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偉 孫敬華

摘要:“仁”作為儒家思想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廣泛,仁學思想中很重要的內容有“恭、寬、信、敏、惠”,表現在做人的基本要求上,即為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文章對“恭、寬、信、敏、惠”進行了詳細的內涵解讀,對于今天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仁學;內涵;解讀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精髓與綜合,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恭、寬、信、敏、惠”等。《論語·陽貨》中記載: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意思是:子張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說,能夠擁有五種良好品質的人,那就是仁。這五種品質是恭、寬、信、敏、惠。恭敬使人不受屈辱被人尊重,寬厚能得到別人的支持,有信則會被人重用,敏者能夠創造價值,而能夠施與別人恩惠則能調動別人的聰明才智。
一、恭
恭指恭敬、恭謹、肅敬、謙遜、有禮貌。是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世時克服自己內心的焦躁不安,桀驁不馴,而表現出謙虛、謹慎、端莊、嚴肅、彬彬有禮、心神凝定的一種儀容儀態。
待人恭敬,體現一種尊重他人的胸襟,是行“仁道”的必要因素。“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樊遲問孔子怎樣行仁,孔子說道:“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就是說,在家里能恭敬規矩,辦事情能嚴肅認真,和人交往能踏實誠懇。雖然到了夷狄之邦,這三點也不可放棄。
恭,具體包括兩層含義:
1.“恭”要求人們注重儀表。儀表側重人的外表,雖然人的高矮、胖瘦、美丑更多時候不由自己決定,而受先天、后天等多種因素影響,但如果我們注重儀表,能夠彌補先天不足,能給人一種美的感覺,讓人賞心悅目。注重儀表,并不要求穿漂亮高檔的名牌衣服,而是注重儀表的衛生、整潔、得體。成天衣冠不整、骯臟邋遢的人不可能做到“恭”。
2.“恭”要求人們注重儀態。儀態側重人的言行舉止。儀態要求人們說話辦事要講分寸,常言道“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與人打交道、辦事情,要嚴肅認真,言行舉止得體,文明禮貌。
總之,真正的“恭”一定是內在深厚,外在莊嚴的統一。表里不一,裝模作樣的“偽君子”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恭”。外在的莊嚴,需要深刻的文化內涵作支撐。人們只有通過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出自己高雅的氣質和美好的心靈,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才能做到“恭”。
二、寬
寬,寬容。指的是以寬廣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去諒解,容忍,不計較、不追究、不苛求。寬容不僅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氣度,一種境界,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一種“仁愛”的思想品德。
寬容在較深層次上表達“仁道”思想的內涵。“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尚書·周書·君陳》“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計,又常常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所以經常陷于憂懼之中,心神不定。“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衛靈公》)對自己嚴厲要求,對別人輕責,就不會招惹怨恨,孔子說,“寬則得眾”。寬容別人,才能得到眾人的認同。古人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我們為人要有寬大容物的氣度。
寬容是理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我們不能求全責備,只能學會理解,學會容納、接受理解別人合乎情理的缺點,不記小過,是一種胸襟。寬容的基礎是理解,理解源于知識,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有修養的人才有包羅萬象的心境,才能真正做到寬容。
寬容不是懦弱。在某些人心理,寬容總是和忍氣吞聲、沒有性格,沒有能力,懦弱劃上等號,這是不對的。寬容的人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意志,只是他們明白世上的人和事,不可能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必須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我們的適當妥協和忍讓,不是軟弱和不堅定,而是對別人的充分關切、理解和尊重。
三、信
指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誠信是“仁道”的基本內容。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將“誠信”奉為修身、立業、治國、用人、交友等的一條重要的道德原則。今天,“誠信”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一項重要內容。
“信”是立人立國之本。孟子將“信”納入“五倫”,董仲舒將“信”列入“五常”之后,就突顯了“信”為立人立國之本的地位。《論語》中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信”的重要性。孟子指出“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其意思是:“誠信”是天賦予人的道理,人就應效法天道的真實無妄的品德。“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諾,守信用,說到做到,肩負起責任,承擔起義務。“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沒有誠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誠實守信,是人應有的道德準則。是實現自身的承諾,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履行道德義務的表現。講信譽,守諾言,以誠相待,表里如一是正常人際交往的言行規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紐帶。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取信于人的人必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幫助,相反,表里不一,出爾反爾,口是心非,陽奉陰違不可能獲得他人的肯定、理解、尊重與支持。
誠實守信,還指不欺騙自己。《朱子語類》:“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信”并非僅指自己對他人的信任或他人對自己的信任,還指自覺地忠實于自己的本性,做到誠心實意,有的人私自作惡,見人便躲躲閃閃,自吹自擂,殊不知,其實為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能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符合真實無妄的本性,從而使自身的言行舉止合乎規范。
四、敏
就是勤敏,聰敏,敏捷,機敏。前人這樣解釋“敏”,“應事疾,則事功多。”就是做事迅速、靈敏,果斷,不懶散,不拖拉。
敏,要求我們勤奮。孔子云:“敏則有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敏,只有勤奮,努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工作成效。古代“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等故事,都說明勤奮使平凡的人成就了一番偉業。古希臘德摩斯梯尼,小時口吃,聲音含混,發音不準,于是他每天含著石子,面對大海朗誦,無論春夏秋冬,堅持五十年如一日,終于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敏,要求我們做事敏捷,迅速,果斷。常言說,“今日事今日畢”能夠馬上做的,不能拖到以后做,因為世事難料,很多事情如果不馬上采取措施,則可以會導致無法彌補的后果。因為“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是寶貴的,如果遇事一拖再拖,總是等到明天再做,則“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五、惠
“惠”常與“恩”聯系在一起,即恩惠。孔子云:“惠則足以使人。”就是說施予別人恩惠,別人就愿意為你效勞。
孔子眼中的“惠”主要是針對統治者、領導者。孔子認為“惠”是歷代統治者保其天下的根本方略。其實,回想一下,歷史上出現過的太平盛世,均是萬歲天子能夠做到“惠民,利民”才得以安民、順民。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惠”對領導者仍然有要求。要求領導者能夠施惠于民,有利于民,具有服務意識;要求領導者制定并施行“激勵機制”,用“惠”激勵人們前進。
“惠”不是只針對領導者,每個都應該正確理解“惠”,挖掘“惠”的精髓,身體力行于“惠”。
“惠”要求我們學會幫助別人。施惠于人,不僅指給予別人物質利益,還要求我們對人有愛心,同情、關心、愛護弱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每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每個人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都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如果人人都有愛心,都學會施“惠”于人,則人人都會因別人的幫助,而讓自己的路更平坦。常言道“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佛經上也說“在前進的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就是為自己鋪路”。
“惠”要求我們學會與人分享。你有一份快樂,和他人分享快樂就有了兩份。你有一份煩惱,和他人分享,煩惱就剩一半了。分享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境界,分享是一種幸福。你今天與人分享了一箱梨,可能有一天你會意外地得到別人的草果、香蕉、葡萄。分享會讓你的人生更豐富、更順利、更幸福而快樂。
總之,仁愛之心,就像空氣、陽光和水,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力量,它是人生最寶貴的財產和資源,它給人生最強有力的支撐,播下愛的種子,你就能擁有一切。而真正的愛,是重給予不重索取的愛。真正的“仁愛”不是只停留在漂亮的語言上,而要體現在實際的行動中。我們必須學會“恭、寬、信、敏、惠”。
參考文獻
[1]楊雅婷,恭寬信敏惠——論孔子仁學思想的當代意義[J].湖南農機,2010(04).
[2]曹雨,論語之恭寬信敏惠[J].青少年書法(少年版),2010(08).
[3]畢文波,《論語》治學論(之九)[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24(03).
[4]周曉鋒,論高校學生干部素質的培養——基于“仁”的五條行為準則[J].管理觀察,2011(07).
[5]郭銀士,踐行“恭、寬、信、敏、惠”探索思想品德教育新方式[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3).
作者簡介
胡小偉,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所在單位: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
孫敬華,女,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所在單位: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