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差異大,有的同學理性思維能力比較強,學習信息技術相對來說比較興趣濃,學習效果也相對較好。有些同學學習浮于表面,稍碰到復雜一些的問題就不肯深入探究,導致學習信息技術一直是原地踏步。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筆者從分析差異化教學開始,一步一步厘清思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差異化 ?信息技術 ?教學
差異化教學是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情況,采取的不同的教學策略、方法或藝術、手段等,從而使學生均能在原有基礎之上得到進步,不斷增強自身學習的興趣,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應該說,差異化教學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對于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來說,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有的學生學習起來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有的學生則學習完全停滯不止,對于同一個教學內(nèi)容,在同一節(jié)課堂上,差異是非常大的。
那么,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作為學科教師,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樣的問題。
一、深度分析教材,為差異化教學布局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要想上好課,必須事先深度分析教材。目前江蘇省采取的是省編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針對這本教材,眾說紛蕓,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就碰到有的學生覺得比較簡單,完全沒有挑戰(zhàn)性;有的學生覺得只有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還能嘗試一下,對于第二、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就無法完成了,更不要說課后的練習了,更是完全沒有學習、探究的欲望。對于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的我們就必須在課前深度分析教材,本周要上哪些班級的課,這些班級哪些學生的情況是什么樣的,照搬教材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如何進行二次創(chuàng)編?如何根據(jù)教材提出的重點與難點,疑點與亮點來實施教學?這一些內(nèi)容都是必須在課前準備充分的。不打無準備的戰(zhàn),作為一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也是必須時時思考并付之實踐的。
比如,在教學三年級“畫圖”單元時,看似非常簡單,實則也有挑戰(zhàn)在內(nèi)。在教材中,安排有“畫房子”這一課,剛翻開教材,覺得這個內(nèi)容非常簡單,肯定很多學生都能完成,試上下來,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樣,很多學生畫出來的房子五花八門,比例不協(xié)調(diào)不說,線條還有歪的,過長或過短的,一涂色,將天空與房子同一個顏色了……林林總總的現(xiàn)象,可以說完全超出了教師的想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教師沒有在課前深度分析教材,假如在課前深度分析了教材,那么,一般來說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因為,此課內(nèi)容看似簡單,實則較難。首先,圖畫的比例如何把握,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頗具難度的。那么,教師如何來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不可或缺的。同時,有哪些細節(jié)需要注意,比如線條或者畫得恰到好處,不長也不短,這樣不僅節(jié)約時間,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精準把握畫圖內(nèi)容的能力與水平。同時,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之上,必須考慮到有些同學可能會創(chuàng)編教學內(nèi)容,那么,如何引導他們進行創(chuàng)編,既基于教材,又突破教材。
二、精準把脈學生,為差異化教學開路
筆者通過多年實踐,分析下來,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的差異化基本存在于以下幾處:一是學習興趣的不同。學習興趣濃烈的學生,對學習具有較高的探究欲望,無論教師講授什么內(nèi)容,他們都會主動學習;反之,學習興趣較淡的學生,教師往往需要更為賣力地開展教學,他們才稍稍有些小小的興趣。二是知識基礎的不同。這個往往是由于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教師教學,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積累下來的不同知識基礎。有些學生漢字輸入水平較高,在開展日常學習時,假如教師關照學生要輸入一些漢字進行排版,他們就相對比較省力,也比較容易接受教師的安排。相反,有些學生漢字輸入水平較差,一行字,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去輸入,假如每節(jié)課都這樣,時間稍長,就會覺得學習特別困難,從而失去僅有的一些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也無從談起了。三是認知方式的不同。有些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知識,習慣于通過“灌輸型認知”,即只要教師講解,他就會默默地接受,并且去執(zhí)行、消化。有的學生的認知方式則為探索型,他習慣于通過自我探索來獲取新知,這樣的學生,相對來說潛力更大,但是,在課堂上具體表現(xiàn)出來則是有可能不認真聽教師的講解,而是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務,碰到情況后則再次分類,有的會覺得很有挫敗感,不再愿意進一步探索,有的則越戰(zhàn)越勇。對于這樣認知方式各不相同的情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輔導,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之相匹配。
三、有效規(guī)劃課堂,為差異化教學撒網(wǎng)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們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趣,使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1.學習內(nèi)容差異化。不同層次的學生,原有基礎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同。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對教材進行進一步創(chuàng)編,為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加餐”,給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減負”,從而使大家都能在課堂上擁有成就感。
比如在教學WPS相關內(nèi)容時,特別是教學制作幻燈片相關內(nèi)容時,不同基礎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是差異相當大的。有的學生會謀篇布局,半節(jié)課時間就可以完成一個較為精美的幻燈片;有的學生一看到這個教學內(nèi)容,就比較緊張,做了大半節(jié)課,也只完成了一二頁作品,并且整體質(zhì)量是相對差的。針對這樣的情況,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讓他獨立完成一個較高質(zhì)量的作品,規(guī)定數(shù)量與質(zhì)量,要求美工與文字、圖片等綜合因素。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則可以提供一個半成品給他,讓他在半成品的基礎之上再作進一步修改與完善。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大家都是有完整的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
2.提問方式差異化。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同樣需要通過提問來鞏固知識。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在讓多舉手的同學回答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也要讓不舉手的同學來回答問題,多鼓勵他們,多引導他們,千萬不能聽之任之,不聞不顧他們的上課感受,不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哪怕答得不夠完美,也要讓他們感受到,教師不管他們舉手與否,都是要對他們進行提問的,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集中來學習每一課。同理,對于經(jīng)常舉手的同學來說,則要增加提問的難度,讓他們感受到挑戰(zhàn),感受到必要的挫折,激起他們的上升欲望,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學習。
3.指導差異化。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的指導是隨時隨地的,哪個理論沒掌握,哪個技能不熟練,都是需要教師時時去指導的。比如在教學SCRATCH編程過程中,要通過此編程軟件畫出一個城堡來,這是教材中安排好的內(nèi)容。筆者在日常實踐中已安排好學習水平好的同學完成全部任務,學習基礎較弱的同學只需要完成一至二個造型就可以了。但是,當筆者把任務拋下去,就有很多同學完成不知所措,一個三角形也畫不出來,完全覺得無從下手。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就采取了差異化指導的方式,先幫助大家一起梳理這個城堡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如何來一步一步拆解開來,在此基礎之上,根據(jù)自身不同的水平,再來作進一步的分解。同時,靈活采取了小組合作的形式,每小組安排一個學習水平較好的同學,來指導大家,教師則就重點與難點進行細化的指導。經(jīng)過這樣的安排,下課鈴響起的時候,每個小組都拿出了作品。整體課堂教學效果是非常好的。
我們說,適切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無論是教材,還是學生,抑或是課堂,總之作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我們,要圍繞發(fā)展好學生這一根本性任務,從原來的“滿堂灌”走向“細研磨”,從“批量生產(chǎn)”走向“私人訂制”,真正將課堂握在手心,將學生放在內(nèi)心,才是一個信息技術教師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劉飛.信息技術與小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入典型案例研究[J].中國農(nóng)村教育.2019(27)
[2]張玉新,張小麗.如何有效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小學課堂教學中[J].課程教育研究. 2019 (32).
作者簡介
陳衛(wèi)紅,男,1977年,中小學一級教師,小學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