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祺 張潤卓
〔內容提要〕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突然出現,且來勢洶洶。全球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確診病例,疫情席卷了世界主要經濟體,許多國家為遏制病毒擴散而采取社交隔離措施、封城、封閉邊境,使得當地經濟停擺,甚至影響全球供應鏈的運行。本文分析了疫情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以及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新冠肺炎疫情 農產品 供應鏈
一、疫情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
1.對農產品零售的影響。疫情初期,供應鏈零售端嚴重失衡。疫情最先在武漢的農貿市場爆發,隨后不斷擴散,政府迅速響應,出臺社交隔離政策,全國各地掀起了農產品搶購潮,生鮮農產品價格也一度飆升。數月后,北京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再次爆發疫情,有北京“菜籃子”之稱的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供應北京市蔬果需求總量的70%以上,是北京眾多商販、菜市場、生鮮電商的貨源地,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的關閉,對于零售終端來說是一次大考驗。
2.對農產品供應源的影響。社交隔離和停工停產觸發供應鏈斷鏈的風險。社交隔離使員工不能及時返場,開工不足導致出欄畜禽無法屠宰,產地生豬、禽肉、禽蛋、種雛、商品雛等畜禽產品不能及時出售,壓欄現象嚴重。同時,農產區返工人員不足,農戶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生鮮農產品的采摘和包裝,國內多地出現生鮮農產品滯銷問題,部分農戶只好讓生鮮農產品爛在地里,導致了短時期內生鮮農產品供應緊張。
3.對農產品物流的影響。各國采取的封城、封閉邊境的措施對供應鏈外部物流運輸產生較大沖擊。封城措施主要對陸路運輸產生影響,多地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甚至一些農村地區直接切斷道路交通,使部分地區生鮮農產品無法出運;禽雛運銷受阻、合同無法履約,出現了禽雛大面積棄養、大范圍降價拋售、孵化場種蛋入孵率大幅下降、種蛋轉商品蛋的現象,企業普遍虧損嚴重。封閉邊境的措施對國際航空運輸產生影響,國際客運需求大幅減少,腹艙貨物運輸通道也基本中斷。疫情中陸運、空運等運輸方式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導致全球供應鏈物流斷鏈風險上升。
4.對全球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2020年6月11日,北京新發地三文魚案板上檢出新冠病毒后,進口三文魚全鏈條滯銷,部分日本料理店、商超、菜市場將三文魚下架,魚、蝦、蟹、貝類等海鮮銷售量也受到了影響。世界范圍的疫情與亞洲、非洲的蝗災疊加,在多國宣布糧食出口禁令之后,引發市場對大米供應的擔憂,并出現不同程度的搶購和囤貨,進而推升了大米的價格。受疫情影響,大豆、肉類、谷物等農產品進口出現推遲。
二、疫情期間農產品供應鏈面臨的挑戰
1.需求的不確定性。農產品供應鏈末端需求的不確定性一直存在,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使需求的不確定性在短時間內急劇放大。疫情初期,民眾大量囤積糧油、生鮮農產品導致零售店缺貨,零售企業看到猛增的需求量不得不加大訂單量,但是到貨后,由于民眾之前采買的農產品仍未消耗掉,又導致零售店滯銷,甚至有的生鮮產品還沒來得及售出就已腐爛,造成嚴重的浪費。供需信息不對稱,一方面抬升了物價,另一方面又產生了滯銷。
2.供應的不確定性。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運輸損耗較大,決定了其供應具有不確定性,但疫情發生以來的管控措施加劇了這種不確定性。停工停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副產品的產量和供應量。運輸資源不足和流通過程中增加的檢驗環節都使運輸時間延長,造成部分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腐爛、變質,進一步影響供應量。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供應源單一的問題在此次疫情中也凸顯出來,一旦單一的供應源斷鏈,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替代的供應商,供應鏈必然無法運轉。
3.運輸中斷導致供應鏈斷鏈的風險。疫情期間地區封鎖導致的運輸中斷對農產品供應鏈打擊最大。傳統的農貿批發市場主要由批發商上門到農戶家里采購貨源,但企業由于交通管制無法運進飼料和運出禽雛,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有的企業直接把銷售不出去的禽雛填埋處理。從全球視角來看,各國封閉邊境、封閉港口的措施也使得農產品進口和出口受阻。
4.病毒通過物流輸入的風險。2020年7月3日,大連海關和廈門海關分別從3批自厄瓜多爾進口的凍南美白蝦集裝箱內壁和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蝦體和內包裝樣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雖然包括海鮮在內的所有食物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新冠病毒在低溫下存活的時間較長,因此目前還不能排除低溫冷藏的食品和食品包裝材料作為病毒載體造成新冠病毒污染環境并引起人類傳播的可能。
三、疫情后期供應鏈調整的策略
1.提高需求預測的準確性,做好應急預案。流通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大規模收集交易數據,并以此為基礎分析未來一個周期的消費趨勢、消費品種和數量。有能力的流通企業可以與供應鏈上游的生產、種植、養殖者簽訂協議,使上游生產者按訂單生產,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供需失衡。政府或行業協會可以牽頭建立應急預案,對防疫、生產、倉儲、流通、用工等環節進行規范。流通企業要做好應急儲備,通過成立行業聯盟,建立聯合應急戰略庫存,共同抵御風險,降低風險成本。
2.提高供應鏈韌性。此次疫情凸顯了單一供應源的弊端,農產品供應鏈各層級應考慮選擇多源供應,進行供應商備份。中小型零售商更要尋求多個供應商,多源供貨,以分散缺貨風險。此外,傳統農產品供應鏈中供需信息不對稱,生產和需求缺乏協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農產品供應者以家庭農戶為主,缺乏對市場的分析研判以及規模性、組織性,難以形成與銷售者之間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因此,供應端可以通過農業合作社將家庭農戶組織起來,化零為整;流通和銷售端可以通過大型企業建立信息溝通平臺,將需求信息與農業合作社對接,農業合作社引導農戶按需種植。
3.減少流通環節,發展短鏈農業。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要通力合作,推廣冷鏈物流。政府宣傳冷鏈物流管理理念、建立相關標準;行業協會推廣相關技術,培養冷鏈人才;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實現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同時兼顧低溫流通加工功能,實現農產品全程冷鏈,降低農產品物流損耗,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供應鏈越長,越容易出現斷鏈的風險。農產品供應可以考慮發展短鏈農業,就近選擇供應商,規避運輸風險。
4.加強進口農產品的管理。為防范疫情輸入風險,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檢驗和監管,增加對進口貨物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倉儲物流企業做好進口食品的倉儲運輸環節防控,做好預防性消毒。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零售企業、大型連鎖超市及售賣網點等食品流通各環節經營者應做好進口冷鏈食品的入庫索證工作,建立臺賬,做到所有貨品可溯源,同時制定應急預案,一旦發現可疑污染物,應及時啟動應急處置方案,避免污染擴大。必要時,可以考慮臨時暫停從疫情嚴重的國家進口冷鏈運輸的肉類、魚類、海鮮等。
四、結語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突發事件,其深遠的影響我們至今仍難以預測。毫無疑問,無論在生產端、流通端還是銷售端,疫情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危機也是契機,如果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能在這次危機中借助新技術、新設備、新理念完成一次質的飛躍,那么從長遠來看,未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必將更具競爭力。
(作者單位: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梁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