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樺 戴春勇
摘 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苗族歌鼟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與意義,當代中國青年應要有普及與傳承中國優秀傳承文化的意識,當地高校也應結合自身特點,采取合理的方式推動其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苗族歌鼟;地方高校;傳承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3
二十世紀初,出現新的音樂文化思潮,中西方關系問題尤為文化知識界及音樂界人士關注,中國音樂的改革提高需要學習西方音樂,中國民族音樂形態特征逐步產生變化。西方音樂技術理念等在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中的運用,拓寬其在藝術上的表現力變得多元化,促進了民族音樂朝著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時至今日,建立了大批專業音樂學校及綜合類大學,且全國已有具有幾所知名的民族大學,他們都開設了與民族音樂相關的專業,各專業音樂院校、綜合類大學及相關研究機構承載了引領和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的重任,多年的實踐證明,正是在各專業界人士積極探索下,在保持本民族特征的同時,中國民族音樂正以新的發展姿態,不斷與多元化音樂知識結構融合,去面向更廣大的世界。[1]
歌鼟作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不僅具有深遠的文化價值,也有典型的藝術價值。湖南懷化的靖州縣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當地的群眾與當地中小學生是傳承苗族歌鼟的主體人群,但至今日傳承出現青苗不接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靖州當地設有專門學唱歌鼟的傳承學校,由專業歌師任教,但這些專業歌師也基本上是靠口傳面授的方式進行,他們大部分人都不具備專業的音樂基礎知識,在理論研究和進一步發展上具有很大局限性,尤其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科技的進步、文化的多元發展,讓歌鼟的傳承與發展之路越走越窄。二是以中小學生為傳承主要載體,隨著青少年的成長,歌鼟只是作為其成長過程中階段性的一種認知,基本上停留在“我知道”“會兩句”的層面,實質上沒有起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的作用。如果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優質資源,結合專業歌師豐富的實踐經驗,進行苗族歌鼟理論與實踐上的升華,以期形成良好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氛圍,對苗族歌鼟的傳承與發展來說應該是最值得思考與關注的。[2]
一、地方高校開展歌鼟音樂教育的必要性與優越性
《樂記》曰:“樂者,德之華也”,這是中國古代先賢對音樂的認識,沒有一項藝術能像音樂那樣能激發人無窮的想象力,在當前實現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標中,音樂教育將會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就指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音樂是人類各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音樂教育就必然具備文化教育的品格,承擔起傳承古今中外優秀音樂文化,尤其是本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使命。在當代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視本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已成為近年來國際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尋求本民族文化資源成為各國、各民族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國策,民族文化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各國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
由于20世紀以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樂較大影響,民族音樂文化的觀念一直未能在音樂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實際教材中得到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體現,使一代代學生對自己民族的音樂了解甚少,更談不上“會唱自己家鄉的歌”,“靖州人都沒聽過苗族歌鼟”的現象大量存在,因此建立民族音樂文化觀念,加強學校音樂教育的民族音樂文化基礎是切實可行的,也是要盡快實施的。
地方高校是區域內知識積累與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由于所處的地域環境和文化氛圍相對穩定,而且師生大多來自本自區域,校園文化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所在地域歷史沿革、文化歷史的影響,也就本身帶有所在區域傳統文化的特征,校園內的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的未來與希望,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與審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其容易受到不良文化與思想影響的關鍵階段,在大學階段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既是推動中國民族音樂的普及與傳承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修養和生活情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和人生觀、審美觀的重要手段。歌鼟具有典型的地方藝術特征,從學生自身發展與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地方高校應利用好自身優勢,重視這類的普及與傳承工作,并將歌鼟作為音樂教育中的重要資源,充分發揮好保護地方性非物質文化事業中的作用,同時,地方性高校也可設置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機構,明確責任主體,統籌相關教學資源,使得歌鼟的普及和傳承工作具備制度與條件上的保障,這樣,我們民族音樂文化遺產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保護與鮮活的傳承,高校的優質資源為苗族歌鼟的理論研究和成為體系提供了重要前提。[3]
二、合理設置關于“苗族歌鼟”地方民族音樂特色公共選修課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方面應當有不同的內容和重點,相互配合,全面推進。在不同地區還應體現地區特點,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素質教育開始成為我國教育領域的指導思想和根本方針,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高等學校的公共藝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并開始加大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取得些許成就,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進一步明確公共藝術教育開展的指導思想及要求。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公共藝術類課程,地方性高校可對課程進行甄別,如“歌鼟”就可納入地方性學校的公共藝術選修課中,高校大學生已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這樣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本民族音樂的熱情,也可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及價值觀。學校相關機構要合理進行學分的設置,要有較為科學的課程體系規劃,根據師資配備,可把苗族歌鼟大致分為藝術理論、藝術欣賞及藝術實踐類等些許類型,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先進行理論的梳理,再進行實踐總結,先從民族音樂學理論的角度出發,將中國民族音樂與苗族歌鼟、中國歷史的發展與苗族歌鼟、苗族的分布發展與歌鼟結合起來,使學生對苗族歌鼟的精神實質有深入的了解和感悟,然后再進行課堂實踐及綜合藝術表演,對授課老師的安排要合理,校內外非藝術專業的師資,特別是文史、美學專業的,如在藝術特別在民族音樂方面具備一定的知識和修養,也可聘任為兼職的公共藝術教學師資,或去靖州當地聘請苗族歌鼟傳承人來進行實踐性指導,都是切實可行的。
三、地方性高校學生社團與歌鼟相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校社團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在部分,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基于大學生自愿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或者興趣去發展,并不一定需要具備相應的理論或者實踐基礎,是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按照相關程序審核成立的。具有聯系廣泛、凝聚力強等特點,苗族歌鼟只存在于湘西南靖州地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地方性高校社團,要作為本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力量,充分利用民族地域的優勢,擔負起本地區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積極促進民族文化與傳承間的相互融合,在校園社團文化建設中融入靖州苗族的文化特色與藝術特色,推進苗族歌鼟的傳承與發展。
苗族歌鼟獨具特色,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歌鼟在校園社團中的建設類型,可有靖州苗族史學研究、合唱藝術、設計協會等等,要多角度、多方位對它進行拓展挖掘,地方性高校尤其要重視學生文藝類社團的建設, 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成為普及和傳承苗族歌鼟的重要力量,但同時也要完善社團組織管理與評價體系,要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激勵它們成長,另外,還要進一步加大對藝術類社團發展的硬件投入,如訓練場地、服裝道具、相關資金等,充分利用校內及校外的各項資源,學校要為社團的發展與建設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建議。
四、整合苗族歌鼟資源,進行再創作
“歌鼟”是湘西南靖州苗族人幾千年來唱的一種多聲部歌曲,這種古老的歌種貫穿于他們的各種活動中,它是苗族人在生產勞動中模仿鳥鳴、流水、林濤等大自然“和聲”逐漸演變而成。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革新,信息技術與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音樂作為一種表達內心思想感情的藝術形式,在當今社會中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作為傳統的以口傳心授形式而存在的歌鼟,在現代快速發展的文化思潮中,已如同世上所有的珍惜物種一樣,已在慢慢弱化,甚至是消亡,如何保留這些本土、本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文化遺產,讓它能順應現代社會進行傳承發展,是一個值得沉思的問題,如果緊跟時代能為大眾提供更符合現代審美的歌鼟,或許它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經受住歷史的洗禮變遷。
少數民族民歌的再創作也是其傳承發展課題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在不改變它音樂風格的前提下,通過借助苗族歌鼟的原始素材,融入現代的一些作曲技巧進行創編,繼而產生一些具有歌鼟民族風格特征和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這些經過創編過的作品,可為歌鼟音樂形態及民族文化傳承提供良好的載體,為它的進一步的傳播擴展注入新的力量。
歌鼟作為一種多聲部民歌,如果以合唱作為載體,使之成為傳承與發揚這種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應是切實可行的,二度創作需對原有的歌曲進行創編,在不改變它原有藝術風貌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新的音樂材料對原材料進行豐富擴展,使它的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對于歌鼟改編合唱時的二度創作,需要參照西方嚴謹的作曲理論技術,通過調性、和聲色彩的豐富疊加,旋律線條的交織融合,使它更具有藝術性和傳唱性,更需要通過對歌鼟進行深入研究,在合唱中保持它民族文化的本土特點及本民族所具有獨特的性格特征,經過創作改編,使之成為符合現代人審美習慣,又能在藝術上、思想上保持“本土化”的優秀音樂文化,讓它得到更好的傳播與傳承,這是對歌鼟進行創編意識的意義所在。
民族文化是民族認同的重要標志,是民族發展的源泉,是民族精神靈魂存在的根本,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是高校開展文化傳承創新活動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更應該根植于民族傳統,在傳承苗族歌鼟優秀文化的同時,促進它的發展,豐富它的類型,通過學校相關課程設置,專項學生活動組織,使學生對于苗族歌鼟的曲調特征及色彩特點有潛移默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民族認同感,讓對歌鼟文化的傳承發展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推動它走向更寬更廣的世界。
參考文獻:
[1]羅春文.靖州苗族歌鼟的保護與傳承[J].今日科苑,2010(04):149-150.
[2]魏清.試論傳統民歌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普及與傳承[J].黃河之聲,2020(06):88.
[3]王建.中國民族音樂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普及與傳承方式思考[J].音樂傳播,2016(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