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巧麗
關鍵詞:交際意愿;教學表現;本體特征;個人態度;教學反饋
交際意愿的概念最初由McCrosky和Baer(1985)提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解釋母語交際中人與人之間有規律的語言行為和差異。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逐漸把對交際意愿的研究擴展到二語學習領域。培養交際意愿也是二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習者的二語交際意愿并非是母語交際意愿的簡單遷移,母語和二語交際意愿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因為相對于母語而言,二語使用中影響交際意愿的有關變量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教師因素作為課堂交際意愿的重要驅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表現、本體特征、個人態度以及反饋對學生的交際意愿產生間接或直接的影響。
內容選擇。教師在選擇課堂交際內容的時候,要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以及學生的興趣點來選擇。課堂交際的內容選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參與度,如果選擇符合學生知識結構水平、感興趣的內容,學生課堂交際參與度相對較高;反之,則參與度相對較低。例如,在大一的第一堂英語口語課中,教師選擇“college life”作為交際內容,這一內容既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又符合學生的興趣點,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們都愿意積極的參與話題討論。
授課方式。教師選擇合理的授課方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英語教師課堂上,教師的角色的定位至關重要,積極活躍的授課方式會感染學生,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反之,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權威,學生只是聆聽者和知識的容器,無法真正的參與到課堂當中來,課堂不符合學生的預期,從而影響了學生參與的意愿。
活動組織和課堂管理。課堂活動組織合理,可以提升學生的交際意愿和交際信心。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如何分組、每組的人數、活動的程序等,都對學生的交際意愿產生影響。一一對應交際、一對多交際、全班混合交際,形式不同,學生交際意愿有差異。有的學生在一一對應交際過程中滔滔不絕,但是有可能會在一對多交際中出現不愿交際的情況。針對不同的情況以及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合理地組織課堂,推動學生的交際意愿。此外,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教師應有效的管理課堂,避免整堂課看似熱鬧,實則是無目的的無效交際。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認知需求,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共建,培養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避免學生做課堂的旁觀者。
專業素質。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其展開課堂教學的基礎保證,教師的專業素質對課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掌控、知識拓展和自由發揮。教師的專業知識基礎扎實,在聽說讀寫方面能有較好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交際意愿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授課時邏輯清晰,有一口地道、標準的發音,還能在講解重點難點時候,應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深入淺出的闡釋授課內容。良好的專業素養是教師能力的核心,教師專業素質良好,能有效的掌控課堂節奏,使課堂活動有序進行,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有意愿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來。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是做好本職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有利于知識講解和知識的拓展。職前的專業學習為教師的專業素質打下牢固的基礎。同時,職后的培訓和學習也至關重要,教師應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以自如應對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交流意愿。
性格特點。教師的性格特點是個人特質的外在表現,與學生的課堂感受直接聯系。良好的教師性格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和給學生足夠豐富的語言和情感支持。例如有的學生會評價老師很有耐心、有親和力、很活躍……。有耐心的老師更容易認真傾聽學生交流的內容,尊重學生內心的感受,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時,緊張情緒相對較少,有相對安全的課堂體驗,主動參與課堂共建,課堂交流更為順暢。性格活躍的老師,課堂感染力較強,更容易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讓學生有更強的交流意愿。相反,性格沉悶的老師,感染力相對較弱,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的交流意愿不強,對課堂應整體的交流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教師的個人態度包含了個人的教學態度和人生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是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核心,負責任的教學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認真備課、上課以及認真進行教學反饋,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每一堂課,同樣,學生也會對課堂內容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教師一旦不負責任,給學生的感受就是,是否積極參與該課堂并不重要。此外,教師的人生態度也對學生交流意愿有一定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當中,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周圍的事物,要有意識的傳播正能量,避免給學生傳播負面消極的信息,教師應教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如果學生面對的是一個愛抱怨和悲觀厭世的老師,學生對老師有不贊同心理和抵觸情緒,間接影響了學生課堂交流的意愿。
教師對教學作作出正面積極的反饋,學生就會努力參與到課堂交流之中。師生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教學反饋,教學反饋為學生提供使用目標語的機會。學生更喜歡接受鼓勵性反饋,鼓勵性反饋更能夠提升學生的交際意愿。例如,在口語交際時,學生有犯語法錯誤的現象,如果老師只在進行反饋時一味的強調錯誤,忽視學生交流時表現良好的其他方面,學生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下次就不再愿意主動交流。在進行鼓勵性反饋的同時,對學生的錯誤可以以集體講解的方式來指出,既為學生糾正了錯誤,也保護了學生的交流意愿。
總之,影響了學生交流意愿的教師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師應充分認識自身因素對學生交流意愿的影響,在教學表現、本體特征、個人特點、教學反饋等方面積極提高自己,以促進學生的交流意愿,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