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嫦 何健儀
腦卒中發病后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其中以面癱最為常見,神經核上行通路中任何部位發生損傷都可以引起面癱。相關研究顯示,腦卒中后面癱發生率超過25%,但腦卒中患者多伴有肢體障礙,對于腦卒中后面癱的治療經常被忽視,因此有超過35%的腦卒中后面癱患者因治療不及時造成永久性面癱[1]。對于輕度面癱患者隨著腦卒中的治愈可逐漸恢復,重度面癱患者會出現顏面不對稱、誤吸、肺炎等并發癥,影響腦卒中患者預后。西醫對腦卒中后面癱的治療效果有局限性。中醫通過針刺、熏蒸、按摩等方法治療面癱,臨床效果值得認可。本研究分析腦卒中后面癱患者采用針刺聯合面部中藥熏蒸后穴位按摩的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治療的腦卒中后面癱患者80例,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5~78歲,平均(55.62±4.72)歲;病程7~30 d,平均(18.62±3.20)d。觀察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48~72歲,平均(56.01±5.96)歲。病程6~35 d,平均(20.14±4.63)d。2組基本資料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據《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2],均為腦卒中首次發病。中醫診斷: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患側額紋消失,不能皺眉或蹙額,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閉眼時眼球會向上轉動,漏出鞏膜,鼻唇溝變淺,露齒時嘴角會向健側歪斜,口角下垂,不能吹哨、鼓腮,容易儲留食物在頰肌,瞬目反射和角膜反射消失或減弱,外耳道感覺消退,舌味覺減退或聽覺減退,符合以上2條或以上者可診斷為面癱。
1.3 納入標準①既往無面癱癥狀,存在明顯的面部神經損傷情況;②患者或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腦卒中后遺癥病史者;②存在嚴重感覺和認知障礙者;③伴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④腦卒中后合并嚴重疾病或全身感染者;⑤皮膚發生局部感染或潰瘍者;⑥依從性差或隨訪失聯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干預[4]。①面部護理:避免風寒,加強患者面部保暖,用濕熱毛巾熱敷面部和脖頸,注意患者皮膚消毒,防止感染;②眼部護理:對于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避免強光照射,外出佩戴墨鏡,根據眼睛感染情況適當涂抹金霉素眼膏;③口腔護理:在每次進食后要用清水漱口,對口腔內殘留物徹底清除,預防口腔感染;④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食用高纖維易消化食物,以軟食或流食為主;⑤心理護理:面癱患者因形象發生改變,會出現悲觀和焦慮心理,積極與患者溝通,幫助消除焦慮心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進行中醫針刺+面部中藥熏蒸+穴位按摩。①針刺:取穴位印堂、四白、陽白、迎香、地倉、太陽、承漿、翳風、頰車,皮膚常規消毒,用0.25 mm毫針淺刺面部穴位,以患者感覺面部有跳動感為宜,每日1次。②面部中藥熏蒸:熏蒸前,詢問患者體質和過敏史,評估患者皮膚耐熱情況,嚴格掌握禁忌證和適應癥。方劑組方包括:鉤藤20 g,荊芥、防風、白僵蠶、全蝎、白芷、葛根、紅花、桃仁各10 g,白附子、炮山甲、土鱉蟲各6 g,蜈蚣3條。以上中藥用水煎煮,濾渣后取湯劑,與面部保持20~30 cm的距離,使用熏蒸治療儀熏蒸,20 min/次,每日1次,熏蒸完畢后,患者禁忌面部吹風和用冷水,可適當飲用溫開水。③穴位按摩:取穴位太陽、睛明、攢竹、頰車、絲竹空、迎香、四白、地倉,進行點揉按,手法應輕柔,并及時與患者溝通并調整按摩力度,20 min/次。
1.5.2 觀察指標①干預前和干預1個月后,2組利用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經功能分級評分表[5]對神經功能進行評價:Ⅰ級(面部功能100%,正常)、Ⅱ級(面部功能≥76%,輕度功能障礙)、Ⅲ級(面部功能≥51%,中度功能障礙)、Ⅳ級(面部功能≥26%,中重度功能障礙)、Ⅴ級(面部功能≥1%,重度功能障礙)、Ⅵ級(完全麻痹)。②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價臨床效果[5]。面癱癥狀消失,面部功能恢復,口角無歪斜,眼瞼可完整閉合,面部肌肉恢復對稱,為痊愈;面癱癥狀基本消失,面部功能略有恢復,眼瞼能夠閉合,笑時口角歪斜,面部靜止時口角正常,為顯效;面癱癥狀得到緩解,面部神經功能部分恢復,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

2.1 H-B功能值2組干預前的H-B功能值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2組干預后的H-B功能值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的提高幅度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H-B功能值比較 (例,
2.2 臨床療效干預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面癱是腦卒中患者容易出現的后遺癥,臨床癥狀表現為表情和面部功能喪失,患者會出現表情呆滯、吞咽困難、語言障礙、社交困難等情況,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情緒,不利于腦卒中的康復。在中醫理論中,面癱屬于“中風”的范疇,其發病機制主要與氣血不和、脈絡空虛、風寒侵入少陽和陽明經有關,導致經絡阻滯,筋脈失養,肌肉遲緩不收[6]。中醫主張辨證施治,根據患者證型采用不同的中醫護理技術,其技術簡單,操作簡便,治療成本低,符合大多數患者的心理要求。在中醫護理實施后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直接促進了患者康復。
本研究根據中醫辨證施護原則,以中醫護理方法為主,對腦卒中后面癱患者施以針刺、中藥面部熏蒸與穴位按摩,能夠起到活血行氣、舒筋活絡、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的的作用。①針刺通過對面癱患者神經和肌肉的刺激,對患者口角下垂、流涎等癥狀有較好改善作用,同時提高患者唇部肌肉的收縮力,使鼻部肌肉上拉提升,能夠緩解神經肌肉發生萎縮的情況,利于受損神經軸突生長,促進面部神經功能的恢復[7]。②再配以中藥方劑,以防風、獨活、當歸、紅花等藥材制成面部熏蒸藥液,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濡養筋脈的作用。在中藥熏蒸中通過熱輻射和藥物滲透雙重作用,在濕熱情況下促進面部毛孔打開,更有利于藥物的吸收,提高了藥物的局部濃度,促進面部病灶區域的血液循環,加快面部代謝功能,減輕面部水腫,改善面部組織神經營養情況,促進面部受損神經和組織的修復,起到通暢筋脈、消炎止痛、通行氣血的功效[8]。③在中藥熏蒸同時配合穴位按摩,選取四白、陽白、絲竹空、下關、承漿等穴位進行按摩,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環,達到行氣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恢復患者原有表情肌的功能和形態,增強面部肌肉纖維收縮能力,以減少面部神經及肌肉萎縮情況。
本研究中針刺、中藥熏蒸與穴位按摩具有顯著協同作用,結果顯示觀察組經過中醫護理干預后面部神經功能恢復程度優于對照組,臨床效果肯定。綜上所述,腦卒中后面癱患者采用針刺聯合中藥熏蒸后穴位按摩,能有效促進受損面部神經功能恢復,利于面部肌肉功能和形態的保持,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