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連接浦西和浦東的上海第一條越江隧道,也是中國第一條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開始動工修建,拉開了成就這座城市交通劃時代夢想的序幕。
工程代號“651”
1959年,上海隧道局設計打浦路隧道方案通過專家組審定,國務院批準該項目為國家基本建設項目。1965年,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成立,開始籌備打浦路隧道的建設工作。
當時年僅17歲,剛從學校畢業的奚愛華經所在召稼樓老奚家宅生產大隊推薦,成為了上海市隧道工程公司的一名水底公路隧道氣壓工。事后他才得知,“打浦路隧道建成后將作軍事用途,所以工程在保密狀態下進行,代號‘651,實際上這是預期的開工時間1965年1月的阿拉伯數字縮寫。在招募隧道工時,條件非常嚴格,一定要是上海郊區本地人,家中成員必須三代以上都是貧下中農。”
為了做好保密工作,上級要求施工人員在施工期間全部住在工地上,一星期與家人信件來往一次,每一封信件寄出時都要經專人審核,信中不能出現任何有關工程的只字片語,收件地址也是專用的“上海信箱4046號”。
試驗基地在浦東塘橋
當奚愛華抵達浦東塘橋試驗基地,但見基地被農田包圍著,十分荒涼。由幾個鋼圓柱支著的一個圓頂草棚下面,有一個大大的洞,黑黝黝、深不見底,其時正是大熱天,卻見幾個年輕人穿著棉大衣,在洞口上上下下。
原來,由于經濟和技術條件原因,打浦路隧道建設條件先天不足。盾構機由中國自行研發,在技術上有所欠缺。在現代地鐵建設中,盾構機應該包攬開挖、出土、注漿、導向功能,但那時投入施工的盾構機是網格盾構,需要在隧道內施加附加大氣壓才能疏干隧道正面的土體,維持盾構正面的土體不倒塌,讓開掘中的隧道一步一步地向前延伸,這就導致了所有在場施工人員一起承受附加大氣壓。“大概每個人要多承受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壓強,相當于一個人身處水下10米。”由于隧道內被施加附加大氣壓,里面終年潮濕、溫度又很低,進入隧道試驗段就要穿上棉大衣才能防寒防濕氣。
“上海隧道之父”的引領
1965年1月,隧道工程正式開工,奚愛華被分到了機車班。當時,打浦路隧道施工以工作組為單位來推進。一個工作組又分為拼裝和機車兩個班。“雖然我們名義上是機車班,但開的是煤礦運輸用的礦車,性能較差。”奚愛華的機車開得又穩又快。在他的傳授下,他所在的機車班工作效率日均要比別的班組高上五分之一。
1965年,打浦路隧道正式開工,奚愛華很快被提拔,成為隧道施工隊的隊長,那時稱作排長。此時,組里來了一位大人物:劉建航。劉建航后來成了著名隧道與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業內公認的“上海隧道之父”。
出于對知識的渴求,奚愛華在工作之余,總是向劉建航請教。在劉建航有意識的引領下,奚愛華很快對隧道工程建設技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1970年9月,打浦路隧道正式落成,包括引道在內,全長2761米。該隧道以貨運為主,雙車道,車道寬7.07米、高4.2米。隧道采用橫向通風方式,內設有照明、電話、排水泵房、消防等裝置和限高標志。
(摘自《世紀》 李先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