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齊
摘 要:發源于當涂縣松塘村的“采茶燈”,是在“當涂民歌”曲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民間歌舞藝術。特殊的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變遷,形成當地復雜的語言特色。本文試圖通過對當涂方言特點的分析,總結出復雜方言因素影響下的當涂采茶燈的音樂特征。
關鍵詞:當涂縣;方言;采茶燈;民歌;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02
當涂縣東臨石臼,西臨長江,屬典型的魚米之鄉。其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縣名源于古涂山氏國。從當涂境域商周時期出現的“龍船號子”,東晉南朝時期流行的“白纻歌”,到唐宋時期出現的“棹歌”,再至清代《于湖竹之詞》中的經典民歌小調,可看出這片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沃土孕育著豐富的民歌文化。號子、山歌、小調、秧歌、舞歌構成了該地區民歌的主要體裁類型,“采茶燈”就是當涂民歌中舞歌的一種。“采茶燈”中有歌有舞,“唱”的部分被稱為“采茶燈歌”。
一、當涂“采茶燈”的分布
當涂“采茶燈”發源于當涂縣松塘村,是在“當涂民歌”曲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民間歌舞藝術,它不僅繼承了當地民歌的音樂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其他姊妹藝術的表現形式。據《當涂縣志》記載:當涂采茶燈“原系民間燈會的一種形式,早在清代盛行于松塘。根據當地清明前后采摘茶時的習俗,由10多名年輕姑娘,身著彩衣,手捧花籃,輕歌曼舞,表現采茶時的喜悅心情。后吸收其他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加入馬燈舞、云燈舞演出,移植和創作《點大麥》《王媽媽罵雞》《補大缸》等饒有風趣的小節目,突破單一的采茶燈表演程式”[1]。其因曲調豐富、唱腔獨特,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的喜愛,發展中慢慢吸引了周邊村鎮各地民間藝人學習與關注,并融入當地民俗文化,使得當涂采茶燈在江淮區域一帶大放異彩。
截至目前,已被發現的當涂采茶燈曲調共有三十余種,如,“劃龍船”“玉蓮子”“哭腔”等。由于種類較多,且表現形式多樣,采茶燈的表演可持續很長時間,因此它有“兩頭紅”(從前一天傍晚太陽落山唱到第二天早上太陽升起,顧曰“兩頭紅”)的美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采茶燈形成了明顯的區域化分部特征:如,姑孰鎮、大隴鄉繼承了傳統的演出形式,在重大節日廟會上,演出完整的采茶燈,將歌舞與地方小戲相結合,延續了“兩頭紅”這一傳統;博望與新市鎮,則脫離了采茶燈中的“唱”,吸收了“舞”的部分,內容包含跑馬燈與采茶舞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采茶燈”,每逢重大節日都會在當地巡演。
二、當涂“采茶燈”流行地的方言特點
方言是當地民歌文化的符號,是民歌極具地域特征的標志,民歌因方言而獨具特色。特殊的地域環境,是形成當涂方言復雜的原因之一。而歷史變遷帶來的人口的遷徙與融合,以及受毗鄰方言的影響,也是當涂方言豐富性的重要因素。當涂方言既有吳語的溫婉、細膩,又極具江淮官話粗獷的風格特點。當涂方言主要分沿江區、濱湖區、官圩區三個區域。沿江區靠近蕪湖、巢湖一帶以江淮官話為主。濱湖區是當涂最東面的地區,此區域方言以吳語為主。官圩區處于當涂的中間一帶,當涂人習稱此區域為“大公圩”,是當涂面積最大、且人口最多之區域,方言風格完美地結合了吳語與江淮官話的特點。加之地理位置特殊,鄉鎮較多,該地區方言復雜多樣,獨具特色。當涂采茶燈的起源地松溏便屬于“大公圩”區域,因此當涂采茶燈歌既如江南小調的柔美細膩,又似北方民歌的豪邁奔放。當涂語言的復雜因素,使當涂采茶燈歌在音樂方面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當涂“采茶燈”的音樂特征
(一)豐富的曲牌
通過整理發現,當涂采茶燈大部分曲子都不具有嚴格獨立的形式,多數曲子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因此形成了多種固定的唱腔曲牌,如“嘆五更”、“玉蓮子”、“劃紅船”“哭腔”“藍橋”“小放牛”“點大麥”“賣雜貨”等。采茶燈的演出通常有一個主線和支線,主線常以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唱段為主,采茶燈將近三分之二的曲子都是以該故事為中心內容,如,“嘆五更”“哭腔”“藍橋”三個曲牌都以描述“梁山伯與祝英臺”凄美的愛情故事為劇情發展線索,其包含的曲子,概述了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如《山伯訪友》《杭城求學》《藍橋相遇》《英臺吊孝》《墳前化蝶》。支線則包括“玉蓮子”“小放牛”“賣雜貨”等,都是采茶燈表演過程中較為固定的曲牌。
(二)徵、羽為主的五聲調式
現存的三十余首當涂采茶燈中,筆者通過調式梳理,據不完全統計:徵調式十首、羽調式八首、角調式三首、宮調式四首、商調式四首。由此可看出當涂采茶燈的調式是以徵、羽兩種調式為主。羽、徵調式都具有柔美、細膩的音樂特征。當涂采茶燈的發源地松塘是魚米之鄉,山水環繞、風景秀麗。科學證明人的生活習俗性格特征是與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季節氣候有直接的聯系,也對應了我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古語。徵羽調式的柔美特點,恰恰是滿足了松塘人民自然形成的溫和細膩的審美要求。也因此對應了采茶燈徵、羽調式占比重較大的原因。
徵調式是以“徵”音為主音,其調式音階是由一個小三度羽-宮,三個大二度徵-羽、宮-商、商-角構成。徵調式的音樂具有較為明亮卻又不失柔和的色彩特點,這是采茶燈音樂非常普遍的一個特征。同時,以羽、角音為色彩音,為其浸染上一層柔和的面紗。如作品《十八相送》中,以徵、羽、宮為基音,其中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的進行占據主導地位。從音程進行來看,徵調式以級進與小跳為主,加上這首作品運用了由羽-徵同宮系統轉調,在音樂特征上呈現出明亮又不失柔和的色彩。第一個樂句用重復的小三度和羽音的重復使用,體現出憂傷離別之意,第二、第四小節運用徵到羽的級進,體現出幽默詼諧之感。
羽調式是以“羽”為主音,其調式音階主要由兩個小三度羽-宮、角-徵,兩個大二度宮-商、商-角構成。小三度更能體現出其柔美,溫婉的音樂性格特征,與當涂松塘的人文、地理、氣候交相呼應。如《英臺吊孝》,這首曲子以羽、宮、角為基音,其中小三度、大三度、大二度占據了主要地位,從音程進行看,羽調式和徵調式有相似之處,都是以級進與小跳的進行方式為主。羽音貫穿全曲始終,為該曲的哀怨的感情基調奠定了基礎。全曲通過羽、宮、角三音的小跳進行,表現出祝英臺在梁山伯去世后在其墳前悲痛的情感。
(三)規整的節拍與節奏
節拍與節奏是音樂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決定音樂的風格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涂采茶燈音樂的節拍多為2/4拍、其次是5/4混合拍子、2/4,3/4交錯拍子也多有出現。通過梳理發現,現存的30余首采茶燈歌曲,2/4拍有25首,其余幾首均是5/4混合拍子、2/4,3/4交錯拍子。2/4拍的強弱規律明顯,與勞動人民的勞作、走路有密切聯系。其他混合拍子與交錯拍子占采茶燈歌曲的少數,主要是表達出采茶燈的戲劇性與自由性內容。
采茶燈歌的節奏相對規整,主要以兩個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四個十六,大切分等節奏型為主。這樣的節奏型一是和以2/4拍為主的節拍特點相對應,也是與當涂的方言特點相契合。這樣樸實規整的節奏型既表現出了當涂采茶燈歌的淳樸優美的音樂特征,也體現出當涂方言的地方特色。
(四)獨特的旋法
“旋法”是旋律構成的基本方法,一段優美的旋律一定脫離不開別具一格的旋法特點。“旋律是音樂的基礎,在大多數情況下,音樂形象的本質正是集中在旋律上。”[2]筆者通過對現存30余首當涂采茶燈的整理與研究,發現當涂采茶燈旋法主要有兩大特色:一是以大二度、小三度的交替進行為主,二是旋律上行與下行交替的波浪形進行。
1.以大二度、小三度的交替進行
當涂采茶燈歌主要是以徵、羽調式為主,這兩種調式音階構成的音階進行大二度和小三度進行為主。多以級進和三度小跳的平穩方式進行,偶爾出現純五度,小六度大跳為旋律潤色。如《賣雜貨(之五)》中,多數小節均以大二度、小三度的交替出現為主要進行方式,既體現了當涂采茶燈簡潔的音樂特點,又表現出賣貨郎憨厚,質樸的農民形象。第九小節的六度大跳的點睛之筆,刻畫了賣貨郎的辛苦與無奈,使其音樂形象深入人心。
2.旋律上行與下行交替的波浪形進行
平穩的上行與下行旋律交替進行,是當涂采茶燈歌的重要旋法特點。旋律線條運動軌跡呈波浪線進行,這與當涂松塘地區的自然環境與風土人情交相呼應。
如《玉蓮子》,歌曲內容表現的是玉蓮子相夫教子的一位賢妻良母的女性形象。從曲譜中不難發現每兩小節之間的音多以上行與下行的高低音交替進行出現,小節之間的旋律進行則多以小三度和大二度的平穩交替進行為主。通過這種旋律進行方式生動表現出了玉蓮子溫柔賢惠的女性形象,同時音樂風格的特點也充分體現了地域方言文化的影響與深厚烙印。
當涂采茶燈是當涂民歌中的一條支流,題材多樣,種類繁多,具有完整的演出體系,表現出了非常鮮明的地域化音樂特點。清新委婉的旋律蘊含著當涂這座千年古城的歷史文化、承載著當涂勞動人民的精神生活。當涂采茶燈無論是題材還是音樂元素,其對當涂新編民歌和其他音樂領域創作,都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是當下珍貴的非遺音樂文化資產。
參考文獻:
[1]錢乃正.當涂縣志[M].杭州:中華書局出版社,1996.
[2]瑪采爾著.論旋律[M].孫靜云,譯.天津:音樂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