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生場大病吧,生病才能逃離學校和工作,我真的不想進教室、不想改作業、不想看到學生的臉”;
“我擔心學生發生緊急情況,手機從來不敢離身,晚上經常做噩夢,一點細微響動都能驚醒,全家都被折騰得不得安寧”;
“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太大了,我很擔心學生的未來,想幫助他們,又不知從何下手,覺得自己很沒用”;
……
不安、緊張、焦慮、抑郁、空虛、自卑、神經質……不知從何時起,亞健康,尤其是心理亞健康問題,開始與教師群體如影隨形。
201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心理問題是抑郁和焦慮。其中,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好于中小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心理狀況與一般國民群體相比要差一些,小學教師心理狀況更差。
教師心理問題亟待關注。心理亞健康在教師群體中有何表現?對教師會產生什么影響?是什么導致了教師心理亞健康問題?教師如何才能走出亞健康狀態,擁有更多的幸福感?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本刊特聚焦教師心理亞健康問題推出系列報道,希望能引起全社會對教師心理問題的關心和重視,讓教師教得舒心、干得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