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鳳 常艷麗 吳爽
“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就會生活在過去。”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面臨變革。2019年5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北京舉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10余個國際組織的約500位代表共同探討智能時代教育發展大計,審議并通過成果文件《北京共識》,形成了國際社會對智能時代教育發展的共同愿景。《北京共識》提出,各國要引領實施適當的政策應對策略,通過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系統融合,全面創新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確保全民享有公平、適合每個人且優質的終身學習機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何去何從?如何提高學校管理效能?教師如何適應新技術變革?教育邊界怎樣重構?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邀請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
議題一: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提高學校管理效能
未來學校,科技能多大程度上改變教育生態,與校長治校思維的“變頻”密切相關。人工智能時代對學校管理者而言,不僅意味著師資和課程資源的重新整合,還關乎教育理念和文化的改變。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呢?
李武生: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不僅要開發利用好OA(辦公自動化)系統、排課選課系統、無紙化閱卷系統等管理和教學工具,更要借助教育技術的革新提升教育理念、改變教育管理手段,從而引發教育的深層次變革。
讓教育教學由基于經驗向基于標準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主要基于經驗、感性認識和主觀判斷,缺少科學、客觀的標準來引領、衡量,這是教育教學改革推進難、改變慢的重要原因。例如:評價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變教師“教”為學生“學”,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之一。但是,怎樣是以學生的“學”為主?目前沒有客觀的標準。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完善課堂智能錄播系統,通過對大量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跟蹤式分析,梳理每節課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教師講授點撥等各環節的時間分配和活動安排等,建立一套清晰、科學的課堂教學量化參考標準,有利于其他教師學習、借鑒。
讓教育評價由定性評價向展示分析轉變。當前,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大多基于教師、同學的主觀評價,或以“標志性成果”作為評價因子。這種結果性評價是模糊的、定性的,很難做到全面客觀地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狀況,也不利于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時代,可建立多種綜合素質展示平臺和學生行為記錄系統,引領學生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個人的才能和特長,客觀記錄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行為,通過大數據分析,形成學生個人的綜合表現診斷評估報告,既能呈現結果,又能呈現過程和分析,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讓教育教學活動由單純的人際交流向人機交互轉變。在傳統師生互動課堂的基礎上,借助學習機器人、VR、MR等智能設備,引導學生自主進行人機對話,增強學習效果,真正變教師大一統的“教”為學生一對一的“學”,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學校教育還必須做到“三個堅守”——一是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在冷冰冰的機器面前,教師育人的溫度不能降。在參差不齊的海量信息面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更須強化。二是堅守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避免學生沉迷虛擬世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開發利用好創客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家庭勞動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三是堅守注重思維的教學策略。既要引領學生學會運用新技術快捷地獲得學習素材,還要通過開放式的大問題教學設計、更廣泛的人際交流和編程教育等,加強學生的思維方法訓練和思維過程展示,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學生思維的惰性和程式化,真正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時代新人。
林建華:未來,人工智能能夠滲透到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幫助學校提高管理效能。但在實施過程中,人工智能在學校管理中應該是實現學校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工具,而不是“綁架者”。例如:學校可以以建設學生和教師兩個基礎庫為出發點,來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和教師的生命成長。通過學生的學籍、成績、操行等信息建立學生的基礎庫,通過收集整理教師日常教學、科研等各個方面,建立教師的基礎信息庫。依托基礎庫數據,應用科學的分析統計方法和理念,準確分析出學生學習狀況,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學習的薄弱環節。同時能掌握教師的教學、科研等情況,促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
具體到管理應用中,可以實現資產管理、設備管理、工作任務管理、學生成長檔案管理。當然,有了人工智能工具,更需要學校管理層去做好落實。
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來保障人工智能時代學校管理的實施。比如:2017年6月,我校所在的鉛山縣發布了《 關于加強全縣中小學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教育的意見》,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校本課程;2018年8月,鉛山縣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與創客STEAM教育的實施意見》,全面推廣人工智能與編程普及教育,我校成為第一批實驗校。有了頂層制度保障,結合實際,我校于2017年建立了《鉛山縣實驗小學人工智能與創客STEAM教育融合的三年規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次,要進行相關的宣傳和培訓,讓教師和家長認識到人工智能時代下學校管理的方式,讓學校管理層和教師們熟練利用相關平臺做好過程性管理。最后,不濫用人工智能技術,讓人工智能為學校管理服務。對人工智能促進學校管理的技術,學校要分析其是否符合學校的理念、文化,是否能有效融入學校管理體系,而不是將所有的新技術全盤吸收,把學校管理變成人工智能技術展示廳。
于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迫使我重新思考人工智能與教育的關系。以下結合我校的具體實踐談談。
首先,是教育方式的變化。線上教學與傳統教學相輔相成,不能機械地把線上教學當成傳統教學的一種替代。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仍要在線上教學中保留甚至深化。比如:運用課前“小紙條”、問卷、投票、留言,提前收集學生需求,在線上教學時進行針對性講授;基于群直播,通過線上提問、連麥,甚至小組討論、小記者采訪來模擬傳統課堂,增強互動性。
信息化建設拓展了學校的課程資源。每個學生都有一臺平板電腦終端,能夠自主查詢、獲取網絡信息,使學習資源大大擴展;同時,學校的信息化設備和應用的技術本身可以被開發為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校內就能學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信息化建設能夠從根本上幫助學校提升治理能力。校園內人、物間信息時空關系的改變,大數據的應用,使學校管理精準、細化,使學校制度落實無縫隙,決策擺脫了單純的經驗判斷,使管理信息透明、公開,特別是“教學行為分析平臺”還“拆掉”了教室的墻,將教學的實然樣態信息呈現給全體教師,實現了教師間隨時不到場相互觀摩,增進了教師間的教研學術氛圍,“把網絡引到學生的課桌上”促使課堂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使學校課堂教學水平上臺階,也使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議題三:人工智能時代的家校社協同育人
在技術革命的影響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邊界正在解構,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服務不僅僅來自學校,有專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全域教育時代”——彼此獨立的教育體系正在融合,如何實現學校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學校家庭溝通協同、校內和校外銜接、學校和社區共治,是未來教育重大的挑戰。對此,您有什么樣的思考?
李桂蓮:關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我想分享以下觀點——
智能不是全能,人工才是根本。一些家長對人工智能會取代大多數工作崗位感到擔憂。人工智能無法在情感、語言、創造力等方面取代人類,不必過分夸大人工智能的作用,甚至倒向人工智能威脅論。我們要清晰認識“人”的重要性,科技由人類創造,文明也是人類智慧的產物,父母可引導孩子正視改變與發展、不斷努力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這樣就不用畏懼在將來的社會被淘汰。網頁搜索引擎、語音人像識別、自動駕駛等技術領域都離不開人工智能。低年齡段的孩子可從人工智能玩具入手,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嘗試學習編程語言、設計開發配套硬件等,這是孩子適應人工智能社會的有效途徑。
人工智能重要,心理健康更重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上下都進行網絡授課,這種線上教學是線下教學的有益補充,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后疫情時代的影響正在逐漸體現。我校為此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首先進行心理健康問卷測試,將分值較高的教師、學生篩選出來,進行二次測查,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師生進行逐步療愈,并將問題梳理后建立臺賬,密切跟進,每周一開展全校心理健康班會,已陸續印制十幾本心理健康案例成果集。關于疫情中的心理問題,我們經過研判分析,諸如其中的親子關系緊張、沉溺手機游戲、學習效率低下和疫情下的恐慌問題等,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
從“心”開始的智能教育才是根本方向。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以往不被重視的心理健康工作急需提上學校重要議程。社會、家庭和學校將太多注意力聚焦于學生成績,忽略了學生心理健康。近來,全國各地發生多起讓人痛心的事件,作為教育工作者當反思教育是否真的成功。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的角色必然要發生改變,對成功教育的評價機制也要發生改變,在未來教育中,教師應擔當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家長與社會,應順應智能時代的發展,注重為孩子營造和創建了解智能和接觸智能的條件,逐步讓孩子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王彤:人工智能時代教育面臨變革,學校家庭溝通協同、校內外銜接、學校和社區共治,這是未來教育的重大挑戰。
一是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方式,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不僅是學校,家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肩負著對孩子言傳身教的責任。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盡量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是人工智能普及時代家長的重要性。當下,家長與孩子經常各自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缺乏溝通。家長的育兒觀功利片面,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的工作,忽略孩子健全人格和正常心智的培養。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多數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都能滿足,但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缺乏。家長要正確認識與孩子的關系,不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三是家校共育,適度開辦家長學校。我校一直堅持開辦“睿實新父母課堂”的初衷就在于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首先,讓家長能夠以身作則,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避免家庭矛盾影響和傷害孩子。同時,盡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自己和家庭多一些生活趣味。其次,家長要有明確的責任意識,對孩子的愛和教育都要有度,既不溺愛,也不要做“虎媽狼爸”。最后,讓家長學習兒童成長的基本規律,與孩子做好朋友,用長遠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學習,理解孩子,讀懂孩子,配合學校與教師追求先進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優勢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與優化思維方法,不讓容易被智能機器取代的大量重復訓練占用孩子寶貴的童年時光。
總之,希望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