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奇清
有一種生活在熱帶海洋珊瑚礁叢中的魚,其雄性體色為藍中帶有綠、紅與橙色,雌性體色呈淡紅或紫色,其間有一白色條紋,它們的體長可達1.2米,重量可達20千克。因為顏色五彩斑斕,跟鸚鵡鳥一樣絢麗,因而人們叫它們“鸚鵡魚”。鸚鵡魚活動的地方通常都有大片漂亮的白色沙灘,所以造就了許多熱門的熱帶海灘度假勝地。其實,這樣的海灘度假勝地,并非特意為人類所造,純粹是為了鸚鵡魚。
這得從鸚鵡魚的生活習性說起,一天90%的時間里,鸚鵡魚都在吃依附在珊瑚礁上的海藻。這樣一來,它們身上難免會沾上珊瑚礁上的寄生蟲。和鸚鵡等許多鳥類及家雞一樣,它們要在沙地中“蹭癢癢”,否則數量極多的寄生蟲會讓它們很難受,甚至會要了它們的命。于是,鸚鵡魚在吃海藻之余,還會用尖尖的嘴巴與平齒把珊瑚礁咬爛。當然,珊瑚礁中含有有機物質,鸚鵡魚會將它們消化掉,作為自己的營養,而對于大量較硬的無機物,鸚鵡魚會把它們排出體外,它們就以沙子的形式存在,在時間的疊加和堆積下,就形成了大片漂亮的白色沙灘。一只成年的大型鸚鵡魚每年能生產約380千克的沙子。
由此可知,鸚鵡魚吃珊瑚礁的習慣,原來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可以在沙子里“蹭癢癢”。
動物中有這樣習慣的種族非常多。比如羚牛,它們是生活在高海拔山區的一種動物,全身毛色為淡金黃色或棕褐色,十分美麗。羚牛有一種習慣,只要一有閑暇,就會在山林里的樹木上進行高強度的“蹭癢癢”,有時候一蹭就是一個多小時。與此同時,羚牛還不忘啃咬樹皮填飽肚子。高海拔的樹木以針葉林為主,這些松杉類樹木的樹皮愈合能力很差,樹皮被破壞后,很快就會被真菌感染,一些昆蟲便會乘虛而入,所以沒過幾年,大片的冷杉便死掉了。同樣,羚牛還會攀折、沖撞林下的杜鵑樹,吃它們的枝葉,這樣碗口粗的樹都會順山趴下,然后死掉、腐爛。
羚牛無所顧忌地損壞林木,打破自己的“飯碗”,難道是一種自毀前程的壞習慣?事實并非如此。經過多年的觀察,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在冷杉和杜鵑樹相繼死掉后,箭竹迅速生長起來。箭竹密度極高,每平方米多達兩百棵,讓一切喬木的再生變成不可能!而那些僥幸存活下來的喬木,因為基部樹皮受損,也傾向于矮化和叢生化,長成了歪七扭八的“老頭樹”,豐富了林下植被,這更有利于羚牛采食。也就是說,由于羚牛的這種習慣,即使在某個冬天發生極端氣候,冰雪封山,羚牛種群也不會因為食物匱乏而遭受滅頂之災。
上帝似乎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動物形成一種習慣,而這樣的習慣,一切都是向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人也一樣,不斷地養成順應時代與自然環境的習慣。這告訴我們:順應自然,遵從自己的內心,葆有本性和習慣,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