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勘查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哈爾楚魯圖銅銀鉛鋅礦位于內蒙古赤峰市的克什克騰旗北部,區域所在的大興安嶺中南段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銅多金屬礦床集區之一。通過礦區系統普查、詳查工作,已發現76個銅銀多金屬礦體,其中地表出露2個,盲礦體74個;并對礦體成礦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對于找礦方向也進行了初步研究。礦體隱伏于地下,為熱液活動沿次級裂隙運移所致,加之區域的良好的地質成礦條件,具有巨大找礦潛力。
區域位于我國大興安嶺成礦帶(Ⅴ)中南段甘珠爾廟-黃崗梁銅、銀、鉛、鋅、錫多金屬成礦亞帶的北西側,巴音寶力格—沙不楞銀銅鉛鋅找礦遠景區(Ⅴ-4)的南西端[1]。
區域所在的大興安嶺中南段地區,是我國東部著名的中生代構造-巖漿活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生代古亞洲構造-成礦域與中生代環太平洋構造-成礦域強烈疊加的區域,也是我國重要的銅多金屬礦床礦集區之一[2]。該區在大地構造上位于西伯利亞板塊和中朝板塊之結合部位。礦帶具有明顯的礦化分帶規律:西南端集中分布著錫多金屬礦床,中部鉛鋅多金屬礦床,東北段則以銅鉛鋅為主。
區域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鉛、鋅、鉬、鐵、錳、鉻等。除哈爾楚魯圖鉛鋅銅銀多金屬礦床外,該成礦帶內自西向東共有已知大中型多金屬礦床(點)10處,詳見圖1。近年來,隨著勘查工作的不斷深入,陸續發現了一批不同規模的礦床(點)。表明區域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有望形成新的多金屬礦產地。

圖1 哈爾楚魯圖礦區區域構造格局與礦床分布圖
礦區出露地層僅為第四系(Q4)。巖性主要由腐植土、亞砂土、粉細砂、砂礫石夾雜風化基巖碎石,以及現代殘坡積、河床沖積、洪積砂礫層等松散堆積物組成[3]。
礦區構造以斷(裂)層為主,位于乃曰木都勒-巴音查干北東向斷(裂)層與吉林郭勒北西向斷(裂)層的交匯部位,受其影響,區內產生了一系列由其派生的次一級不同方向展布的斷(裂)層構造,形成了本區主要構造格架,按其展布方向和性質,可分為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層、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層二組。
2.2.1 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層
由于第四系覆蓋,本組斷(裂)層地表未出露。據鉆孔揭露,區內北東向的層間破碎帶比較發育,破碎帶寬0.5m~1.5m不等。局部地段密集分布,形成5m~20m的群帶組合。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層,傾向南東,傾角50°~70°;擠壓破碎帶作為主體構造直接控制了礦區銅銀鉛鋅礦體的分布,帶內雖然硅化、黃鐵礦化、鏡鐵礦化、高嶺土化等蝕變普遍,但未見鉛鋅礦體,推測為導礦構造。
2.2.2 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層
區內地表未見北西向斷(裂)層,但據鉆孔觀察,北西向蝕變帶(硅化脈),其頂底板均為閃長巖,推測為后期巖漿熱液的充填物。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層傾向北東,傾角45°~75°,與銅銀鉛鋅礦體的產狀一致;為礦區儲礦構造,對礦化的形成和礦脈分布起控制作用。規模較大,成帶產出。礦區的76個銅銀鉛鋅工業礦體,均產于其中。
礦區內巖漿巖主要為華力西晚期閃長巖(δ43)(細粒、中粒、似斑狀)與時代不明的閃長玢巖(δμ)。其中閃長巖以巖基、巖床產出,閃長玢巖呈巖株狀、巖脈侵入其中。
區內圍巖蝕變以熱液產生的圍巖蝕變為主,由于礦區內礦(化)體較多,由此在其兩側產生的圍巖蝕變也程度不同的存在。主要蝕變有螢石化、高嶺土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和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礦化強度與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螢石化關系最為密切,與高嶺土化、絹云母化關系次之。
區內原生礦石的極化率最高,其算術平均值為14.7%;其次為近礦圍(蝕變)巖,極化率為2.0%;閃長巖與閃長玢巖的極化率比較低,其值均在1%以下。原生礦石的極化率是閃長玢巖的幾十倍;是近礦圍(蝕變)巖的7倍左右;是閃長巖的18倍左右。電阻率以原生礦石為最低,平均值為82Ω·m;閃長巖的電阻率最高值為1800Ω·m;近礦圍(蝕變)巖與閃長巖的電阻率介于二者之間,其平均值分別為347Ω·m、630Ω·m。綜上所述,區內原生礦石的極化率最高、電阻率最低,它可以引起低阻高極化異常。
礦區共圈定76個礦體(包括銅銀鉛鋅礦體3個,銀鉛鋅礦體4個,銅銀鋅礦體2個,鉛鋅礦體1個,銅鋅礦體3個,單鋅礦體62個)。礦體的延長多大于延伸,礦體不論延伸和延長方向均可見波狀彎曲和局部膨縮現象,形態多為脈狀或透鏡狀,多平行礦化脈展布。由于覆蓋層厚,除1、2號礦體地表有出露外,其余均為盲礦體。礦體賦存在斷裂或裂隙之中,賦礦巖石主要為碎裂巖和閃長巖為主,次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碳酸鹽脈和螢石化脈,脈巖中的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螢石化脈和礦化帶及礦體關系較為密切,礦體厚度一般變化不大,根據對17個較大礦體的統計,厚度變化系數為38%~140%之間,其中小于50%的4個,50%~80%者5個,80%~100%者5個,大于100%者3個。從總體看,多數礦體屬于較規則的,極不規則者為少數。
構造是礦區最重要的控制因素,目前所發現的76條礦體均賦存在斷裂、裂隙中,并嚴格受其控制,多呈330°~350°展布,均受北西向張扭性構造控制。構造為礦體形成提供有效空間,礦液沿構造裂隙充填,礦體產狀同構造產狀一致,傾向上呈舒緩波狀,傾角變陡處礦體厚度增大,礦化增強。巖漿巖是本區的另一控礦因素,礦體形成與燕山期花崗巖關系密切,礦區雖未見有燕山期花崗巖類巖石出露,但據區域地質調查,礦區南部(0.5km~2km)有燕山期花崗巖類巖石出露,其本身不具有鉛鋅礦化,但在其兩側,尤其是巖體與地層接觸的外接觸帶,具有鉛鋅礦化,但強度不高。研究認為,巖漿巖為礦體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源和熱動力條件。
(1)根據礦石中主要金屬硫化物礦物的粒度及嵌布關系劃分,礦石結構以它形粒狀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鑲嵌結構為主,溶解結構、乳滴狀結構等次之。
(2)根據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硫化物的排列關系劃分,礦石構造主要為致密塊狀、浸染狀,次為網脈狀、團塊狀構造。
(3)礦石主要金屬礦物有鐵閃鋅礦、方鉛礦、黃銅礦、黃鐵礦、銀黝銅礦、硫銅銀礦、輝銅銀礦、雜銅銀礦、硫銻銀礦、硫銻銅銀礦、輝硫銻鉛銀礦、硫銻銀鉛礦及黑硫銀錫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綠泥石、白云母、絹云母、螢石及少量鈉長石、高嶺石等。
(4)由于區內礦石有銀銅鉛鋅礦石、銀鉛鋅礦石、銀銅鋅礦石、鉛鋅礦石、銅鋅礦石與單鋅礦石,不同礦石類型其主要有用元素也不同。
①近礦圍巖蝕變是直接找礦標志,由于沿礦體周圍有褐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及綠泥石化,局部螢石礦化,圍巖表面顏色呈紫褐色比較醒目,易于識別。②燕山期花崗巖類雜巖體的外接觸帶是尋找此類礦床的有利地段,一般距離巖體500m~2000m左右。③在外接觸帶的北西向張扭性構造(裂隙)帶是良好的容礦構造。④激電中梯極化率異常、電阻率異常,是重要的間接找礦標志,尤其是極化率值3%~5%之間的寬緩異常,應注意尋找盲礦體。
①結合成礦規律研究,構造是礦區最重要的控礦因素,礦體均賦存在斷裂、裂隙中,并嚴格受其控制,為典型的構造控礦礦床;巖漿巖是本區的另一控礦因素,巖漿巖為礦體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源和熱動力條件。②礦區礦石呈現多礦種多金屬及共伴生規律,多種金屬元素共生在一起或單一產出的特點,具備多金屬礦產出特征。③礦區礦體具有地表出露較少,大部分為地下隱伏的規律,對于尋找盲礦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