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最長的古代運河,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2014年京杭大運河正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影響著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形成,從某一方面來說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歷史的縮影。京杭大運河的前身吳運河,后來在隋煬帝時期將大運河的功能發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后期到了元明清時期運河的主要功能是貨物運輸,運河又被稱為漕河。到了近代運河逐漸失去了航運功能,2002年的南水北調工程再一次使運河獲得了繁榮。
京杭大運河的介紹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最長的古代運河全長1794千米,始修于春秋時期。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穿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個水系,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經濟樞紐。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將全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連接起來,加強了不同地域之間經濟文化的溝通。運河在隋朝到清朝民末之間一直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清朝民末隨著火車的修建,交通形式多樣化,運河漸漸失去了貫穿地域聯系交通的重要性。京杭大運河不僅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也影響并孕育著運河周邊的城市建設和人們生活。京杭大運河周邊的建筑例如會館、碼頭、漕運衙門等都是為了運河而修建的。藝術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是在現實生活上的進一步提升,各個地區的民俗體現著當地的文化歷史以及特有的風土人情以及該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物產豐饒、氣候溫婉的揚州形成了活潑輕快的揚州小調,在貧瘠、千溝百壑的黃土高原形成了蒼涼、雄渾的秦腔。運河周邊的城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運河文化。例如運河漁民的“交船頭”“滿載會”等獨特的民俗,都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展而來的,體現了勞動人民希望滿載而歸、豐衣足食的樸實愿望。在運河生產過程中也產生了當地獨特的運河號子,運河號子的前身是人們在挑土、下樁、打樁的時候唱的。號子整體的藝術感覺較為粗擴、豪放、雄勁有力,在鼓舞士氣的同時也可以振奮精神。
京杭大運河建設的意義
京杭大運河的建設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經濟方面的意義,另一個是社會方面的意義。在經濟方面京杭大運河的修建貫穿了南北,在運河周邊發展起了數十座繁榮的商業城市,促進了古代社會的商業繁榮。運河的修建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物產交流,古代社會北方普遍種植棉花,而發達的紡織生產在江南。利用運河的交通便利將棉花等原材料運往南方生產加工,將布匹運往北方銷售,棉布產業在運河一度十分繁華,太湖區域被人們稱為“衣被天下”,棉布和織品在運行和發展的幾百年間一直以來都是以運輸貨物為主。杭州、揚州、淮安等運河周邊城市,因為便利的交通成為了商品的集散地,城市經濟和運河經濟相互關聯在一起。《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了運河周邊城市的繁榮“碼頭最為繁盛的時候積水潭舳艫蔽水,盛況空前”。運河的繁榮也促進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發展,在元朝最繁華的城市是運河周邊的積水潭,元代著名的雜劇主要都活躍的積水潭周圍。積水潭繁華的貿易經濟,食肆、勾欄等發展十分迅速,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激發了劇作家的靈感,元雜劇發展鼎盛。京杭大運河在社會方面的意義在于,它維護了古代社會穩定。在古代社會地方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遇到災瑾之年需要調動社會資源將災地對于人們生活的破壞性將至最低。在古代社會后期,統治者熟練的運用運河漕運進行社會資源的調控,消除災禍以及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運河的社會功能除了賑災之外還有物產資源的調控。宋代和糴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調度方式,用來調節社會不同區域糧食的生產情況以及糧食價格之間的差異。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變化
京杭大運河修建最早的源頭是吳(古)運河的開挖,在春秋時期伍子胥開挖了吳水道、泰伯瀆等江南運河,之后開挖了長江附近的運河“邗溝”。吳國出于水路豐富的江南,而吳運河修建最早的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吳運河的修建也使得水路更加高效、便捷。在強大的交通運輸的支持下吳國成功打敗了楚國、越國。吳運河的開挖促進了社會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到了東漢末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到了隋煬帝時期,隋朝的國力達到空前強盛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隋煬帝決定遷都洛陽,為了遷都便利,開挖了通濟渠,在洛水以及原有陽渠的基礎上進行擴挖。通濟渠整體的工程量非常巨大,但是從施工到竣工僅用了半年的時間。隋運河建設的工程之大,效率之快是世界運河史上的一大奇跡。但是奇跡的背后是無數民工的血淚,據記載,在隋運河開挖過程中征用了百萬民工,其中有四五十萬人為運河的修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隋煬帝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通濟渠修建完成后隋煬帝又著手擴挖吳運河,不到一年的時間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寬、加深。組成了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線路,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發展。同時也因為隋煬帝的急功近利,為后來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到了元明清時期運河的主要功能是作為漕運的,因此運河也被稱為漕河。元明清的首都都位于北京,后來隋運河中的通濟渠、永濟渠的交通重要性逐漸消失。到了明朝時期開始水害泛濫,為了應對水害開始修建泇運河,解決了從微山湖到臺兒莊所產生的近20米的水位差。李化龍在修建泇運河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泇運河的開挖進一步增強了蘇浙魯地區的商業繁華。到了清朝末年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在京杭大運河兩岸錢莊發展繁茂。在當時商品經濟繁榮的社會模式下,徽商商幫開始形成。手工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絲綢、茶葉、食鹽等主流商品流通,同時茶馬古道開通,民族資產階級開始走向歷史舞臺。到了近代,我國經過8年的抗戰斗爭,國力衰敗,工業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百廢待興。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對我國采取經濟封鎖,以此限制我國經濟發展。我國是一個工業、農業共同發展的國家,對于煤炭的需求非常大。運河周邊的城市邳州緊挨著徐州、棗莊這兩地都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國家對邳州進行了巨大的投資,將邳州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煤炭中轉站,全國最重要的煤炭樞紐。2002年通過審批并投入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利用京杭大運河進行河道輸水,大規模的水調工程不僅調整了國內資源均衡,同時大運河也在水調工程中獲得了新生。
京杭大運河在古代作為國家生命線,推動著王朝的繁榮發展,近代以來也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京杭大運河的宏偉程度讓每一個華夏兒女都為之贊嘆、自豪,它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智慧,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