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是物理狀態,物體從外部相互連接,保留著各自原有的形態和特質。
融合是化學狀態,不同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后形成的新物質,原來各自的特質在新的環境下發揮作用。
中國體育71年的發展,與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關系也經歷了從“物理狀態”到“化學反應”的過程。如今,體育事業成就斐然,不僅是看得見的金杯金牌熠熠生輝,感受到的大眾健身千姿百態,更有體育觀念的重大變化。
上世紀50年代,從中央到地方,體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思路都是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相結合。很長時間內,不斷調整專業與業余、競技與健身的矛盾。從根本上說,仍然是兩個輪子,在觀念上沒有多大改變。尤其是體育與教育的關系,念書還是打球的選擇讓許多孩子和家長糾結。
最近十幾年,社會上對體教關系展開多方面深層次的探討,促使置身教育工作和專業體育中的從業者反思。一位國家隊老教練放棄干了大半輩子的專業隊崗位,轉身走進大學,執教學生球隊。隊員大多受過專業訓練,以特長生身份入學,一邊學文化,一邊繼續練,代表學校參加比賽。他們的運動成績在專業隊之下、業余隊之巔,文化水平在普通學生之下、專業球員之上。老教練將這種過渡方式當作終極目標,盡心盡力指導,精神值得鼓勵,但這還不是體教徹底“融合”。
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深入人心,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理念十分明確,體育作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和健康生活的基礎和要務,終于打破體教結合邁向體教融合的藩籬。實踐出真知,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提高認識水平最好的導師。
缺失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沒有文化的體育是野蠻的。有體育融入,教育的能量和效果將大大增強;以教育為根,既能提升國民體質,也為優秀體育人才打下堅實全面的素質基礎。在全面育人的基礎上,提高國民體質健康水平和賽場上升起五星紅旗,是代表更多社會因素廣泛融合的成就。
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一字之變,折射出中華民族從甩掉“東亞病夫”恥辱到邁向體育強國的時代大背景,這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進程,更是需要倍加珍惜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