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文章是不用標點符號的,第一個給古典小說加標點的人是我國現代出版家、翻譯家汪原放。
汪原放是安徽績溪人,5歲喪父,少年時只讀了7年書,后進圖書社工作。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時,汪原放曾寫信向胡適約稿。
汪原放與胡適初次晤面,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他傾心于胡適的有關《論白話》《論標點符號》的論述。1917年底,他在胡適家住了一個多月,后來在回憶錄中說,從此他心中埋下了標點古典小說的“火種”。
1920年,汪原放率先用新式標點符號標點了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出版。這在胡適的《水滸傳考證》中得到印證:“我的朋友汪原放用新式標點符號把《水滸傳》重新點讀一遍,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出版。這是用新式標點來翻印舊書的第一次。我可預料汪君這部書將來一定會成為新式標點符號的實用教本,他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頒行的新式標點符號原案還要大得多。”魯迅也對此舉大為贊賞,他曾說過:“我以為許多事是做的人必須有一門特長的,這才做得好。譬如,標點只能讓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適之,出版只能由亞東圖書館……”
以后,汪原放陸續標點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儒林外史》《鏡花緣》等10多部古典名著。汪原放在20世紀20年代,就運用新式標點符號標點古典名著,堪稱我國新式標點第一人。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