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耳朵先生

前幾天,朋友圈被一個快遞小哥刷了屏。95后,高中文化,卻和李佳琦一起登上熱搜。他作為高層次人才,直接落戶杭州,并獲得100萬購房補貼。新一線城市杭州,戶口含金量無須多言,不知有多少人擠破了頭想落戶。但一個年輕的快遞員竟被官方引進,還是D類高層次人才。不僅可以優先搖號選房,100萬購房補貼,3萬塊車牌補貼,還能在醫療保健、子女上學等方面享受照顧。和他一樣被評為D類高層次人才的,還有我們熟知的知名網絡作家南派三叔。
全國有300多萬快遞從業人員(據中國郵政快遞報社2019統計),憑什么是95后的李慶恒?連他自己都倍感驚訝:“快遞小哥平時送送快遞,怎么可能跟人才搭邊呢?”我看了他的故事發現,其實李慶恒的成功,真的有跡可循。
從事快遞業的5年里,李慶恒每天都在“自討苦吃”。剛入職的時候,他是在客服崗。這個職務相對輕松,不需要參與配送環節,只要溝通客戶,記錄異常,提交反饋之類。但他卻想,不去一線經歷,怎么更好地服務客戶?于是他主動申請支援一線,早上五六點到崗,晚上10點才回家休息,卸貨、分揀、掃描、裝車 … …
有一次,一個客戶下單了一批演出服。可是商家發貨太晚,李慶恒接到客戶催單電話時,已經是演出前一天晚上了。從杭州發往重慶的快件,還停留在杭州轉運中心,正常情況最快也要2天。作為客服,李慶恒本不用負這個責任。但為了幫客戶趕上第二天早上8點的演出,他跑到轉運中心,硬是花了一個多小時從眾多快遞中找到這個包裹。之后,馬上聯系機場第三方貨運站將包裹空運至重慶。
航班起飛了,他還不放心,又聯系重慶轉運中心人員,拜托對方盡快送達。最后,本還需要2天時間的包裹竟在當天晚上就到了客戶手里。
后來轉到分揀員崗位,李慶恒每天晚上都要把收來的快遞趕在清晨之前分好,保證第二天以最快的速度發出去。久而久之,他開始練起一項提高效率的“絕活”:一秒快速分揀。只要看到快遞單上的地址,就能馬上背出對應的城市、區號、郵編以及航空代碼。
為了將這些信息爛熟于心,他沒少下工夫,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在大街上看到汽車車牌,就會在心里默念:“浙A,杭州,郵編310000,區號0571,機場代碼HGH。”不止如此,他還能從數百件物品中,一眼就把固體膠、U盤、打火機、人民幣、乒乓球等航空禁寄物品“掃描”出來。能在12分鐘內,作出19件快遞的派送路線設計,用最少的時間、最短的路線,確保快遞準時準確送達。
“10000小時定律”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鉆研10000小時。按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5天算,成為高手,至少需要5年。李慶恒就這樣在快遞行業鉆研了5年,獲得了浙江省快遞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又被省社保廳授予“浙江省技術能手”稱號。高層次人才資格的認定,就是來自于他過硬的業務能力。
你說他做的這些“鉆研”都是有必要的嗎?未必。作為一個快遞員,按部就班地分揀、派送、收取包裹就行了,反正做一單就掙一單的錢。主動幫客戶解決問題、做很難的技能訓練,根本就是分外的事,既不會漲工資,還耽誤時間,怎么看都很吃虧。但就是那些埋頭費力搬起的磚,竟在不知不覺中搭成了一座橋,讓他通往了命運的驚喜之地。很勵志是吧?其實這種改變命運的機會,你我都曾經擁有,只不過我們都被“打工者思維”局限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講過一個故事:《做一棵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有棵蘋果樹,好不容易結果了。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摘走,自己得到1個。蘋果樹覺得很不公平,干脆自斷經脈,不再成長。到了第二年,它只結了5個蘋果,4個被摘走,自己留得1個。于是它爽多了:“哈哈,去年我只得到10%,今年我得到了20%!算下來我拿到手的翻了一倍。”
可蘋果樹忽略了,它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繼續成長。就算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也得到了10個。或者可能,它被拿走99個,自己只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在第三年更加枝繁葉茂,結出1000個果子……其實得到多少果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一直在成長。等到它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曾經的煩惱,阻礙它收獲的力量,都會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它卻選擇了混日子,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自斷經脈,自廢武功。
故事的最后,武志紅寫道:“你是不是一個已自斷經脈的打工族?你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你的期望相差甚遠。 于是,你憤怒、你懊惱、你牢騷滿腹,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幾年過去后,你一反省,發現現在的你已經沒有剛工作時的激情和才華了。”這是最可怕的結果:你已經停止成長了。 可看看你銀行卡上的余額,看看自己要交的房貸車貸,再想想,停止成長之后,你還能在崗位上混個幾年,賺多少錢?
如果你要問,這一生到底是在為誰打工?其實經濟學家薛兆豐的一句話早就道出了真相:“實際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候,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不管公司能維持多久,這份簡歷會一直陪著我們。”你把工作當成工作,基本上一輩子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把工作當事業去奮斗,得到的一定比你期望的高。
電視劇《女不強大天不容》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拿2000塊錢的薪水,要有10000塊錢的范兒。你如果打算就錢做事,那你一輩子都是給人打工且暗無天日的命。”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馬云選擇了8個阿里巴巴的客戶作為敲鐘人。其中一個,是位來自吉林農村,初中都沒畢業的北漂快遞員,竇立國。為什么是他?縱觀竇立國的職業生涯,你會發現一點也不意外。2008年,快遞行業并不發達,工作也受歧視,每天早出晚歸收入還不足20塊。別人都累了倦了想換工作,竇立國卻想著怎么解決問題。為了讓人記住自己,他自掏腰包印了1萬張名片,見人就發。10個人中有9個都不要,拿到后扭頭就扔,還罵他礙事。
他就順著路走回去,撿起來,吹一吹,擦一擦,第二天接著發。后來,他又在名片上加印了一些訂餐、訂水的信息,提供周邊信息服務,就為的讓人留下名片,下次寄件時能想到他。
別人快遞送到就走了,他還會跟客戶聊天,了解他們的喜好,給他們送點小禮物。有位老客戶快退休的時候,竇立國給他送了一束鮮花,讓老主顧很是感動。京城那么大,又很堵,在導航軟件沒有出來的時候,竇立國甚至手繪了不少路線圖。哪條無名小道通向哪里,哪個地方可以抄近道,哪條路最容易堵,他都一清二楚。一個從山里走出來、沒有太多文化的快遞小哥,就這樣在5年時間里掙到了200多萬,還成了馬云的座上賓。
如果竇立國想著勞動就是為別人打工,他可能永遠無法獲得這樣的價值感。如果他只看到能拿到的20塊,可能永遠也賺不到一個200萬。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為別人發的薪水打工,只會計較抱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你值多少錢,自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