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公民、閱讀、運動、藝術、實踐和智能是杭州市鳳凰小學圍繞“有滋有味”辦學理念所架構的六維校園新生活,基于此,學校提出了“自由選擇、自主探究、自治管理”的教育主張。作為一名承擔班主任工作30余年的育人者,筆者緊扣學校的育人新主張,抓住小學生公民教育這個切入點,以開展線上公益活動為路徑,利用場館學習、項目學習、智能學習的方式,開辟小學生公民教育實踐體驗的新場域,發展和完善班級“小鳳凰”的兒童人格,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養成。
線上志愿者:拓展基于場館學習的公益實踐
杭州是博物館之城。節假日時,筆者會帶領班級學生以小隊活動的形式走進博物館,在了解館藏文化歷史的同時,鼓勵學生們爭做各場館的線上公益志愿者,擔當杭州城市文明的宣傳員,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盡一份小公民的責任。
班里的小徐同學憑借自身的藝術特長,成為浙江博物館古琴文化館年齡最小的志愿者,定期參與浙博古琴志愿者服務,成為線上最受歡迎的古琴文化傳播使者。她所在假日小隊的伙伴們開展關于古琴傳承的研學活動,制作專題視頻參加杭州市比賽榮獲二等獎,用古琴為美麗杭州代言。另外,小隊成員還組成了業余茶藝表演志愿隊,用藝術的表現手法演繹茶文化形成、發展及完善的歷程,為繼承和發揚中國茶文化精神助力;參與杭州市上城區推出的地方人文公益講座“南宋文化講壇”的志愿者服務。
博物館志愿者經歷培養了學生們的研學志趣,也為各場館開展青少年研學助添了伙伴協同的力量。我班同學精心設計博物館研學項目,進行網上宣傳。2018年6月,“良渚博物院”在閉館提升改造后重新開放,進館的照壁上,習近平主席“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話引發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大家利用節假日開展“杭州,原來你叫上下五千年”博物館研學項目,基于《杭州簡史》一書,按照歷史的時間軸線走讀杭州。從“杭州博物館”開始了解杭州歷史主脈絡,再通過“跨湖橋博物館”“良渚博物院”“浙江博物館”“中國財政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杭州碑林”“杭州方志館”實證杭州歷史名城的種種細節。每到節假日,各小隊都會制訂研學計劃,走訪場館成了校外活動的頭等大事。各假日小隊會把研學成果制作成美篇發布在微信等平臺上,以“杭州小主人”的姿態述說家鄉的文化和歷史,在宣傳“美麗杭州”的志愿者實踐中加深對家鄉的熱愛。
線上抗疫者:建構基于項目學習的公益實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小學生經歷了漫長的寒假。在此期間,筆者引導班級學生做線上抗疫者,以線上小組為單位,采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線上公益實踐活動,做到周周有方案、人人能參與、組組有活動、成果有影響。
其中,彩虹小組的小丁同學在除夕之夜發起眾籌,倡議伙伴們捐出壓歲錢支援武漢抗疫;陽光小組的小孫隊長發起每日共學號召,通過網絡和同學們共享自家收藏的學習資源,豐富了同學們居家學習和生活。2月2日,湖北鶴峰茶元小學的伙伴們也加入了網絡共學的隊伍,這一天恰有一個神奇的對稱時刻“202002022020”,于是,隊員們發起了“千年時刻請記錄”活動,“愛國愛家、做好自己”的正能量通過網絡不斷傳遞。
2020年6月,陽光小組的鶴芮同學收到了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一封商借函,希望其在居家學習期間創作的《庚子鼠年防疫系列之少出門》和《不一樣的煙火》等五件作品能夠參展“浙里長城——浙江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暨文藝作品展”。這是極其特殊的六一禮物,也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公益實踐。該作品創作于2020年1月29日,源自假日小隊項目化學習的規定動作。當時,疫情來勢洶洶,全國馳援武漢,我班同學決定制作一個名為“武漢加油”的短片。根據國家發布的防疫要點,鶴芮同學開始了以庚子年生肖老鼠為主角的宣傳畫創作,將其加入視頻,完成了短片的創作,并發布在微信朋友圈等平臺上。
基于項目學習的公益行動,融通知識領域和藝術特長,重視動手實踐和創新,是學生們培養自主、展示自我的天地。在一次次的研討與攻堅中,在和伙伴們共享知識、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們鍛煉了依托學習型團隊完成項目的能力,增強了伙伴協同意識。
線上同盟者:共享基于智能學習的公益實踐
智能聯動、線上共學正成為后疫情時期的學習新模式,也是結對助學的一種新方式。
2月8日是傳統佳節元宵節,受疫情影響,熱鬧的元宵燈會取消了。我班學生突發靈感,倡議自己動手做元宵燈籠。有學生考慮到疫情期間材料的限制,結合自身的國畫特長,想出了用筷子制作燈籠的方法,并拍攝制作了“十五根筷子的游戲”系列微課,分享給廣大市民。同時,還聯合共學組的小伙伴在杭州上城與湖北鶴峰兩地發起線上元宵燈會活動。課程經上城區數字學習平臺“每日一課”推出后,吸引了1915個家庭學習,近40個家庭參與了此次線上元宵燈會活動。“用筷子搭清明上河圖虹橋”課程發布后,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將其作為居家學習項目面向全校推開,激發了同學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
為了培養居家勞動習慣、養成勞動能力,本著“聰明長在手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勞育思想,我班同學與鶴峰小朋友通過線上智能平臺共同開展了“班級私房菜定制”“三八節我為媽媽燒個菜”“我來學做小點心”等居家勞動競賽,孩子們積極參與,做得有模有樣。同時,我們還通過班級釘釘群創設話題,讓孩子們把勞動過程和成果發在班級圈里與大家分享,在互評、點贊中,孩子們勞動的積極性更高了。
基于網絡的智能交流讓學習突破了空間與時間的瓶頸,人人、時時、處處皆可學。我們通過這個小小的學習共同體,把有志創新的學生、家長、教師聚攏起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體系,進而影響更多的人。在上個學期,我班的假日小隊被學校授予“super學習小組”稱號。
學生們以數字化共學的方式,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要素,與原生家庭共同踐行公民教育的案例,讓我們看到,文學、電影等集大成的藝術形式,能將人性、審美、思想、哲學融在一起,給人帶來智慧,幫助小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
在后疫情階段,學校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種種挑戰,擔當起社會責任,是當下教育創新的一個重要命題。小學生公民教育的新場域實踐,倡導在街鄰式、伙伴式、小隊式、項目式等多樣的伙伴交往中,把個人歷練和社會服務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受益于社會資源走向反哺社會大眾,助力兒童轉變“學生”的單一角色,鼓勵力所能及的付出,培養學生的公德心和責任感,讓學生以小公民、主人翁的姿態融入社會生活,實現“學校與社會同步”。
(作者單位:杭州市鳳凰小學)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