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10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隴南,通過直播帶貨給山村帶來朝氣臉上布滿皺紋的老奶奶拿著一袋裝得滿滿的豇豆站在智能手機攝像頭前,身旁的一名女性把老奶奶濃重的方言翻譯成普通話,“這是我自己種的豇豆,熱水洗過后已曬干,請放心食用”。
直播帶貨——通過手機直播向觀眾介紹商品,在中國已成最新流行,并蔓延到老奶奶們生活的小村莊。在中國西部甘肅省隴南市,位于貧困山區的另一位老奶奶家中掛著毛主席的畫像,她的家是12年前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她笑著說:“我們去年通過直播掙了300多元,主要賣調味料等日常用品。”
一位名叫梁倩娟的女士幫助當地很多農戶翻譯方言并銷售農產品。她從農戶那里購買——必須付現金,再通過互聯網銷往中國各地。網上賣貨如今(在中國)既是商業活動也是幫助農民脫貧的一種方式。新冠疫情期間,很多農戶通過網絡賣貨的收入超過線下銷售。
在中國農村一些地方,從前若想出售農產品,須等買家上門。梁告訴我,“若沒有買家來,農產品就賣不出去,很被動。”她7年前開始進行網絡銷售,希望借此提高村民們的收入。最初,大伙對此半信半疑,直到當地特產核桃通過網絡售賣賺了錢后,村民們才開始相信。梁的丈夫說:“村民們意識到當地普通的農產品也是有價值的。”去年,當地通過網絡賣出的蘋果銷售額比之前增加兩倍。
梁是在這個村長大的,初中畢業后去廣東工廠打工。因為憧憬白領生活,她拼命學習電腦知識。這些知識后來幫助她在家鄉創業,并幫助當地農民脫貧。如今,(像她一樣)通過到城市打工獲得了商業嗅覺的人們紛紛回到故鄉,讓家鄉變得更加繁榮。這股與過去相反的潮流正靜靜地(在中國農村)流淌前進。▲
(作者福田直之,陳洋譯)
環球時報20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