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局六〇八隊,吉林 長春 130000)
隱爆角礫巖型金礦,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金礦類型之一;人們對于它的成巖成礦的研究,已經有一百多年;早在1983年,國外的學者就曾以“角礫巖和成礦作用:地質產狀和成因”為題,召開了一次國際討論會;這次會議對于隱爆角礫巖的研究及其相關礦床的找礦工作,都具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1];在80年代中后期,中國也進行了關于隱爆角礫巖型金礦角的礫巖筒形成模式、流體演化、侵入巖的聯系等方面的研究[2]。
我國擁有河南祁雨溝金礦、山西堡子灣金礦、黑龍江東寧、團結溝金礦、新疆阿希金礦、山東歸來莊、七寶山金礦、江西羊雞山金礦、河北孔格莊金礦等中大型礦床。而且該類型的金礦床伴有益組分多、成因特殊、礦石的經濟價值非常之高;特別是那種與火山、次火山巖型金礦、斑巖型金礦還具有一定的時空聯系[3]。
在礦床研究與礦產勘查等方面來說,對于角礫巖類型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角礫巖的形成比較復雜,所以必須從多個角度,總結其形成機制與分類標準;其中,將成因當做分類的依據,就可將其分為:侵入角礫巖、噴發角礫巖等;一般來說,角礫巖是成因,包括了巖漿熱液成因、非巖漿熱液成因等;但在多數情況下,含礦角礫巖筒的特征最為明顯;角礫巖的形成,同熱液活動的爆破作用,有著緊密的聯系,且具有隱伏的特點;而隱爆角礫巖最大特點,就是其孔隙度較大,促進了成礦流體的滲透、遷移,與礦質的沉淀、富集[4]。
多要勘查地區位于吉林省樺甸市夾皮溝鎮南西200°方向約25km處,隸屬于夾皮溝鎮所管轄區域。在所屬區域當中,可以經過所研究區域,另可通過水路由白山鎮經白山湖到達勘查區(圖1)。

圖1 交通位置圖
在所研究區域,處于長白山北麓,隸屬于低山中深度切割的壯年時期地貌特征,一般會在海拔450m~750m,所述最高的海拔為850m,該地區的相對高度為300m[5]。所勘查的區域為東部高寒山區氣候,平均的常年溫度在3.8℃左右,該區域的最低溫度為-34℃,最高氣溫37℃,該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可達到550mm,最大降雨量可達到1000mm。該地區的每年7.8月份為降雨季節,在一定情況下,局部地區會出現泥石流現象,在11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份為冰凍期,在這期間的降雪沉積厚度為95mm左右,凍土深度1.60m[6]。

表1 Ⅰ號礦化蝕變帶礦體特征一覽表
頭道溜河區域的斷裂帶構造發育較快,該地區位于華北地臺北緣槽臺交界處的南西側,主要有NEE向、NW向、NE向和近SN向四組構造帶。最早時期的斷裂帶具有很強的韌性變化特征,較晚時期的斷裂段產生脆性斷裂特點,在斷裂帶的空間發展過程中,形成相互切割構造格架,其中以NE、NW向兩組構造最為發育。由老至新生成順序為NEE(近EW)→NW向→NE向→近SN向,現將其特征分述如下:
2.3.1 近EW向構造
是區域內最早發育的構造,具有韌性剪切帶特征,經后期構造疊加、破壞和改造,又具有脆~韌性剪切帶、脆性斷裂帶的一些特征。
本區主要見有發育在頭道溜河頭道高麗溝~二道溜河濱河子溝的韌脆性剪切帶,高麗溝金礦床就賦存于該剪切斷裂構造帶內[7]。該帶總體走向70°~90°,傾向S,傾角70°~80°,延長11km,寬20m~50m。
2.3.2 NW向角礫巖帶
發育在頭道溜河二道高麗溝一帶,延長上百米,沿走向呈舒緩波狀展布,其產狀為走向330°~340°,傾向SW或NE,傾角70°~85°。該帶形成于NW向韌性變形階段,后經NE向、近EW向斷裂構造切割、推移,形成了現存的以NW向為主的斷裂構造系統。
2.3.3 NE向斷裂構造
它們主要分布在西北拱頂谷(西北坡)、南河口、東北河口(西北河口)、東北河口。SE 55°到45°,60°~70°傾斜。它是河流匯合處最常見、最活躍的地區。它破壞了開始時形成的所有階段,并沿著侵入性脈輪沿著中,進入酸性脈撞擊,并遭受嚴重擠壓,產生破碎現象,這表明它具有長期活動特征。
2.3.4 近SN向構造
區域內SN向構造不甚發育,僅在二道砬子河口向北沿二道松花江河谷至二道溜河濱河溝一帶出露,見有規模較小的SN向斷裂及南北向延伸的較開闊河谷。該構造形跡錯斷了近EW向和NE向構造系統,說明其是區內最晚形成的構造體系。
目前區內發現的金(銀、鉛鋅)礦體主要產于NW向Ⅰ號礦化蝕變帶、Ⅱ號、Ⅲ號礦化角礫巖帶內及附近的NE向、EW向構造內。
Ⅰ-6號金礦體:礦體產于破碎蝕變帶內,地表由Tc6/8、Tc7/8、Tc9/8號探槽控制。礦體呈脈狀產出,走向329°,傾向249°,傾角35°。延長50m,厚度0.7m,金品位:2.42×10-6,銀品位:26.4×10-6。其它礦體特征見表1。
南東段已被營林路覆蓋,推長280m,幅寬30m~40m,北東傾,傾角65°~85°。深部鉆孔驗證見金鉛鋅礦化體。
Ⅲ號礦化角礫巖帶:位于1/萬圖幅中東部,該帶賦存在二長花崗巖與奧長花崗巖接觸部附近,地表控制長650m,寬60m~80m,鉆孔控制延深260m。
礦(化)體分布在礦化蝕變角礫巖與花崗質碎斑碎粉巖內,相間分布有5條低品位金礦體,屬角礫巖型金銀礦體。
隱爆角礫巖、隱爆角礫巖金礦,從概念的提出,到后期的成巖機制等的研究,經歷了相當長是一段時間;而在此期間里,又出現了一批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礦床,為隱爆角礫巖金礦的勘查,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證據,以便為后期的深度研究,打好穩固的基礎;關于那些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還需采取深度揭露礦床深部、提高巖礦測試精度等方式,來加大研究的力度,以此獲取更多的地質信息,為隱爆角礫巖金礦的相關內容研究,提供豐富的理論指導。
本文以吉林省樺甸市頭道溜河二道高麗溝區角礫巖型金銀礦為例,進行實例分析;其中,包括勘查工作區的交通位置、勘查工作區的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勘查區域的構造特征、礦體特征、角礫巖帶特征等,在最后提出關于隱爆角礫巖金礦特征和地質研究趨勢。希望對于隱爆角礫巖金礦床的研究而言,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