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妍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為了體現新課標的這一理念,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明確提出了語文要素,語文要素即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備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教師應該抓住語文要素,尋找語言訓練的切入點,精心設計教案,讓語用訓練真正落地。
本文就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一課為例,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如何抓住語文要素展開語用訓練。
一、巧借思維導圖,在情境中落實語用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一項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用“形象的語言”來展現“語言的形象”,借助文本情境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展現課本主要內容,落實語用知識。
在《父愛之舟》第一課時結束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任務: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繪制場景框架圖,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思維導圖給大家描述作者難忘的那些場景,即賣繭買果→加錢換房→買豆腐腦、糊萬花筒→背“我”上學→湊錢繳費、替“我”鋪床→搖櫓送考→縫補棉被。在接下來的一堂課上,我啟發學生比較我和他們繪制的場景框架圖的異同,幫助他們在對比中加深讀書感悟。
通過繪制故事情節的思維導圖,學生不僅將彼此聯系的資源有序排列,清晰地展現了課文中的一個個場景,還用抓關鍵詞的方式全面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更好地理解了課本知識,歷練了語用能力。
二、聯系上下文,在文本中挖掘語用價值
“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師要好好利用教材這個載體,充分發揮教材的范例作用,聯系上下文,深入解讀教材文本,將教材內容轉化為可感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如在講述“搖櫓送考”場景時,我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在回憶的場景里三次提到姑爹的那條小漁船,啟發他們聯系上下文思考:為什么父親每次堅持搖船送“我”?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了解了原因:一是為了節省路費和食宿費,二是父親擔心我住的旅店不好而受苦,體會了不管是這段住旅店的經歷,還是這條飄來蕩去的小漁船,都飽含著父親對“我”的愛。
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言,基于語句的語用價值的開發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內在的認知需求,教師應該將語用訓練的重點放在文本語言上,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式挖掘出它的語用價值,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巧妙聯系上下文的場景和父親的態度,讀懂了課文內容,懂得了父親對“我”含蓄的愛。
三、對比體悟,在辨析中發展語用能力
(一)對比標題,體悟學法
能被教材選取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堪稱典范的作品,有些文章被放在一個單元中,必然有其存在的內在涵義。文章標題是最醒目的地方,教師可以從單元整體意識出發,引導學生將一個單元中的文章進行對比,發現各篇選文標題的異同,找到各自擬題的方法,感受它們的妙處,同時為今后寫作擬題打下基礎,提高語用能力。
如在導入《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時,我先引出父母之愛的話題,并讓學生回憶學過哪些與父母之愛有關的課文。接著,我引出本單元的課文:“我們本單元要學的課文也是反映同一主題——父母之愛的,即《慈母情深》、《父愛之舟》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邊說邊寫出文章標題。通過比較文章標題,學生發現:從內容上看,第一篇是寫母愛的,第二篇是寫父愛的,第三篇既寫了父愛,又寫了母愛;從擬題方法上看,第一篇是用課文中心來擬題,第二篇是以故事的主要內容來擬題,第三篇則是用文中的語言來擬題。最后,我相機導入要學的課文《父愛之舟》。
(二)對比感受,體悟情感
語句表達與情感鑒賞有著密切的邏輯關系,教師引導學生對比感受,可深入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提升語言鑒賞能力。
如在講述“加錢換房”場景時,我要求學生指出父愛體現在哪里,學生說“大紅疙瘩”。我相機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被蚊蟲叮咬后有什么感覺,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表示難受,進而對比感受:被一只蚊蟲叮咬后就這么難受,文中的“我”可是滿身大紅疙瘩,想想那該有多癢、多痛,可以說,疙瘩越大、越多、越紅,父親就越心疼,真是咬在兒身,痛在父心吶!如此,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父親對“我”的愛,豐富了情感內涵,深化了情感體驗。
四、結合資料,在遷移中提高語用素養
呈現文本資料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開展有針對性的語言活動時恰到好處地出示與文本相關的拓展資料,引導學生結合資料來理解詞句、體會情感、運用語言等,能提升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
學生對吳冠中不是很熟悉,2019年吳冠中誕辰100周年,所以在教授《父愛之舟》一課時,我先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走近吳冠中。視頻中,有教師去宜興游覽吳冠中故居的資料,學生通過鏡頭直觀了解吳冠中的生平,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
而細讀品悟環節,我出示資料:吳冠中童年時的家是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父親既要種田,又要教書,還要幫母親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過得并不清閑,要求學生認真讀一讀資料,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發現父親很忙,還要堅持每次搖船送“我”,從中體會了父親對“我”的愛。
通過結合資料,學生深入文本,對含義深刻的字詞和句子進行細讀和遷移,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解讀。
總之,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語文要素,教師要借助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感知語言表達特點、辨析表達效果,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將語用訓練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讓語文教學實現“一厘米寬,一公里深”的教學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