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萬鵬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確保隨班就讀學位,同等條件下在招生片區內優先安排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此前,我國已采取隨班就讀、特教學校就讀和送教上門等方式保障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權。截至2017年, 我國超過90%的殘疾兒童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但農村特殊教育的情況不容樂觀。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發現,未入學殘疾兒童84%是農村戶口,79%在中西部地區。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引發的留守兒童問題及監護人缺失現象,進一步增加了農村殘疾兒童受教育的難度。近期,筆者在中西部地區幾個區縣的調研中發現,農村殘疾兒童隨班就讀面臨多重落地難題——
特殊教育專業教師匱乏。國家規定,特殊教育學校師生比在1:3左右。目前,大部分農村特殊教育學校編制不足,教師不僅要承擔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還要承擔“送教上門”“個別化康復訓練”等任務,工作強度大,專業水平不夠,難以勝任特殊學生的專業化指導工作。普通農村學校的特殊教育教師更是鳳毛麟角,導致很多地區殘疾兒童“隨班就讀” 淪為“隨班混讀”或“隨班陪讀”。
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滯后。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30萬人口以上的縣獨立設置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的目標,但全國還有大量人口不足30萬的縣沒有特教學校, 特殊教育中心的建設也相對滯后。筆者在中部某地調研時發現,當地雖然制訂了在2018年完成特殊教育學校的資源中心和三所隨班就讀學生較多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的建設計劃,但由于沒有專項資金,建設計劃至今未能啟動。
隨班就讀學生經費標準偏低。目前,普通學校接收殘疾學生,獲得的經費補貼仍按照普通中小學生經費標準撥付,但學校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照顧特殊學生。生均撥款標準偏低制約了農村普通學校招收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的積極性和改善辦學條件的主動性。
在現有條件約束下,農村特殊教育的發展嚴重受限,隨班就讀的殘疾孩子也可能受到“二次傷害”。為讓農村殘疾兒童“上好學”,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加大農村殘疾兒童隨班就讀學校的經費保障力度,完善農村殘疾兒童教育經費撥付與使用機制。筆者建議,科學測算隨班就讀辦學成本,大幅提高隨班就讀學生的人均經費標準??紤]隨班就讀殘疾兒童教育存在“規模不經濟”效應,撥款標準要高于特殊學校的人均公用經費標準;根據各地隨班就讀學校和學生的數量,適時擴建資源教室和資源中心,在教學教具配備、無障礙環境改造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強化省級政府統籌教育經費的主體責任,建立中央與地方教育成本分擔機制,緩解農村和貧困地區隨班就讀政策實施的財政壓力。
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融合教育教師,提升教師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能力。首先,將隨班就讀師資培訓納入國培與省培項目范疇,改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開展融合教育的整體水平;其次,實施特殊教育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以此為輻射,打造一批高水平特殊教育者;最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特殊教育課程納入普通高等學校師范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具有融合教育理念和專業能力,在隨班就讀班級管理、教學設計、課程實施、文化融合、家校合作等方面能夠有效開展工作的一線教師,滿足普通學生與殘疾學生差異化需求,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伴隨城鎮化發展與大規模人口流動,農村家庭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調研發現,中西部農村地區存在少數“新困境兒童”,即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子女與殘疾兒童的三重疊加。生存的困境與家庭教育的缺位,加大了隨班就讀政策的實施難度。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因地、因人施策,制定更精準的措施、動員更廣泛的力量、構建更長效的機制,促進農村殘疾兒童健康成長。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孫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