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創作基礎。本文基于學院派書法誕生的背景分析,對“學院派”概念進行了解讀,以及對其內涵的認識探究,繼而對學院派書法的分類展開研究,明確了學院派書法運動的意義,最后進行了對學院派書法未來發展展望。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全方位地展現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的整體風貌,為大家明確學院派書法模式的內涵。
關鍵詞:書法;學院派;創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J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1-0-03
學院派書法又稱主題性創作,是基于主題、構思的基礎,注重每一主題的獨特性與品位價值,而展開書法創作的模式。學院派書法具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依據理論背景展開創作,并依照相應的標注衡量作品質量。學院派書法還具有院校的背景環境,倡導利用科學系統的訓練體系指導創作。學院派書法作為一種創作模式,其作者都具備較為完善的文化基礎以及藝術素養,基于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發展,倡導在書法創作中創新,從而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書法體系。以下結合具體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分別進行分析。[1]
一、學院派書法誕生的背景分析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書壇,大體上呈現出了古典派、現代派、學院派書法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學院派書法的誕生過程中,毛筆字已經失去了實用性價值,而以毛筆字為創作途徑的書法創作,更多的是追求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的藝術價值。
1963年,我國第一個正規書法專業在浙江美術學院創辦,開辟了我國書法專業教育的先河。1979年,浙江美術學院開始向全國招收我國第一批書法專業研究生,1980年又開始面向國外招收留學生。為之后的學院派書法創立,開辟了專業書法教育的新領域。在80年代的書法美學大討論過程中,書法專業領域針對書法的功能性、藝術性等特點,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地討論,最終確立書法是一種藝術門類的特性。在85美術運動之后,書法的藝術性價值被進一步地確立。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學院派書法創作的先驅,對于書法的本體地位進行了進一步地思索,并已經開始了初期的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探究。
1988年,浙江美術學院教師陳振濂,鼓勵85級書法專業本科學生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要進行“有構思”“有主題”“有形式感”的主動創作,要求學生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又是前所未有的書法。”雖然這樣的書法教育還沒有像后來的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擁有“主題先行”“形式至上”“技術品味”的三要素,但是體現了“創作”這一重點,在學院派書法理論及實踐基礎還處于空白的階段,誕下了學院派書法的最初作品。
在1994年6月,陳振濂發表了《關于倡導學院派書法創作研究的構想并約稿》,“學院派”一次首次作為書法創作概念與流派名稱被鄭重提出。在1995年與1996年,陳振濂對于“學院派”書法流派的理論研究文章,多次被收入論文集,或者公開發表,在我國的書法領域中,促使“學院派”書法流派被大眾所熟知。
二、“學院派”概念解讀及對其內涵的認識探究
“學院派”書法與藝術史上的“學院派”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概念,但是“學院派”書法卻又同藝術史上的“學院派”具有一些內在的聯系,因此提出了“學院派書法”這一藝術概念。
在西方的藝術發展史中,“學院派”的概念對西方藝術的發展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學院派”書法流派的創立,各方面對于“學院派”這個名詞的爭議蜂擁而至。例如在1998年學院派書法作品在北京展出后,開展的“學院派書法創作座談會”中,很多學者建議“學院派”更名,另一部分學生認為“學院派”是嘩眾取寵,還有部分學者并不關心“學院派”這一名稱,另一部分學者對“學院派”這一名稱表示了認同。
“學院派”書法的概念,與院校專業書法教育緊密相關,以對于書法的創作作為自身的藝術范圍,并且以“主題先行”“形式至上”“技術品味”作為學院派書法創作的三大要素。學院派書法的內涵在以繼承傳統書法的藝術性,并結合作者的創作理念進行對于書法作品的創作,強調在專業性的書法訓練過程中,逐漸培養書法創作者的專業藝術能力。
學院派書法的創作模式,屬于一種“先知后行”的創作模式。在以院校為單位,充分進行書法藝術理論教育之后,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現有知識及認識,進行書法作品的創作。具體可以分為“理論基礎”“創作規范”“教育支點”三大創作理論背景。其中的“理論基礎”需要在哲學角度上,開展對于書法家的基礎研究,講求書法家、文化環境及書法發展邏輯需求三者間相互的作用,從而形成“學院派”書法的理論特征。對于“創作規范”而言,學院派書法提倡體現書法中的藝術性,并為書法創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規范與定式,要求書法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固定的創作定式,表達自身思想的特性,從而形成了一種類似于“填詞作賦”的書法創作流程。對于“教育支點”而言,學院派書法嚴格按照高等教育中專業的書法教學體系,展開對于學生的書法藝術教育,并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結構基礎后,提倡學生在原有技法的基礎上開展拓展,并逐漸形成一種合理的教育構架。[2]
三、學院派書法的分類研究
“書法藝術觀”是學院派書法的一種主流分類。學院派書法認為書法應具備自身的獨特個性,在強調“創作”的過程中,利用創作者深厚的書法理論基礎,彰顯其內在的個性,形成了一種書法觀念的轉變。與此同時,學院派書法注重對于“書法藝術觀”的重新定位,將傳統書法藝術中的“學問”或“修養”剔除,注重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的獨立性。在學院派“書法藝術觀”的組成中,更為強調對于藝術的整合創新,希望能夠超脫于傳統文字書寫的簡單范疇。對這一理念,書法界的很多學者報以批評的態度,認為書法不能超越于基礎的文字功能而獨立存在。
“書法書寫觀”是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的基礎組成。對于學院派書法的“書法書寫觀”而言,首先認為書寫是一種書法固有的行為,書法藝術的創作需要有書寫而完成,提倡書寫過程之中的獨特性。在面對當今書法書寫“象形化”與“抽象化”的兩種極端,學院派書法還是保持了傳統的書法“書寫”觀念,在文字書寫的框架中追求藝術創作的情感展現。[3]
“書法傳承觀”是學院派書法對于傳統書法的一種態度。在學院派書法誕生之前,我國書法界已經展開了長期的書法傳承研究,隨著學院派書法的誕生,在傳承傳統書法精髓的基礎上,加入了“取舍”的內容,摒棄一些不適應當代書法創作模式發展的傳統書法內容,在精挑細選的過程中,選擇一些能夠有效促進當代書法發展的傳統書法精華加以傳承及弘揚,從而形成了學院派書法獨特的“書法傳承觀”。
對于以上三類學院派書法的分類,能夠使我們認識到,學院派書法的創作模式,既不是照搬傳統的守舊式發展,也不同于“現代派”的一味“求新”,是一種在深厚書法理論根基上突出“創作”價值的一種書法創作流派。體現在具體的書法創作中,就能夠顯現出學院派書法的創作特點及創作內涵。[4]
四、學院派書法運動的意義
在當代的書法領域中,學院派書法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學院派書法在理論構建、創作時間以及教育普及的過程中,都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而隨著學院派書法的不斷發展,其中的“獨創意義”“時代意義”“思想意義”更為凸顯。
對于“獨創意義”而言,學院派書法不同于“古典派”書法一味仿古的風格,在理論先行、提倡創作的書法教育領域中,將書法理論研究作為書法創作的先導,有效地改變了傳統書法創作領域中理論滯后于創作的境地。學院派書法具有縝密的體系構架,在書法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一套完整的學院派書法培養模式,繼而引導學生基于自身的理論基礎再展開創作,體現出了學院派書法的“獨創意義”。
對于“時代意義”而言,學院派書法的創作內容并不是單純地局限于古文之中,而是引入了很多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字展開書法的書寫與創作。通過學院派書法具有“時代意義”的創作過程,能夠有效地表現當下的時代特征,使得書法藝術更加緊密地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學院派書法的現有基礎上,學院派書法的內涵還被更多地賦予了“超越性”,在繼承現有書法理論與創作模式的基礎上,尋求超越于時代背景的創新,進行相應的原創,在摸索中前進,在創作中創新,從而使得學院派書法,被賦予了更加具有先導性的時代發展價值。
而對于“思想意義”來講,學院派書法的創作模式,能夠有效地弘揚藝術價值,不斷提升書法藝術的創作要求。在傳統風格基礎上進行改變,突出每一份書法作品的獨特價值。這樣的書法創作理念,能夠促使學院派書法在不斷完善與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更好地體現出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的“思想意義”,促使學院派書法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更多地體現出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獨特的藝術創作風格,使書法作品成為反映學院派書法作者思想認知的一面鏡子。
五、學院派書法未來發展展望
學院派書法從提出至今,已經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對于學院派書法的未來,究竟具有怎樣的發展空間,值得書法研究者進行深思。雖然學院派書法自創立以來獲得了很多正面與負面的評價,但是學院派書法一直在褒貶不一的環境中發展著。學院派書法在當下發展較為緩慢,而筆者認為,這種當下的“休眠”,正是學院派書法實現進一步發展的醞釀。
筆者認為,在學院派發展的未來,其理論性會得到更為重要的凸顯,在不斷完善傳統書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更加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型書法理論。雖然當前的書法界仍舊對學院派書法抱有“另類”的眼光,但是學院派書法在未來的理論發展過程中,將會形成不斷完善的創新型理論體系,用于指導之后的書法創作隊伍的培養。對于學院派書法的創作隊伍而言,在未來將會得到不斷的擴充。學院派書法的創作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校的師生當中,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院派書法的教育范圍還將會不斷地擴大,進行吸引更多具有書法愛好的學生,有效地擴充學院派書法的創作隊伍。在未來的發展歷程中,學院派書法很可能發展成為我國書法領域中的重要流派。學院派書法具有一套完備的創作體系,對于書法與現實的銜接更為貼近實際,將會在未來的書法領域中產生持續性的影響。與此同時,當代的書法界主流仍然在傳承古典的范圍之中,很少有人會在書法創作過程中持續追求創新,因此學院派書法在未來也仍然要走過一條孤獨發展的路徑。
總而言之,學院派書法是一種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的書法流派,在經過近30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成了一種當代中國的重要書法流派。在對學院派書法創作模式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基于對學院派書法誕生的背景分析,認識到了學院派書法的歷史發展淵源;并通過“學院派”概念解讀及對其內涵的認識探究,進一步了解到了學院派書法的本質;繼而利用學院派書法的分類研究,明確了其中的細部結構;之后根據學院派書法運動的意義研究,確定了其內在價值;最后通過對學院派書法未來發展的展望,進一步地明晰了學院派書法發展的走向。通過上述研究過程,能夠對學院派書法的整體結構產生一定的了解,從而使廣大書法研究者,更為明確地認識到學院派書法的理論價值以及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倪捷.魚龍混雜——簡論“學院派”書法與江湖書法兩種書法現象[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中),2018(03):86-87.
[2]羅朝璨.從近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看書法學術研究動向和學科建構[J].中國書法,2019(04):204-208.
[3]謝建軍.意象美學視野下當代書法創作理論模式研究評析[J].中國書法,2017(22):48-53.
[4]寇洪波.淺析“現代書法”的來處與去處[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