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華 盧磊磊
[摘 要] 當前,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在制度供給、物質投入、技術層面等都有了一定成果的前提下,注重對社區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勢在必行,有助于實現社區公共精神重塑。本文從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的內涵出發,分析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培育面臨的現實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困境的路徑。
[關鍵詞] 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 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4-51-2
1 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的內涵
公共精神是人們從更為廣闊的視角看待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表現為人們對于公共事務、公共利益和社會事業等的關注與關心。其反映在社區治理中,就是對社區公共精神的重塑,可以使社區治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于公共精神的內涵,國外學者羅伯特·帕特南指出公共精神就是共同體中的公民對公共事務積極參與,以及在此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政治平等,同時公共精神包含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秩序和公共利益等眾多基本的價值命題[1]。我國學者認為公共精神是指公眾對社會公共事務、公共利益、公共生活所體現出來的關心、關懷及積極參與[2]。
綜合國內外關于公共精神的研究,可以把公共精神歸納為2種學理思路。第1種認為公共精神本質上指的是一種國家和政治精神,更是社會成員對身處在公共生活中的準則、規范、制度的普遍認同,而反映在客觀行動中就是遵從和執行這些準則、規范和制度,這是從政治學角度來解讀;第2種認為公共精神簡言之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公德,即社會成員對參與公共事務的態度以及在此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方式,這是從倫理精神層面進行的分析。此外,公共精神應包含以下3個要素:首先,參與主體應是有權利和責任意識的公民,而不是一般普通個人;其次,其參與過程應是平等開放的;最后,其參與的價值取向是個體維護公共利益的價值或精神取向。社區公共精神還包含平等、包容、友善、參與和分享5個方面的內容。
綜上,社區公共精神可概括為社會成員對社區公共事務、公共利益的關懷以及積極參與。
2 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培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盡管新型農村社區治理中居民的參與意識逐漸提高,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理性逐漸增強,但是農村社區治理中公共精神缺失的現象仍十分普遍,有可能會阻礙新型農村社區發展。
2.1 居民社區認同感缺乏,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性不高
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程度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息息相關。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越高,意味著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越高。在傳統農業發展階段和集體化時代,人們對村莊的認同感相對較強,因此會積極維護社區利益并積極參與村莊治理。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演變,農民實現了經營方式的變革,由原來的集體化社員到自主個體,個體意識逐漸增強,原有的社會認知不再適用,而新的社會認知又比較模糊,對社區認同感相對不強,責任意識及歸屬感還沒有建立起來,大多數情況下,居民可能只考慮個人利益,對社區公共事務缺乏熱情和精力,對社區公共利益的維護相對缺乏。其具體表現為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持冷漠態度,認為與自己無關。結合筆者對河南省開封市馬頭集社區的實際調研,當訪問社區居民“社區治理是政府的事,與自己無關”這種說法時,97位受訪者中有53位居民認為社區治理是政府的事,與自己無關,占總人數的54.6%。這說明社區居民對自己的角色認知不夠清晰,沒有意識到參與社區治理是自己的責任,而且反映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不強,僅僅把社區治理當成是政府和社區干部的事,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2.2 社區人際關系出現信任危機
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人們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居民在處理農村社會關系中最先考慮的是自己的權益和權利,長此以往,忽視了彼此間的信任合作,同時“善分不善合”的現象開始出現。個人主義價值觀和居民信任合作意識的沖突導致了社區人際關系信任危機,具體表現有社區干部和群眾之間不信任、居民之間關系冷漠、居民鄰里之間互助度不強、鄰里交流不夠等。正如吳理財所言“逆差序演變的路徑”也就是信任的程度由外圍向內核遞減[3]。信任危機產生造成了居民間的交流變少,人際關系冷淡,一旦觸及居民的利益,可能會引發居民間的矛盾沖突,“各人自掃門前雪”的現象因此出現,這對社區共同體意識培育有著極大的影響。
2.3 社區公共互動空間不足
社區多樣化的公共互動空間有利于居民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共生活空間萎縮現象仍十分普遍,主要表現為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在社區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及幼童,致使如社區運動會、社區聯歡晚會等形式多樣的公共活動無法正常運行。加之當今網絡發達,人們多半選擇在家看電視、玩手機等來豐富業余生活,而不是像在網絡、電視普及之前人們聚集在一起看電視或者看表演等。此外,目前農村公共活動形式仍相對單一,不夠豐富,以廣場舞為主,以社區文化為載體的社區活動仍有待加強,如唱歌或者戲曲大賽、關愛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動仍比較匱乏,不足以吸引社區居民參與其中。長此以往,多數人不愿意出門參與公共活動,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少了,公共活動參與概率隨之降低。公共活動的減少致使公共空間隨之減少,居民私人空間擴大了,相互之間的交流變少了,影響了社區公共精神的培育。
3 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培育路徑
社區精神的發展要求社區居民要超越個人的功利主義狀態,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構建人與人和諧共處的關系。因此,培育社區居民的公共精神對實現社區善治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3.1 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培育居民的公共意識
居民對社區有著強烈的認同和喜愛的感情,才會自覺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治理。社區公共精神培育的邏輯起點是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只有通過認同,才能使居民產生對社區的歸屬感,進而才會自愿參與社區事務。例如,美國公眾普遍具有較強的公共精神,所以他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很高,對于本村、本鎮、本市、本州的任何公共事務就像對待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熱情[4]。公共精神的培育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最重要的是居民對社區強烈的認同感,把社區看作是一個大家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居民的公共精神逐漸培養起來。具體來說,一方面,要經常開展公共活動,如象棋大賽、詩歌大賽、猜燈謎等,逐漸打破鄰里之間冷漠的局面,增加居民之間的友好互動,進而培養居民社區是一個“大家庭”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充分使公民認識到個人利益和社區集體利益是分不開的,并且明白維護好社區的集體利益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利益。例如,以社區環境治理、社區居民寵物糞便清理、寵物狂犬疫苗注射等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為契機,吸引所有社區居民并使其參與其中,在參與過程中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進而培育居民的公共精神。
3.2 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
社群主義者戴維·米勒認為社群的認同主要指文化認同,也就是說以社區精神為核心的社會文化對于社區居民凝聚力、認同感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當前農村社區文化活動仍相對單一、匱乏,社區文化體系建設仍需加強。因此,社區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以文化作為載體,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增加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具體來說,首先,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這些活動要以居民喜歡的方式進行,進而吸引居民參與其中,如開展書畫展覽、運動賽、音樂節、廣場舞等趣味活動。最重要的是,將能展現社區的特色、精神風貌、人際關系等內容融入社區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社區居民的互幫互助、平等和睦、鄰里關懷的社區精神。其次,暢通參與渠道。英國政治學家認為唯有讓公民親自參與實踐,在討論、判斷、裁決的過程中公共精神才能有所增進[5]。也就是說,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過程中要調動居民以極大的積極性參與社區的建設和管理,拓寬渠道是調動其參與積極性的外在保障。通過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居民參與有法可依,使居民的參與渠道得到法律上的認可。最后,培育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參與社區治理,營造積極健康的鄉村公共精神。
3.3 強化基層政府的支持
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公共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基層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多樣化的互動公共空間可以為社區成員提供多元化平臺,可以保證社區成員在有限范圍內的交流互動:參與之前,激發社區成員的參與熱情,形成積極參與的精神;參與過程中,社區成員平等地進行交流、彼此互助、彼此分享,通過有效互動彌補不同社區成員之間的差異性。以此為基礎的多樣化互動空間,有利于鞏固社區公共精神中的平等精神和包容精神,進而推動社區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發展。因此,基層政府應注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并提供多樣化的互動空間。另一方面,基層政府要盡可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通過各種方式對農村居民進行市民精神的宣傳教育,使農村居民更好地實現角色轉換;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將農村優秀文化融入居民文化活動中,不僅能豐富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能促進農村居民觀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劉鑫淼,林春逸.培育公共精神構建和諧社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8):33-36.
[3]吳理財.公共性的消解與重建[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
[4]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夏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5]約翰·密爾.代議制政府[M].汪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