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抃(1008~1084年),字閱道,號知非子,浙江衢州西安(今衢州市柯城區)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官員,曾在浙江的睦州、杭州等地當過地方官,政績斐然。宋神宗熙寧年間,趙抃以大資政知越州(今紹興地區)。當時,兩浙剛好發生蝗災,米價踴貴,餓死者十之六七。其他諸州主政者都嚴禁米商增抬米價,但趙抃的做法卻跟他們完全不同,《宋稗類鈔·吏治》謂其“獨榜衢路,令有米者任增價糶之,于是諸州米商輻輳詣越,米價更賤,民無饑死者”。
趙抃的成功很明顯在于遵循商品供求和價格的互相影響規律,通過放開米價,讓米商、有米者看到越州賣米有巨大的套利空間,因此蜂擁而至,米的供應量大大增加。但越州老百姓對米的需求量顯然是有限的,這樣四面八方運來的全國米在越州無疑就供大于求。根據供求影響價格的經濟規律,米價必定下降,米商甚至為了不虧本會進行恐慌性拋售,越州的“米價更賤”就理所當然了。
(摘自《意林》 劉曉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