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肖肖

文化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重要動力,不同民族都有著反映自身特色的文化內容。京杭大運河作為國內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所創造出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經濟與政治,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見證了風雨飄搖的時代,也目睹了和平穩定的盛世。運河所滋養的百姓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創造出了專屬于京杭運河的文化,這既包括關于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習俗觀念等非物質部分,也包括關于建筑書籍、實物遺址等物質部分。運河文化的產生、變革、發展以及對世人的影響是十分具有研究價值和探索意義的,對運河相關文化進行文學書寫也是十分必要的。
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個奇跡,同時也是世界范圍內不可多得的一塊瑰寶,它不僅惠及了沿線的大量城市,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更凝結了古代人民的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迭,大運河成為了蘊藏著歷史聲音的活化石,同時,因運河發展所誕生的文化內容同樣極具魅力,運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的絢麗組成部分。從古至今,隨著朝代更替和社會發展,京杭運河成為了一條歷史長河,同時,也成為了一條文化長河,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歷史進程都為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與方向,流傳于后世的文學作品都是對運河文化最好的文學書寫。
運河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京杭運河在建造之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行軍打仗,從而加強中央集權,達到鞏固王權的目的,但歷經了多朝的建造和維護,運河的作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軍事行動,經濟交流、政治發展成為了運河開鑿建造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在這其中,文化的醞釀、形成以及傳播成為了一大亮點。運河文化主要體現為在運河流經之處形成的城市聚落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以及物質基礎等,由于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其流經之處甚廣,所以不同地域根據自身條件所形成的文化也都不盡相同,可見運河文化是集多種文化為一體的大文化體系,總結其特點如下:
第一,具有雙重性。京杭運河流經之處由南向北,它溝通了南北方的交通運輸的同時,也溝通了南北方的商業交流和農業發展,其文化的雙重性主要體現在具有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的雙重性。運河造福了沿線百姓的農業發展,農田灌溉、旱澇調節、多種種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運河沿線的農業文明發展。同時,運河在商業貿易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古時鹽、茶、鐵等商貿交易都離不開運河的幫助,因此,在運河建造之初商貿文明就在運河沿線萌芽發展開來,為運河文化中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結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具有包容性。運河作為世界范圍內里程最長、歷史最古老的運河,其廣袤的流經地域和時間沉淀的過往就必然使得其文化具有包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京杭運河途徑四省兩市,溝通五大水系,這就從地理跨度上擁有了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楚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體系,這些不同的文化體系既相互獨立又都屬于運河文化的一部分;其次,運河流經之處溝通了各地的交流,同時加深了一些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認同,從而使得運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融合的文化內容;最后,京杭運河沿線的文化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國文明的影響,從古至今,京杭運河都在中外接觸與合作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由此,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入運河沿線的文化創造中,這些因素都使得運河文化呈現出開放以及兼容并包的特點。
運河文化的文學書寫
運河文化內涵豐富、特點鮮明,這就使得各路文人墨客在運河文化的感染下創作出了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書寫著運河的傳奇。同時,運河深厚的文化內涵也在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傳奇的文人人生,運河文化與文學書寫二者互為支撐,共同促進著民族文化的發展。京杭運河是一條文學長河,各代文人既書寫著運河,其作品又成為運河文化的一部分,在運河的歷史進程中醞釀成為深厚的底蘊。對運河文化的文學書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運河風土人情的書寫。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習俗觀念是運河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運河文化本就具有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的雙重特征,所以其體現于文學作品中的文化部分必然包含風土人情,當代作家劉紹棠所寫的《蒲柳人家》便是對運河文化中風土人情部分最好的文學書寫,其在描述了幾戶農家故事的同時,在字里行間描寫了北運河段當時農業文明中百姓生活的獨特風貌,院子里的豆角秧、黃瓜架、南瓜秧,以及杏樹、桃樹、山楂樹,都在作者筆尖的神奇作用下為世人描繪著運河人家的美麗畫卷。除此之外,運河的自然風光也是重點內容,“老龍腰河柳”是劉紹棠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意象,仲夏時節運河水漲,河面倒映著老龍腰河柳,仿佛每一棵都充滿了思想和靈性,也代表了被運河滋養的人與故事。
第二,對歷史沿革的書寫。運河水長,流過了千年時光,這其中不乏經歷朝代更替、社會變革,運河是最好的見證者,這些歷史故事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了運河文化的一部分。對運河歷史沿革的文學書寫更加具有時代性與滄桑感,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隋堤柳——憫亡國也》一詩,是白居易對運河開通與朝代更迭關系的思考,詩中的“汴河”便是指運河所連接溝通的從汴州到淮安的這一段,“隋堤”則是指運河的河堤。除此之外,到近現代各路文學大家的興起,更促進了對運河歷史變遷的文學書寫,各類紀實文學的出現使得對運河歷史文化的記錄更為詳實。如1938年時由漢口大眾出版社出版的《北運河上》、周祥于1994年寫的《運河灘上兒女情》、王梓夫于2003年寫的《漕運碼頭》等,這些作品都帶有運河時代的烙印,用文學作品的方式書寫支撐運河文化內容的歷史過往,也為運河文化增加了更為豐富的內容。
京杭大運河是一條具有多重意義的河,它見證了沿線的歷史變遷,也目睹了在不同年代百姓生活的面貌,除去它為沿線百姓以及國家發展所帶來的諸多好處,它所經歷和擁有的過去是更為寶貴的記憶資源,這既是運河文化深厚底蘊的來源,更是中華民族和世界文化寶庫中珍貴的內容,各代文人墨客用詩歌、小說等文學方式記錄著運河多樣的文化內容,同時也宣揚了運河的風情,激發了對運河的思考,這些文學作品既書寫了過去,更為運河的未來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