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邪
我應邀參加某文化座談會,文創工作者歡聚一堂,把酒暢聊,盡興時忘我,對詩聲音太大影響到隔壁包廂的食客,引得投訴,遂道歉。當得知我們是文創工作者時,對方喃喃自語:“文化人更要注意嘛。”
當下社會對高學歷者有較高的道德期待,而高學歷者卻未必能做出相應的文化舉動。所以,讀很多書,擁有高文憑,與是否有文化簡直是兩碼事。由此可見,所謂文化,并非只是文化人搞文化傳播,而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個人是否有文化, 并非看他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母親并不算高學歷人士。我們同去旅行,景區走了很久也不見垃圾桶,只見她手上拿著飲盡的礦泉水瓶,我提議她將礦泉水瓶放在路邊,因為礦泉水瓶可以被人拾去賣,不能等同于普通垃圾。她不肯,反駁道:“畢竟是垃圾,我們自覺處理才好。”
這種舉手投足中皆不需提醒的自覺,不啻為文化。
著名作家梁曉聲概括得很到位:“所謂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有例為證, 冬日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初見皚皚白雪,我被眼前景象驚呆,忍不住獨自往雪崖邊多走幾步,以便獲得最佳的觀感享受。此時,一位金發男童拉住我,告訴我這是違法的。我只是換個方位賞雪,有何不妥?后來才知道,阿爾卑斯山常有厚重的積雪突然雪崩,尤其在崖邊。旅行者盲目嘗試,自己危險,也會連累他人。
很慚愧,想起哲學家穆勒說過:“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才是有文化的表現。”在這一方面,我卻表現得不如一名孩童。
上周我去機場送朋友,抱著一束鮮花莽撞鉆過人群,不小心碰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先生,還將他簇新的白襯衣弄臟了,正要道歉時,他卻不慍不火對我講:“不要緊,被鮮花碰到,是我的福氣,這是好事,你這花配色很美,看了心情很好。”原本是我犯錯,反倒受到了表揚。送走朋友路過機場咖啡吧,我見兩名服務生正在討論這位先生,大概是他用餐完畢,將餐桌清理得干干凈凈,還特意將借過的充電器用酒精擦拭干凈,真是很有修養。
望著安檢處老先生的背影,我不由得感嘆,這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真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文” 乃美之載體,“化”為言談教行。文化不是“文”與“化”的簡單相加,卻是“文”和“化”的有機結合, 是良好品味、道德、智能、境界的積累。
所謂文化, 還指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譬如,哲學教授王德峰所言,判斷有無文化,還有一個標準:如果你開一間商店,追求利潤最大化, 從經濟學角度, 無可厚非,但除了這個目標外,你并未忘記標注“童叟無欺”,這便是有文化;假如你辦一家醫院,即便是投資行為,但并未忘記書寫“生命至上”,這便是有文化;假若你創建一所民辦學校,但校內并未忘記標語“ 有教無類” , 這便是有文化。
狹義地講,文化是文治與教化,廣義地講,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是世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