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春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一中學 215200)
物理來源于生產、生活或科學實驗,也服務于人們的生活、工作.生活的多樣性、開放性、復雜性與剛進入初中學校的中學生那種單一、規范、簡單的生活相比落差太大.物理學是一門科學,嚴謹、系統,其中貫穿著科學的思想,如:控制變量法,長度測量的估計值及取平均減小誤差.伴隨的是科學的方法,如:科學推理、轉換法、等效替代法,實驗及其數據轉化成為坐標圖像等大量的手段、方法.對于初二剛接觸物理的學生來說,這些知識太新穎,奇特,難于掌握.當運用這些知識去解答問題時,困難有兩種:第一,太復雜,不知道怎樣分析;第二,亂套公式.如果采用題海戰術,學生大量答題,老師大量講解例題,“過程分析”“解答”二招就可以解決.但這樣教學僅僅得到結果,而不是解題思維.美國著名數學家及教育家波利亞,在數學領域最先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他在這方面的名著有《怎樣解題》(1944),提出四個步驟:第一,弄清問題;第二,找出已知數據和未知數據之間的聯系;第三,實現你的計劃;第四,驗證所得解.如果將上述解題思維與物理教學結合,問題解決系統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審題一,分析題意,已知的條件有哪些,隱藏的條件有沒有.尋找間接條件及其聯系.當一些物理概念、術語、圖形在題目中出現時,對應的知識點將被聯想回憶起來,從而尋找到解題的線索.某個題目里直接給出的初始條件、信息,并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問題的解法,只有當我們把問題中的初始條件、信息同一些特定的知識相結合,并進行適當的思維加工之后,才能從本質上揭示出問題中那些深藏不露的內在作用、聯系和物理現象,最終找出問題的解法.離開了物理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就不可能解答物理問題.

例1小明騎車過馬路,距小明60m遠有一輛大卡車正以30m/s的速度沿馬路中間線駛來,如右圖,已知卡車長15m,寬5m,馬路寬30m,問:小明的速度為多少時可以避免相撞?
本題與生活緊密聯系,學生有生活的經驗,經過啟發,學生們很自然地把本題拆分為二個小題,即:(1)人先過線或(2)車先過線.進一步分析,卡車以車身上具體哪個點為準,完成了拆分和簡化后本題開始解答.


所以答案(1)是人的速度大于10m/s

審題二,分析解題方向.學生的思維可能被生活經驗局限或誤導,思路不夠開闊,看不到事物的多樣性,實際解題時,審題往往會有反復,解題中途回過頭來重新開始.所以審題還需要對解題的大方向做出判斷.在許多問題中,問題自身就包含著一些線索或特征信息,利用這些線索或特征信息可以從眾多可能的分支路徑進行嘗試,優先選擇成功希望最大的一條路徑.
例2夏天,小明從冰箱冷凍室中取出幾個冰塊,放入裝有常溫礦泉水的杯中.過一會兒,他用吸管攪動冰塊時,發現這幾個冰塊“粘”到一起了,請解釋這個現象.
分析本題是初二《物態變化》這一章的內容,來自于實際生活的一個場景.學生自然地想到夏天冰會吸熱熔化.這就是被生活有限的經驗束縛了思維,造成解題方向錯誤.轉變思維方向,思考從冷凍室取出的冰塊是否溫度很低?冰塊也許是好幾塊,水也許是一小杯?冰吸熱必然會使水溫下降,究竟是冰先熔化還是水先凝固呢?這里有兩種可能性,所以解題思維也應該有兩個方向,最后結合題意確定合理的解題方向.所以本題的答案應該是有部分水凝固造成冰塊“粘”到一起了.正確確定問題的相關方向和所運用的相關知識,可以使我們從龐大的學科知識體系中,排除大量無關部分,把思考集中到一個狹小得多的范圍中,從而有效地簡化分析、思考的進程.
第二步:尋找問題的解法,尋找顯性的條件和隱性的條件,以及條件之間的聯系.利用物理概念、公式或生活經驗、常識建立起這些條件之間的定量關系.一個計算問題的解法包含兩種要素:其一是若干個彼此關聯的具體方程式或公式;其二是與具體方程式或公式相對應的數學運算.
例3如圖所示,汽車以20m/s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司機鳴笛后1.5s聽到回聲,問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離山崖多遠?

分析題意可知:顯性的條件是車速20m/s,1.5s聽到回聲,這一過程車開了:
s=vt=20m/s×1.5s=30m
隱性的條件是:聲音的速度是340m/s,在同一時間段內經起點到山崖又回到終點
s=vt=340m/s×1.5s=510m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510m包含聲音的一來一回,進一步得到等式:一來 + 一回=510m 即:(s+30m)+s=510m得:S=240m.
所以,司機聽到回聲時汽車離山崖240m.習題教學需要授人以“漁”,也就是思維方法和過程.不可以偷懶就講一些算法,得到答案就算完成.
第三步:表述解法.在解答計算題時,學生們一方面要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同時又要開動腦筋進行思考,以便確定問題的每一個步驟,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路徑,以書面的形式推導、運算,計算出答案.對學生個人來說,解答問題的過程就是一種認識過程,運用相關知識,完整、規范地書寫完成每一個步驟,能否清楚地看出公式及其變形,以及由題意而來的等式或方程組,這些演算是否正確.
第四步:總結經驗.物理解題伴隨著公式、運算、單位,包含物理意義,要清晰明了.物理題有些來自于實際生活,你的答案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總結解題獲得經驗、教訓,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學生通過解題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思維分析能力,綜合比較能力以及抽象概括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建立信心.所以習題教學是減少學生學習因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當一個剛學習了物理的學生,他運用新學的知識解決了現實生活中一直困擾人們的疑惑時,這種奇異美妙的意境,學以致用的感覺會使他深深地喜愛物理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