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某糧食儲備庫庫區 馬卓偉/攝
糧食收購是糧食流通工作的基礎,事關農民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大局。
本刊了解到,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安全帶來的大戰大考,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把抓好糧食收購工作作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舉措,及早謀劃,加強調研調度,認真分析研判形勢,統籌研究應對舉措,確保豐收的糧食顆粒歸倉。
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夏糧產量為1.43 億噸,同比增加121 萬噸。其中,小麥產量1.32億噸,同比增加76 萬噸。早秈稻產量2729 萬噸,同比增加103 萬噸,結束了連續7 年減產的局面。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儲備司司長秦玉云表示,夏糧上市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密切跟蹤收購進展,分析研判市場形勢,加強實地督導調研,指導各地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保夏糧收購工作順利開展。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四省先后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江西啟動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截至8 月底,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4926 萬噸、早秈稻累計收購472萬噸,其中最低收購價收購分別為615 萬噸、40.5 萬噸。
據介紹,近幾年糧食收儲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積極指導各地積極為糧食市場化收購創造條件,加強農企對接,強化資金保障,深化產銷合作,支持引導多元主體入市,做活市場流通,推動形成主體多元、渠道多樣、優糧優價的市場化收購新格局。今年夏糧收購期間,市場機制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不同品質、不同區域糧食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價差。特別是優質品種需求旺盛、購銷活躍,價格優勢明顯,比普通品種高出10%以上,呈現出市場化收購比重提高、優質優價特征明顯的態勢。截至9 月中旬,小麥市場化收購比重超過87%,同比提高6 個百分點;早秈稻市場化收購比重超過90%。
夏糧開秤初期,小麥價格出現一定回落,隨著部分省份啟動托市收購,價格穩定在最低收購價水平以上。據監測,9 月中旬主產區小麥均價約每斤1.18 元,較去年同期高3~5 分錢;優質小麥需求旺、銷路好,部分優質品種價格在1.27 元以上,較普通品種高0.1 元左右。面粉加工企業補庫需求較旺,飼料企業增加小麥采購,加上儲備糧輪換工作開展,市場化收購十分活躍。
“這既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引導種植結構調整,增加綠色優質品種供給,更好地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秦玉云表示,市場化收購保持較高水平,充分說明糧食市場流通順暢,各類主體市場經營意識濃厚,市場形成價格機制日趨完善。
眼下,占全年糧食比重3/4的秋糧逐漸登場。
秋糧涉及的品種多、范圍廣、數量大,特別是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秋糧收購面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交織疊加,因此,秋糧收購是當前糧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看待今年的秋糧收購形勢?秦玉云表示,秋糧種植面積穩中有增,今年仍將是一個豐收年。為增加種糧農民收入、保護種糧積極性,今年國家有關部門將中晚秈稻(三等)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提高1 分錢,為1.27 元/斤;粳稻保持不變,仍為1.30 元/斤。9 月中旬,中晚秈稻、粳稻收購價格略高于最低收購價水平,預計新糧上市后將有所回落,部分省份啟動托市收購的可能性較大。玉米價格漲幅明顯,屬于恢復性上漲,仍處于合理區間。
為做好秋糧收購工作,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加快騰倉備庫步伐。聚焦部分主產區反映的倉容問題,加快倉儲設施維修改造,敦促已銷售成交糧食及早出庫,千方百計擴大收儲能力,確保“有倉收糧”。總體看,主產區倉容能力基本能滿足收購需要。各地加強摸排調度,細化工作方案,積極籌措收購資金,開展質檢、計量、統計、保管等一線人員的業務培訓,備足各類計量、檢化驗儀器,確保及時開秤收糧。
9 月11 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八部門、單位聯合印發通知,對今年秋糧收購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秋糧收購作為當前糧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毫不放松抓緊抓好,堅決守住“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對于今年的秋糧收購工作,秦玉云表示,將重點抓好“兩個收購”、強化“四項保障”。
抓好“兩個收購”,即精心組織開展市場化收購和政策性收購。一方面,督促各地嚴格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健全完善市場化融資支持機制,引導支持各類糧食經營主體積極入市,組織多種形式的糧食產銷合作活動,推動糧食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逐步健全優糧優價市場運行機制;另一方面,督促中儲糧集團公司嚴格落實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主體責任,認真組織開展政策性收購,合理布設收儲網點,切實發揮好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
強化“四項保障”,一是強化協同聯動。健全完善糧食收購工作協調機制,加強上下聯動和部門協同,全力做好收購資金、運力等保障。二是強化監測預警。有效發揮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作用,密切跟蹤市場形勢,緊盯收購進度、價格走勢、倉容變化、售糧進展、企業庫存等關鍵環節,及時妥善解決收購中的矛盾問題。三是強化收購監管。加強對收儲庫點定點、收購、質量驗收等各環節監督檢查,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加強“四不兩直”暗查暗訪,發揮12325 全國糧食監管熱線作用,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收購市場秩序。四是強化督導調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適時赴重點產區開展督導調研,確保秋糧收購工作順利開展。
充足的收購資金,是做好收購工作的重要保障。隨著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糧食收購逐步由政策性收購為主轉向市場化收購為主。由于糧食行業具有基礎性、弱質性、微利性等特點,糧食企業特別是基層小微企業大多底子薄、有效資產少,資信等級不高,市場化收購糧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每年夏糧、秋糧收購開展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均在有關通知中對保障收購資金提出要求,如建立健全糧食收購市場化融資支持機制,積極搭建銀企對接平臺,主產區按照市場化原則建立和完善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機制等。
據了解,近年來,為幫助企業“有錢收糧”,搞活糧食市場流通,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財政部、銀保監會、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單位共同指導各地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愿、統一管理、封閉運行、市場運作、風險共擔”的原則,由政府和企業按照一定比例出資,組建運行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為糧食企業市場化收購融資提供擔保,幫助參與企業獲得存繳基金10~15 倍的貸款,支持企業入市收購,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16 個省份已經組建運行信用保證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75 億元。到今年8月末,通過基金增信融資,累計向2318 戶企業發放貸款1710億元。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基金項下貸款按照基準利率計息,比全國銀行貸款平均融資成本低約2 個百分點。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信用保證基金組建運行納入糧食流通全局考量,作為“優糧優購”的重要支持政策,與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建設各環節扶持政策疊加銜接,撬動金融資本,發揮乘數效應。江蘇、廣西、河南等省份將信用保證基金用于支持優質稻谷和小麥收購,支持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較好地推動了糧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糧食市場化收儲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支持政策,信用保證基金通過為糧食企業融資增信,發揮托底保障和引導帶動作用,有效激發各類資金投入糧食市場化收購,推動實現“優糧優價”,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農民持續增收,同時也大幅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湖北、黑龍江、山東等省份糧食企業通過信用保證基金增信融資,獲得貸款65.4 億元。信用保證基金政策有力支持糧食企業迅速開展糧食收購加工銷售,在支持糧油產品保供穩市、幫助農民售糧變現、推動糧食生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售糧不再排長隊、預約用上了APP、儲糧有了科學儲糧倉、糧庫設立了“候車室”式服務大廳、產后服務體系幫助農民對糧食提級進等……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指導各地緊貼售糧農民需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提升服務水平,讓農民舒心賣糧、便捷賣糧、安全賣糧,受到農民群眾的普遍贊譽。

吉林省某大豆加工企業廠區 馬卓偉/攝
“今年的糧食收購出現了一個新特點,即農戶儲糧數量有所增加。”秦玉云介紹說,近幾年,由于國內糧食生產連獲豐收,市場供應有充分保障,多數農戶減少了家庭儲糧數量。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不少農戶儲糧防災應急意識增強,家庭存糧相對往年有所增加。對此,各地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加強了農戶家庭儲糧的技術指導,幫助農戶減少儲糧損失;有的地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建設推廣農戶科學儲糧倉,有效提高了農戶儲糧能力。
對于今年的秋糧收購,秦玉云表示,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重點抓好“六項服務”:一是預約服務。對售糧量較大的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糧食經紀人,盡量采取預約收購方式,有條件的可開展預約檢驗。二是產后服務。發揮好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作用,積極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銷售等社會化服務,幫助種糧農民提高糧食質量等級、增加賣糧收入。三是儲糧服務。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指導做好庭院儲糧,避免發生霉糧壞糧;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配備科學儲糧裝具,推廣科學儲糧新技術,推動節糧減損。四是信息服務。及時發布秋糧生產、質量、價格、供求、收購進度等信息,引導收糧企業積極入市、售糧主體有序賣糧,穩定市場預期。五是掌上服務。拓展手機客戶端、微信小程序等功能,繼續推廣“互聯網+收購”,提高糧食購銷自助化、便捷化水平。六是防控服務。認真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指導收糧企業和售糧主體做好必要防護,確保疫情防控和糧食收購兩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