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華
惡性腫瘤是臨床難治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周圍環境污染日益加重,導致臨床惡性腫瘤患者的發病率不斷提升,其發病特點是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對人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的危害極大。臨床面對惡性腫瘤所采取的治療方式為化療,通過化療能緩解患者的腫瘤惡化速度,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但是很多惡性腫瘤患者接受化療后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應,不僅會增加患者的難受程度,還會增加化療難度,甚至部分患者不接受繼續化療[1]。為此,當前的研究重點是采取怎樣的方式能解決患者化療期間出現的消化道反應,進一步改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來我院接受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為主體展開深入調查,分析中藥外治對患者消化道反應的干預效果及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接收的惡性腫瘤且行化療治療的患者78例,按照拋硬幣分組法劃分為2組。對照組39例,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49~77歲,平均(63.02±4.82)歲;病程2~10年,均值(6.02±1.11)年;疾病類型:食管癌5例,肺癌8例,乳腺癌11例,胃癌7例,其他8例。觀察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齡50~78歲,平均(64.21±4.77)歲;病程2~9年,均值(5.88±1.01)年;疾病類型:食管癌6例,肺癌7例,乳腺癌10例,胃癌9例,其他7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經B超、CT、細胞學、病理學等檢查確診,患者均符合化療的標準,年齡最大不超過80歲,接受化療前無便秘、嘔吐、惡心等現象,患者的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全部正常,患者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研究課題已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1.3 排除標準化療禁忌項、精神障礙性疾病、配合度差,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嘔吐癥狀,化療前后服用過類似通便、止吐等藥物,藥物過敏等。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選用的藥物是鹽酸昂丹司瓊注射液(廠家:寧波天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149,規格:2 ml∶4 mg),于化療前靜脈注射8 mg的昂丹司瓊注射液,每間隔12 h注射一次[2]。觀察組患者在西藥基礎上接受中藥外治,中藥外治的方式在臍部敷藥,中藥配方包括黃芩20 g,清半夏2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黨參10 g,黃連10 g,肉桂10 g,冰片10 g,黃芪15 g等,將以上配方藥材全部研磨成細粉,每次稱取25 g,用醋將其調制成藥膏,使用無菌紗布敷于肚臍位置,并不斷熱蒸,每天1次,連續在化療期間外敷5 d,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癥狀[3]。
1.5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顯效:患者化療期間無嘔吐、惡心癥狀發生,其大便基本通暢,患者的食欲恢復正常;有效:化療期間患者偶爾出現輕微嘔吐、惡心癥狀,患者存在便秘或便稀現象,患者的基本食欲明顯改善;無效:存在嚴重惡心、嘔吐癥狀,食欲下降,進食困難,患者大便失調。②癥狀評分:運用癥狀評分量表對患者用藥前后的脘腹不適、食欲下降、疲倦乏力、口干無味等癥狀進行測評,1分重度、2分中度、3分輕度、4分無明顯癥狀。③便秘指標:統計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的首次排便時間、每次排便時間、排便間隔時間、每周排便次數等,均從首次用藥至結束用藥進行觀察統計。

2.1 2組患者療效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各癥狀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治療后均明顯提升,觀察組患者的脘腹不適、食欲下降、疲倦乏力、口干無味等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對比 (例,
2.3 2組患者便秘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各項便秘指標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便秘指標對比 (例,
惡性腫瘤患者面臨的生命危險極大,很多患者在臨床被診斷出惡性腫瘤時已發展為中晚期,患者存在明顯的身體疼痛,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其生命將遭受極大威脅。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常用最佳手段,但是化療期間對患者身體刺激大,特別是患者的消化道有強烈反應,最明顯的癥狀是嘔吐、惡心、便秘等,因為化療使用的藥物對腸胃道黏膜的損傷較嚴重,患者常常出現胃腸功能紊亂,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狀態,還會對其生活造成不良影響[4]。
臨床一般針對化療后產生的消化道反應癥狀采用西藥對癥治療,最常用的有昂丹司瓊注射液,此藥具有較強的鎮吐作用,是一種高選擇性的5-HT3受體拮抗劑,主要用于癌癥患者化療后產生的惡心、嘔吐癥狀,通過靜脈注射有良好效果,但是此藥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會出現頭痛、腹部難受、皮疹等不良反應,因此單用西藥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5]。
中藥外治是指用運用中藥材進行外敷治療,化療后出現的消化道反應癥狀在中醫學中屬于“嘔吐”范疇,因為化療藥物傷及脾胃,導致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行[6]。本研究中藥外治采取肚臍敷藥,其原因是在《針灸穴名解》中提到臍介于中下焦之間,屬于神闕穴,其穴位與人體的脾、胃、腎相關聯[7]。所使用外敷的藥方中清半夏具有驅寒溫胃的作用,黃連具有清熱、除煩、止嘔等作用,黃芩有祛濕、解毒功效,干姜有消炎、止痛作用等,冰片和肉桂能促進藥物透皮吸收,所有藥劑研磨成粉后敷臍能良好調節陰陽,清熱化痰、止吐止痛,保證患者化療后出現的消化道反應得到改善和緩解[8,9]。正如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的各癥狀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外治對患者癥狀的改善更突出。觀察組患者的便秘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合上述,針對化療后出現消化道反應的惡性腫瘤患者采取中藥外治能有效緩解其腸道不良反應,降低化療藥物對身體的刺激,值得臨床采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