熱搜榜,帶有該話題的內容閱讀量達到單日5.1億,討論數近6萬。而這則“三無新聞”背后卻隱藏著不少問題。
“三無新聞”登上熱搜的詭變之旅
激發公眾爭論的新聞是這樣的:一對靠低保生活的夫妻在生完二孩兩年后,因身體和經濟情況欠佳,沒有能力將小兒子養好,便想讓剛剛大學畢業的22歲女兒來扶養。女兒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夫妻便將女兒告上法庭,而最終判決結果為父母勝訴,大女兒作為姐姐要扶養弟弟。
記者搜索發現,該熱搜起始于微博“中國普法”于9月5日發布的一則消息。9月8日,眾多機構媒體和自媒體對其進行了轉發,圍繞其中涉及的法律與倫理問題展開討論,由此吸引了巨量的閱讀與評論量。然而細究發現,這則消息沒有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記者通過搜索發現,“中國普法”素材來源于廣州市司法局云普法團隊的《說法》欄目的視頻,視頻中,律師楊滿玉依據婚姻法和即將生效的民法典,解讀了該案件判決結果的合理性。9月9日上午,記者聯系該欄目組人員,一名工作人員告知,這條消息是在“今日頭條”平臺上找到的,但其真實性查不到源頭。在節目中進行普法講解的楊律師解釋稱,此案件并非由她經手,是欄目編導提供的素材,她僅是根據簡介進行解讀。
繼續追根溯源后又發現,其實從去年底開始,換湯不換藥的同款故事就在許多自媒體中傳播。不同版本中,姐姐的名字有“大華”“露露”“麗麗”,年齡也有24歲、25歲、22歲多種說法。
隨著輿論的發酵,很快有網友對該新聞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9月8日傍晚“中國普法”刪除了該篇文章。
流量經濟推動虛假新聞傳播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也伴隨著更多失實或疑似失實的新聞。對于此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李彪認為,這則疑似虛假的新聞中,信源節點的單一、情緒化的標簽、強烈的社會沖突、涉及倫理的探討,幾乎都符合虛假新聞的所有判斷要素。而這則消息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在他看來,除了基于受眾被制造出來的情感因素,也有流量經濟的作用。
通過對2010~2018年的81個虛假新聞文本進行分析,李彪發現,一般社會新聞類話題位居虛假新聞話語生產類型之首。
“相比起政治新聞,社會類新聞寬容度相對較高。”他說,“這也導致很多自媒體會在社會這一領域,為了爭奪流量而寫出在完全失實與真實新聞之間徘徊的虛假新聞。這種‘帶血的流量肯定對社會發展不利。”
在某網課平臺上,一條《做自媒體到底賺錢嗎》的視頻中,作者提到頭條號原創內容平均一萬閱讀量可收益18到20元,非原創內容3~5元。部分知乎用戶還表示,自己通過今日頭條半年賺了近十萬元。在他分享的方法中,特別強調了文章的套路:由故事引入+提出觀點+給出方法。
高齡生子是否理性?
為什么這條“三無新聞”會引起如此廣泛的反響?是不是確實存在一些不能用“流量”掩蓋的社會問題?
“二孩”政策推出后,有人覺得兒女雙全才最幸福,所以無論有什么樣的風險都要盡力一試。由此也帶來高齡生子是否理性的爭議。
2019年底,山東棗莊一名67歲高齡產婦產下一女嬰的新聞曾引發輿論熱議。據了解,這名67歲產婦的丈夫黃先生也已經68歲,是一名律師。這對老夫婦已有一兒一女,早已結婚生子,大孫女18歲,小孫女也已經14歲了。田女士未生產之前,其女兒曾說如果父母要這個孩子就斷絕關系,但老夫婦覺得這是自己的事,誰反對也沒用,且兩人每月退休金1萬多,撫養孩子沒問題,不會麻煩其他子女。
但不少網友仍然認為孩子的撫養、教育會有問題。當孩子十幾歲時,老兩口都八十多歲了,這樣的歲數就算還能接送孩子,但還能輔導課程嗎?而且隨著父母的年齡更大,身體機能會下降得更快,生病不可避免。這會需要已成年兒女承擔更多。
姐姐能否拒絕扶養弟弟?
“姐姐被判扶養弟弟”這個案件真實性存疑,但現實中如果真的出現這類事情,法院會怎么判?
我國新頒布的《民法典》明文規定, 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
兄姐對弟妹承擔扶養義務的條件有三個:(1)兄、姐要有負擔能力,如果兄、姐自身生活難以維系,或者僅僅是能夠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那么他們對弟、妹就不負有法定的扶養義務;(2)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如果父母有能力撫養,兄、姐對弟、妹就不負有法定的扶養義務;(3)弟、妹尚未成年,如果弟、妹已經年滿十八周歲,即使是不能自食其力,兄、姐也沒有扶養義務。
上述三個條件應同時具備,否則兄、姐對弟、妹的扶養義務就不能成立。
有必要提醒的是,決策者在做繼續生育決定時,應反復權衡自身能力及多方利弊,并自覺承擔相應義務。否則,兄、姐沒有決策權,但把扶養弟、妹的義務推給兄、姐,是十分不公平的,那將嚴重影響兄、姐未來的生活。被強行套上扶養義務的兄、姐,也很難說對弟、妹會有多濃的親情。 ? (本稿綜合《南方周末》《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