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要:近年來,慢綜藝真人秀在我國的綜藝節目市場中,以“快節奏、慢生活”的新制作理念,走進了觀眾的視野。本文基于傳播學與心理學的視角,以《向往的生活》節目為例,分析慢綜藝節目的受眾心理需求,以期獲得啟示。
關鍵詞:慢綜藝? ?受眾心理需求? ?《向往的生活》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6-0147-03
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在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信息選擇渠道,社會生活節奏也隨之越來越快。在如此的“快”時代下,在日益緊張的生活節奏之中,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追求和向往一種慢節奏的理想生活狀態。很顯然,快節奏的生活與慢節奏的心理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這自然也對我國的綜藝節目市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沖擊。與此同時,在綜藝節目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節目制作理念“慢綜藝”,走進大眾視野并日益受到關注。近年來比較熱播的《向往的生活》系列節目主打慢節奏、親自然、關注溫情細節等,重點呈現嘉賓的日常生活狀態。這種“慢節奏”滿足了當下人們對自然田園生活的向往,也滿足了物質社會中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契合了大部分觀眾的心理訴求與心理期待。因此,節目播出的幾季以來都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視率,深受大眾的喜愛。
一、慢綜藝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為了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與精神需求,我國電視節目也逐漸開始向新的方向轉型和發展,“慢綜藝”從2017年開始走進觀眾的視野。嚴格來說,它并不是一種新的綜藝節目類型,而是綜藝節目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相對于“快綜藝”的新制作理念。與以往不同之處在于,慢綜藝并沒有刻意預設任務和設定復雜的游戲環節,節目也不追求緊張的快節奏和密集的笑點,而是運用紀實的拍攝手法,多圍繞體驗展開;沒有設定嘉賓的特定人物性格,而是將其放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之中,展現出最自然、最真實的狀態以及溫暖舒緩的氣氛節奏,十分注重觀眾的內心感受,并通過這種形式來吸引觀眾體驗慢生活的樂趣。
目前,國內一些慢綜藝真人秀節目呈現收視率、討論度的雙高態勢,市場上出現的慢綜藝節目也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傳統文化類慢綜藝,如黑龍江電視臺的《見字如面》以及央視重磅打造并推出的《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是這一類型的代表性節目。這類文化類節目在不斷推陳出新,力求突破,并憑借創新的節目形態、良好的視聽體驗、精確的文化輸出以及主流的價值導向,逐漸獲得了大批觀眾的認可。
其二是像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向往的生活》《親愛的客棧》《中餐廳》等真人秀生活體驗類慢綜藝。這類節目并沒有在演播廳室內錄制,而是屬于戶外真人秀,讓嘉賓在一個相對開放、節奏舒緩的日常生活環境中錄制節目,沒有了競爭環節的設置,真正回歸到日常生活的節奏,展現出最真實自然的生活場景和人物關系,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尋找合適題材,以體驗式真人秀的節目形式和氛圍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
其三是戶外旅行類慢綜藝,比如湖南衛視推出的大型明星旅游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妻子的浪漫旅行》等,以及《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一檔聚焦友誼的體驗式真人秀節目(曾獲得高達9分的豆瓣評分)。可以看出,旅行類的慢綜藝節目一方面實現了觀眾在工作的快節奏之中渴望出去旅行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又通過記錄旅行時的真實狀態、旅游地的風土人情等,生動有趣地體現出文藝節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點。
二、受眾心理需求分析
從“慢綜藝”的逐漸流行中,可以發現目前的觀眾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傳統競技類綜藝節目,他們的選擇更加多樣化。而電視綜藝節目的受眾也確是一個結構較為復雜、分布也較為多元的群體,其由于興趣、知識儲備以及年齡的不同等因素,容易眾口難調。1959 年美國社會學家卡茨在《大眾傳播調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從研究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出發,從傳播學的角度其研究是把受眾看成是帶著特定的需求,積極主動地接觸、使用媒介的人,強調受眾的能動性,突出受眾的地位;并于1974年在《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傳播模式,將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因果作用的過程,即是受眾通過接觸和使用媒介從而達到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過程。于觀眾而言,“慢綜藝”本質上更接近他們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以獲得心理慰藉,所以更為受到觀眾的喜愛。慢綜藝節目中的典型代表《向往的生活》,從節目播出以來就引起了較多的關注度和熱度。與許多其他的游戲競技類“快綜藝”相比,其創新的節目內容形式、節目主題理念、嘉賓邀請等方面均展現出獨特的特征,也比較更貼合當前觀眾的心理特點,頗受好評。
(一)受眾的娛樂需求與好奇心理
娛樂釋放需要通常被稱為娛樂需求,一般來說受眾大多需要通過某種娛樂方式來宣泄情緒、釋放壓力,他們有娛樂和消遣的心理需求,也會特別關注于新鮮有趣的人和事。弗洛伊德在完善其本能論時,提出了人格說。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三個系統:本我、自我和超我。作為一個整體,這三個系統只有相互協調,才能使人們與外部環境進行有效的溝通,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和欲望。而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系統中,本我是人格的主要驅動力。人們在本我沖動的作用下,就會接收到能夠使自己感到快樂的訊息,如通過玩游戲來尋求快樂,亦或是通過接近我們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等。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的好奇心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人們對于未知事物具有迫切了解的心態,會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好奇,被未知的、神秘和不可預測的事物所吸引。而銀幕背后的真實個體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大眾更喜歡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明星等公眾人物隱私的公開化,更是進一步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理。當大眾產生好奇心理而影響到娛樂需求的時候,節目制作者們也會有所感知,使得多種真人秀類的綜藝節目相繼出現在綜藝節目的整體市場中。例如,《向往的生活》就讓觀眾清楚地看到嘉賓們在鄉下田園生活的狀態,除了每一天的生活過程都有詳細的記錄之外,也會展現給觀眾他們與朋友相處的氛圍,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觀眾對于明星私下生活和交際的好奇心。
(二)受眾的期待心理與審美需求
接受美學代表學者姚斯在心理學基礎上提出了“期待視野”這一概念。這一概念引用到電視傳媒行業中,可以理解為在正式觀看節目之前,受眾心中就會有一種期待模式,是受眾對節目的欣賞要求,可以是對節目形式的期待,也可以是對節目內容的期待。《向往的生活》所呈現的寧靜舒適的生活氛圍中,在滿足了受眾的好奇心的同時,也讓大家感受到平凡生活的溫暖,給生活在喧囂都市中的觀眾帶來了短暫的精神慰藉,滿足了觀眾的期待。
《向往的生活》節目中,四位固定MC本身就承載著頗多的受眾量,此外每期又都有不同的嘉賓到訪,讓節目更有期待。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心理也使得觀眾希望在更多節目中看到自己喜歡的偶像,并期待看到他們像自己一樣平凡的生活中真實的一面,隨之也會好奇他們與好友之間的日常生活狀態。偶像心理隱藏在每個人的心里,是一個人對美和其他優秀的人格品質的追求,因此偶像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而《向往的生活》每一季的熱播,都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更斟酌所要邀請的嘉賓,嘉賓所涉及的行業更加多元化,從側面來滿足不同行業觀眾的期望。同時,其所倡導的遠離喧囂、回歸平淡與放慢生活節奏等生活理念,也正契合了觀眾的心理訴求與審美需求。
(三)受眾追求真實感的需求
慢綜藝節目滿足了觀眾的情感的同時,又展現了生活的本真。觀眾需要的是能夠感受到生活本真的節目,在與節目接觸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情感需求”,并將對于本真生活的向往之情寄托于此。這里所說的“真”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節目所追求的回歸本真的理念,即用心選取拍攝地點,生活環境回歸本真。《向往的生活》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最重要的原因是內容真實且新穎,以淳樸的田園鄉間為錄制地點,展現回歸自然的理想生活狀態。每季的《向往的生活》都選在遠離城市喧囂、環境宜人的鄉村中,一戶農院里一家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安閑自得,好友到訪談談話敘敘情,享受簡單的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讓人心向往之。
二是參與者行為的真實性。慢綜藝節目中沒有緊張的游戲環節,參與嘉賓過著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所有情節都是按照嘉賓本身順其自然的發展,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觀眾也看到了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可以在節目中看到嘉賓們悠閑地在屋子和院子里吃吃、轉轉,放松地逗著小動物、拉著家常,或者舒服地睡上一覺,醒來后睡眼惺忪的樣子,這一系列畫面都反映了在節目中的行為之“真”。通過呈現嘉賓在平凡的田園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觀眾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關心的人和事,引發自己的興趣以及思考。
(四)受眾渴望獲得尊重的需求
尊重受眾就是尊重他們的習慣、選擇和需要,尊重也就是需要平等。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了“尊重的需求”。當今社會得以快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也促使了人們對于尊重和平等的期望與渴求。當觀眾感到受到尊重時,節目的口碑自然也就會提高,而相反有些高額片酬的明星經常使用替身和特技,讓觀眾失望且口碑聲譽不佳。
《向往的生活》從節目播出以來直到現在,仍保持著良好的口碑和頗高的收視率,在“尊重”受眾這一方面也有著多方位的體現。節目制作內容上突出真實感,以最為本真正面形象面向大眾,而不是依靠緋聞和惡意炒作來混淆受眾視聽,受眾的觀看體驗沒有建立在虛假捏造的故事情節之上;關注受眾的彈幕互動與微博互動,甚至節目組代理動物注冊微博,制造了虛擬博主的形象以吸引受眾,如小狗“H”的微博不僅當時引發了微博話題,并在節目第一季收官后持續更新至今,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參與感,維持粉絲忠誠度。
(五)受眾身份認同心理與歸屬感需求
身份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對所歸屬群體的認知以及所伴隨的情感體驗及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心理歷程。①身份認同心理又稱接近性心理,它是一種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歸屬感的需要意味著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需求,渴望成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并希望在共同的話題中獲得歸屬感,從而促使人們追求相同的興趣,以此來達到構建身份認同的目的。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觀眾有求近心理的原因在于對熟悉的內容會感到可信并很容易融入其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也會更加關注和感興趣。
《向往的生活》更注重固定MC與來訪嘉賓的互動,在展現大家每一天點點滴滴的田園生活中,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眾歸屬感的需要,也是大部分人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緩解孤獨的一種放松方式。其中主客之間、老友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的流露也成為了節目的重點,分享樸素的道理以及人生的經驗,讓觀眾更多去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同關系中所傳達的世俗經驗與微妙的情感交往方式,讓大多數受眾產生了共鳴。進而這種身份認同所帶來的對情感和行為模式的認同,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感同身受,使得他們對節目產生了興趣并持續性觀看,同時審視自己與他人的情感關系,又幫助大家在生活的人際交往中得到啟發。
三、思考與總結
在現今的快節奏時代,單純以娛樂為目的的娛樂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受眾較高的心理需求,人們開始渴望情感的宣泄和表達,也期待體驗慢生活。可以看出,慢綜藝是快節奏社會中人們寄托情感的體現,是感悟人與人、人與生活的節目。其成功地將田園生活與節目結合起來,這無疑是一種成功,但總體而言目前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而如何改善這些問題,怎樣使慢綜藝節目更好地呈現出它的本質,是當前的節目制作者們需要考慮的事項。
隨著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因此,一個好的節目也必定在某種層面滿足了受眾的一些需求。基于這一觀點,慢綜藝節目在制作過程中應多花些時間研究受眾群體,以期獲得更好的口碑和點擊量。諸如前面大致分析的幾點受眾心理需求:對于娛樂的需求與好奇心理——大眾普遍存在的心理動機;期待心理與審美需求——期待節目理念及其內容形式的創新;追求節目的真實感——引發共鳴期望獲得情感上的需求;渴望獲得尊重的需求——注重與節目間的互動體驗;身份認同與歸屬感的需求——精神上的追求等。
在當今以受眾為中心的媒介生態中,節目要想獲得認可與持續的良好發展,是離不開受眾的。也就是說,節目的理念要體現受眾的某些心理需求,節目的選題內容、形式等也要考慮受眾的心理需求。在獲得一定的穩定受眾后,在滿足受眾需求的過程中就要不斷創新,以鞏固節目品牌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節目制作者們要不斷了解受眾的心理,不僅在基礎的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而且要牢牢把握受眾需求,在拍攝、后期制作、傳播渠道等方面有所提升,力求提高節目品牌忠誠度以及滿足受眾心理需求,創制出觀眾所喜聞樂見的綜藝節目。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黃燁.新媒體背景下慢綜藝節目成功原因及發展建議[J].新媒體研究,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