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剛
(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哈爾濱 150080)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國土三調”)、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以下簡稱“國情監測”)均是以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為技術主導和業務支撐的基礎性、公益性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程體系。一方面,在新時代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所賦予的新使命、新目標和新任務的有力推動下,進一步厘清國土三調與國情監測之間的內部聯系和相互作用,對于加快測繪地理信息轉型升級、支撐自然資源全要素調查監測、助推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自然資源部于2019年11月正式印發了《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統籌建立一體化的實時立體調查監測評價體系”,其中,國土調查與地理國情普查作為自然資源專項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兩大項目和成果的對比研究工作將對提升自然資源“一張圖”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推動構建統一數據采集標準體系,加快國土調查成果與地理國情普查監測成果的實質融合提供重要支撐。
由于項目立項之初分屬于不同管理部門,因此兩者在主要目標和實施任務上側重略有不同。
國土三調與國情監測均是立足已有調查或普查成果,兼顧現狀調查與變化發現,旨在持續完善國土調查、監測和統計制度,推進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信息化管理與共享,為自然資源專項調查提供基礎性支撐服務。兩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3點:①已有基礎。國土三調以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為基礎,國情監測則是在地理國情普查基礎上開展年度常態化地理國情信息監測與更新。②調查對象。國土三調旨在全面掌握國土利用現狀和自然資源變化情況,國情監測重點針對黑龍江省內地表覆蓋分類和地理國情要素監測與更新。③服務模式。國土三調通過省、市、縣三級“國土一張圖”服務自然資源管理,國情監測以年度全省地理信息數據庫為依托為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統一的地理空間公共信息基底[1]。
國土三調主要任務是開展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權屬調查、專項用地調查與評價、農房補充調查、國土調查數據庫建設及成果匯總等工作,并同步推進相關自然資源專業調查。國情監測則是以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為基礎開展本年度航空航天遙感資料獲取與收集、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生產、數據庫建設、統計分析、質量控制、支撐體系建設等工作。
國土三調以黑龍江省所屬縣級行政區域、農墾系統各分局、森工系統各管局為基本調查單位開展。國情監測以黑龍江省承擔的監測任務范圍為任務區(不限于本省,可下分子若干任務區),以測區為最小生產作業單元,測區是構成任務區或子任務區的基本單元。
兩者工作模式均是采取“內-外-內”的綜合調查方法。兩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兩點:①國土三調側重外業實地現狀調查與測量,以內業圖斑預判為輔;國情監測則以內業遙感解譯及要素采集為主,外業為輔。②兩者內業圖斑預判或要素采集工作大略一致,但外業工作除對內業判讀內容的核查、修正和補充外,國土三調另有一項外業工作內容是對需要調整的權屬界線進行權屬調查;國情監測在外業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物類型,實地采集遙感解譯樣本數據或地面照片[2]。
根據工作要求,兩者標準時點不同。國土三調側重于土地的社會屬性,土地利用信息反映各地塊的空間幾何位置信息和屬性信息,因此標準時點選擇在植被覆蓋、地物遮擋相對較少的12月31日。國情監測側重于地表的自然屬性,即反映的是覆蓋在土地表面的物質的物理組成,屬于地表覆蓋分類信息范疇,因此標準時點選擇在植被覆蓋相對茂盛的6月30日[3]。
兩者平面基準均采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高程系統為正常高。其他不同坐標系統下的疊加數據均需通過坐標轉換歸化到同一坐標系下。兩者區別主要在于投影分帶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數學基礎對比
兩者工作底圖(DOM)制作精度均依據國家衛星遙感與攝影測量及正射影像圖制作相關標準執行。區別在于不同項目、不同區域采取的成圖單元和成圖分辨率略有差異,如表2所示。

表2 底圖指標對比
兩者的最小上圖圖斑指標不同,在各自分類體系內地類圖斑的關注程度或地類圖斑本身體現的細化程度決定了最小圖斑的指標。
國土三調最小圖斑面積指標以土地分類為劃分依據。建設用地和設施農用地實地調查面積200m2;農用地(不含設施農用地)實地面積400m2;其他地類實地面積600m2,荒漠地區可不應低于1500m2;對于有更高管理需求的地區,建設用地可適當提高調查精度。國情監測則以地表覆蓋為統一分類對象。地表覆蓋最小采集指標是實地面積400m2,個別要素采集指標為200m2(如多層及以上獨立房屋、低矮獨立房屋);城市地區個別地類最小采集指標縮小一倍;小面積圖斑達不到采集指標的可依照“就近就大”的原則與周圍地物合并,如果分類的要素正確,即使小于最小圖斑面積要求也可以保留;影像難以區分人工和自然類型時,一般采用“自然優先”的原則分類[4]。
基于項目性質、分類指標方面,兩者均為自然資源業務化調查,分類體系組成相似但側重略有不同,具有一定可比性。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國土三調包含12個一級類、73個二級類、無三級類;根據《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內容與指標》,國情監測內容包含10個一級類、59個二級類、143個三級類。區別在于:①地表覆蓋分類體系末級國情監測較國土三調更加細致。②同類地類圖斑的形成方式不一致,國情監測地類圖斑一般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國土三調地類圖斑最小以村級區域為單位。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土調查的意義在于全面掌握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從而滿足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等自然資源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等各項工作需要。而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長久以來作為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是動態監測地球表面自然與人文要素信息與變化的長期性、基礎性工作;在支撐地理空間大數據快速獲取、處理、變化發現、提取分析、挖掘應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驅動下,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及其共享平臺在生態、農業、林草、水利、應急等諸多領域的應用深度與廣度不斷加強。項目關系如圖1所示。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聯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相互驗證、相互支撐”的——以基礎地理信息為基礎,地理國情普查與監測側重自然資源信息的屬性采集,全國國土調查側重以土地權屬和利用現狀為主的自然資源權屬調查,基礎地理疊加國土調查與國情普查即成基礎底圖,共同支撐全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

圖1 項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