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是糧食生產、消費、流通和產業大省。三年來,江蘇省堅持堅持整體謀劃、精準施策,突出頂層設計、項目遴選、過程管理等關鍵環節,優質糧食工程有序推進。
充分發揮地處“一帶一路”交匯點、長江經濟帶江海聯動區、糧食產銷結合區、交通便利和優質稻米資源豐富等優勢,優選糧食龍頭企業為實施主體,聚焦資金支持做大做強,帶動上下游企業集群發展,不斷提升糧油產品品質,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江蘇農墾米業、寶糧集團、射陽大米集團等,采取“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模式,推動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研發等融合發展,打造從田間到餐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有力推進優質糧食“五優”整體聯動。
一是堅持基地種植,推進優糧優產。引導優糧種植基地建設,提高優質糧食供給比重。2018、2019 年全省優良食味稻米種植面積分別達1050 萬畝、1213 萬畝以上,同比增長10%以上,全省稻麥優質品率增長30%以上。
二是堅持訂單收購,推進優糧優購。全國首創省域專門服務農民售糧的“滿意蘇糧”APP。發展訂單糧食,2017-2019 年示范縣(企業)優價收購優質糧食194 萬噸,全省市場化收購糧食1560 萬噸,優質優價1170 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0 億元左右。近三年優質稻米年均銷往省外500 萬噸以上。
三是堅持技術創新,推進優糧優儲。發展糧食綠色、低溫倉儲,完成首輪糧庫智能化升級,推進優質糧食分品種分倉分等儲存。2017 年以來,在省級以上財政資金支持下,帶動社會投資39 億元,新建倉容346 萬噸。2019 年末全省完好倉容3948 萬噸,其中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1914 萬噸,占48.5%;氣調儲糧倉容247 萬噸。
四是堅持科技創新,推進優糧優加。實施“科技興糧”“人才興糧”戰略,依托涉糧高校多、人才資源足優勢,支持引導產學研結合,重視科研成果轉化,增加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成立全國首個“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南京)技術創新中心”,現有國家級研發中心6 家,提前超額完成2020 年糧油加工轉化率達到88%的目標。
五是堅持品牌創建,推進優糧優銷。出臺品牌創建獎補政策。重點培育“水韻蘇米”省域公共品牌,編制國內首個省域全產業鏈性質的“蘇米”團體標準。線上線下多渠道構建江蘇優質稻米營銷網絡。授牌首批50 家“江蘇好糧油樣板店”。

江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夏春勝發言 劉博文/攝
一是產業建設步伐加快。結合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出臺《省政府辦公廳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加快建設糧食產業強省的實施意見》等,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 年全省入統糧油加工企業1624 家,工業總產值2797億元、利潤188 億元,居全國前列。
二是品牌引領作用凸顯。2017 年以來新增糧油品牌國家級8 個、省級8 個。培育建成30 家“蘇米”核心企業和一批“好稻種+好生態”示范基地,自有基地153 萬畝、訂單基地 214 萬畝。“水韻蘇米”獲首屆國際稻米博覽會區域品牌金獎等,知名度與美譽度、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2019 年銷售總額突破100 億元。
三是服務能力整體提升。支持60 個縣新建198 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糧食行業年烘干能力達580萬噸。全額支持建設省市縣三級“全覆蓋”糧食質檢機構90 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糧食質量檢驗監測體系基本構建完成。
四是科技創新活力旺盛。創建“江蘇省優質稻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5 家省級以上聯盟單位,涵蓋大米、小麥粉、油脂、飼料、糧機等五大產業。農墾米業集團創建“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追溯平臺,覆蓋公司19 個種植基地、11 個加工基地,可追溯面積102 萬畝,產品銷往20 多個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