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萍
7月27日,17歲中學生因感情受挫,開煤氣輕生;
7月18日,保定市一名16歲少年從高樓墜落,當場殞命,其生前疑因使用手機與家長產生爭執;
7月12日,廣西初中學生甘某因成績太差,擔心考不上高中,壓力太大,沖動之下產生輕生念頭,跳河自殺;
……
不斷發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令我們深深痛惜。自殺是一件極其需要勇氣的事,讓青少年走上自殺之路的,絕不僅是表面上的不讓玩手機、成績太差等成人眼中的“小事”。青少年究竟為什么自殺?
對青少年自殺常見的誤解
自殺無論從個人、家庭還是社會來講都是悲劇,不該被美化,同時也不該被污名化。我們需要理解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命的自由,幾乎所有采取自殺行動的人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但是我們不希望孩子在不理解生命的基礎上作出錯誤選擇,希望在了解其真實自殺理由的基礎上幫他們走出困境。對于自殺,人們常有一些誤解。
誤解之一:自殺是由于心理脆弱。有人認為:“現在的青少年實在是心理脆弱,一點打擊都承受不了。”不可否認,一些自殺者確實會給人留下心理承受力差、心理脆弱的印象,比如說,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表現得很無助、很痛苦……但是,以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有些青少年選擇自殺,并不是因為脆弱,相反,恰恰是因為他們血氣方剛,不愿承受委屈,不愿忍耐生活的庸俗,“勇敢”把他們帶進了錯誤的、或者說不被大眾所認同的方向。
誤解之二:自殺是由于自私、不負責任。很多人認為生命寶貴,無論遇到什么事都不應放棄生命,覺得自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愚蠢行為,因而對自殺者大加批評。但在自殺者的認知里,家人或親近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離去而悲傷,反而可能因為沒有自己這個負累,可以擁有更好的人生。
每個自殺者在自殺前,一定想到過家人,想到過周圍的人。問題是,他們想起的這些人,可能正是導致他們自殺的原因。這些人給予他們的不是溫暖的愛與關心、幫助,而是各種語言或非語言的傷害。
誤解之三:自殺是由于發生了一件糟糕的事情。青少年自殺的導火索常常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并非單一的傷害事件就能夠把人擊垮,導致自殺的往往是疊加效應:“最近的直接誘因”加上“久遠的危險因素”——后者雖然發生在過去,卻還在影響青少年的心理。最近的直接誘因,可能是一個耳光,一句斥罵,一場爭吵,一個處分,一個拒絕,一次失戀,一個低分……而久遠的危險因素,也許是五歲時受到的虐待,近三年來的孤獨與無助,兩年前開始的校園欺凌……
作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只看見最后的那一記打擊,更多的傷痕被沉默地埋在了那個少年的心中。
誤解之四:自殺是由于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提到自殺,人們通常會想到抑郁癥,似乎抑郁很容易導致自殺,或者自殺者一定有嚴重的抑郁癥。20世紀70年代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20%~30%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傾向,這是導致這一認識的學術來源。然而后續的研究發現,重度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僅為2%~6%。也就是說,絕大部分抑郁癥患者是不會自殺的。其他精神障礙患者,如雙向情感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發生自殺的概率雖然不低于抑郁癥患者,但是95%以上的患者并沒有自殺或自殺行為。因此,只能說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是自殺的促進因素或危險因素,但不能說是決定因素。
誤解之五:自殺是一種沖動行為。確實有些自殺行為比較沖動,青少年的心智還未發育成熟,他們并不知曉自殺的嚴重性,不懂得死亡究竟意味著什么。在遭遇負面事件后,無限放大悲觀、壓抑、狂躁等情緒,最后采取極端的自殺行為來發泄和解脫。但也有一些自殺行為是深思熟慮之后才實行的,甚至很久以前就制訂好了自殺計劃。
青少年自殺背后有復雜的社會原因
導致青少年自殺的高危因素眾多,包括消極的人格特征、不良學校或家庭環境、應激生活事件、缺乏社會支持等,自殺悲劇大部分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需要透過表面的個體行為,去分析其背后深刻復雜的社會性原因。
物質條件豐富削弱了青少年的進取心。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改善,物質生活的豐富使得青少年不再為衣食擔憂。他們習慣了輕松獲得與舒服享受,缺乏人生目標,缺乏奮斗精神。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博士提出“空心病”的概念 ,也稱“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他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極端一點的就會放棄生命。
網絡的大量使用加重了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疏離。互聯網的出現,在生活中給予我們極大便利。但同時網絡也具有消解現實的負面作用。沉浸于網絡的虛幻空間——刷短視頻、玩游戲、看劇、網上社交……這些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在網絡上得以釋放,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愉悅和滿足在網絡上得以實現。久而久之,網絡化生存替代了現實生存。當一名青少年的手機被老師沒收、網絡被家人斷掉,他失去的不是一種娛樂方式,而是他的世界、他的“存在”、他的精神依托,于是不惜以自殺去抗爭。
互聯網對于人際交往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可以將每個人離散成單一的力量,使得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的機會減少,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缺乏黏性,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被弱化,導致有些青少年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意愿和交往能力下降,雖然感到孤獨卻不愿意與他人溝通,遇到負性生活事件時更容易滋生不良情緒,做出自殺行為。
功利主義教育觀剝奪了青少年成長的快樂。盡管近年來教育領域改革不斷,但在本質上,我們的教育中功利主義思想盛行。把學習成績好壞作為評價青少年人生價值的標準,導致青少年成為考試的機器,喪失了成長的快樂,當壓抑太久,難以承受,自殺便成了反抗方式之一。
生命教育缺乏導致青少年不珍惜生命。由于較少接受生命教育,許多青少年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是什么。許多青少年對珍惜生命、保護生命這些概念并沒有特別清晰的認知。與傳統社會不同,生命的神圣性在當代青少年的眼中被淡化了,遇到極端的事,就想著用死亡來解決。有一句青少年在對父母不滿時常講的口頭語:“我又沒有要你們生下我!”對生命形成了某種程度的輕蔑態度,成為青少年自殺的深層原因之一。
自殺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一種極特殊的非適應行為。整體而言,自殺的發生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由于痛苦、絕望、生命意義缺失、人際需求受損等導致自殺想法的產生,并且這種想法十分強烈;二是具備自殺的“勇氣”與能力;三是認定死亡是解決目前困境與擺脫痛苦的唯一選項,忽略或錯誤評估其他方案,進而做出自殺的決策并執行。自殺的預防和干預都極為困難,我們要善于挖掘自殺者的心理,找到更多的自殺關鍵點和敏感指標,對高危人群實時監控,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進行心理疏導,盡力避免自殺悲劇。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責任編輯: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